孩子看到什么都要买买买,买到了却又不珍惜,怎么办?

江微安康 2024-03-06 09:16:49

在我的诊疗室里,我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小病人,但今天,我想分享的不是关于疾病的故事,而是关于一种“症状”——那种一看到什么都想“买买买”的冲动。是的,你没听错,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不仅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有这么一个小病人,让我们暂且称他为小明。小明8岁,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他有一个“问题”——每次来医院,不管是因为发烧还是感冒,他总能在路上或医院的小商店发现“宝贝”。有一次,他在来诊所的路上看到了一款新出的玩具车,非要买不可。经过一番哄骗和讨价还价,他的妈妈最终屈服了。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明玩了不到两天就对那款玩具车失去了兴趣,转而对下一个“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渴望。

这个小故事引出了一个我们作为家长和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孩子看到什么都想买,买到了却又不珍惜时,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为何总想“买买买”

孩子们天生带有好奇心,这是推动他们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当他们看到新奇的东西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拥有它,以此来探索和了解。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驱动力——满足感。每当孩子成功“收服”一样新玩具,他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给他们带来快乐感。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归属感也在起作用。在幼儿园或学校中,他们常常通过拥有某些东西来建立社会联系和身份感。简单地说,当小明带了最新版的超级英雄玩具来学校,他就可能成为那天的小英雄,赢得同伴们的羡慕和关注。

欲望背后的机制

这种“买买买”的冲动,其实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很容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种易得性,虽然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即时欲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削弱了他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和珍惜。

而我们作为父母,往往在无意中加剧了这种现象。试想,当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时,我们是不是经常为了图一时的安静而轻易妥协?这种做法虽然能立即解决问题,但长远来看,却可能让孩子认为,只要我想要,就能轻易得到。

买了不珍惜的背后

首先,让我们面对一个简单的真相: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即时满足的世界里,孩子很容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当物品变得轻易可得时,孩子们很难理解到达这个结果背后的努力和价值。他们看到的是结果,却没有参与过获取这些物品的过程,这自然导致了他们对物品缺乏深刻的珍惜感。

接下来,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他们可能不了解赚钱的艰辛,也可能不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将物品看作是一种应当获得的奖励,而不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成果。这种心态,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将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观念造成深远的影响。

假设一个孩子想要一款新的电子游戏。家长立刻购买给他,孩子玩了几天后就厌倦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经历从渴望到满足的过程,更没有意识到这个游戏背后的价值。这种“易得”让孩子对物品的珍惜感大打折扣。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开始引导孩子理解物品的价值,并教育他们珍惜所拥有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对当前的玩具或衣服负责,更是在教育他们对未来生活中的每一份资源负责。通过教育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比如设立小小的家务任务,以赚取零花钱的方式让他们购买想要的物品,孩子们可以逐步学习到物品背后的价值,以及为之付出努力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买买买”

设立规则和界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些购物规则,比如每月的零用钱限额,超出部分需要孩子自己解决。

教育孩子价值观:通过故事或者家长自己的经历,向孩子讲述物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珍惜。

实践劳动的意义:鼓励孩子通过做家务、帮助别人等方式赚取零用钱,亲身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物品的价值。

实操技巧:教孩子如何珍惜所拥有的

设定储蓄目标: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储蓄目标,比如想要的玩具或书籍,教他们为了目标努力储蓄。

家庭义工活动:参与家庭义工活动,如为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转移对物质的过度关注。

家长如何作为榜样

作为家长,我们的行为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应该自省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也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理性消费。

0 阅读:40

江微安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