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从古代开始统治阶层就讲究以孝治天下,历朝历代对孝道文化无不重视。
在古代朝廷官员如果遇到父母和祖父母去世,按照礼法制度官员必须为服丧守孝三年(实际是守制27个月),这种行为称之为丁忧。
清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但是清朝对于汉文化和儒家礼法的推崇更甚于其他朝代,因此清朝时期的官员丁忧制度执行的非常严格。
在清朝上至一品大学士下至九品小官,只要是朝廷正式有品级的官员都要严格执行丁忧制度,家中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务必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其规矩曰:三年之丧,人子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为长孙者亦持丧三年,为承重服,皆谓之曰丁忧。
而且清朝还规定在替父母或祖父母守孝期间,不得穿颜色艳丽的华贵服饰,只能穿黑色或白色的棉布麻衣。
由于清朝严格的丁忧规矩,这就让清朝历史上诞生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因为丁忧一直当不上官的“倒霉蛋”,这个清朝历史上最倒霉的人叫王培铸,他在乾隆后期31岁时考中进士,结果家中先后八位长辈去世,他连续守孝丁忧24年,一直到55岁才进京面见了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连续守孝服丧24年,时人都称他是终身服孝。
王培铸是浙江绍兴人,他的家族在当地算是富户家族,家里比较有钱,加之他天资聪慧,自幼就十分喜爱读书,因此他的父亲王穑文聘请名师教导他,希望他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
而王培铸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王穑文的期望,他在21岁时就考中了秀才,此后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可以说他不光读书读得好,运气也很不错,要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考生的才华是一方面,运气也很重要。
在考中举人的第二年,王培铸入京参加会试,这一次王培铸再次考中,紧接着他又参加御前殿试,在御前殿试中获得了乾隆皇帝认可,31岁时被钦点为二甲进士。
就王培铸考中进士的31岁年纪来说正是好时候,年富力强之时,也是大展宏图的年纪,本来王培铸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他却不知道他的好运即将终结,他这辈子的最好年华将在丁忧中度过。
在殿试发榜第二天王培铸接到了老家来信,在信中告知他的母亲郑氏病故身亡,本来按照清朝进士及第后的规矩,王培铸这种青年才俊是可以参加朝考的翰林院庶吉士选拔。
但是这时候王培铸哪还有心情参加朝考的庶吉士选拔了,因此悲痛欲绝的王培铸当即向吏部和礼部说明情况,主动放弃了朝考的庶吉士选拔,并向吏部和礼部提出回乡为母丁忧的请求。
于是考中进士后一天官都没当的王培铸就回到老家浙江绍兴为母亲郑氏丁忧,在王培铸丁忧一年后,他的父亲王穑文就决定续娶一位继妻。
王家是当地富户,而且古代礼法上又没有要求男人要为妻子守节,所以在郑氏去世一年后,王穑文提出续娶继妻的要求也合情合理,因此王穑文就续娶了寿氏为继妻。
岂料王穑文续娶继妻的决定却害惨了王培铸,寿氏嫁给王穑文仅一年多就去世了,虽然她不是王培铸亲生母亲,但是按照名分她属于是王穑文明媒正娶的继妻,也就算是王培铸的继母,按照丁忧的礼制规矩,继子王培铸也要为继母寿氏丁忧守孝。
就这样王培铸生母郑氏的守孝期刚要满,继母寿氏去世就立刻给王培铸补上来了,王培铸也只能老老实实向吏部和礼部如实禀报,请求为继母寿氏服丧丁忧。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说了,那么王培铸如果不向吏部和礼部禀告继母寿氏去世的事,毕竟一个刚过门没多久的继母,两人之间感情也不深厚,他完全可以隐瞒这件事出来当官。
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王培铸确实可以隐瞒继母寿氏的死讯,然后在丁忧期过后出来当官,可是要知道他一个刚刚考中的进士,在朝廷里没有太大的人脉,他就得等着候补官职,他在候补的时候就会有竞争对手,那么竞争对手会想方设法找寻他的毛病将他踢出候补的位置,那时候他一旦被人曝光出隐瞒继母死讯不肯丁忧,按照清朝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他会受到严惩,甚至以后都不用想当官了。
所以寿氏死后,王培铸只能老老实实继续为她服丧丁忧三年,谁也想不到王穑文一年之后又准备再给王培铸娶一个继母。
王穑文如此一再娶妻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王家人丁不旺,王穑文只有一个弟弟王酉俊,而王酉俊结婚多年都没有子嗣,整个王家兄弟俩就王培铸这么一个独苗,所以王穑文即便当时已经50多岁,依旧想再娶个妻子给王家开枝散叶。
于是王穑文就又续娶了孙氏成为继妻,很快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嫁给王穑文刚一年多点的孙氏再次因病去世。
这时候距离寿氏的丧期期满只差几个月,王培铸的内心估计是要疯了,但他还只能老老实实继续向吏部和礼部禀告继母孙氏去世,再次申请为孙氏服丧丁忧。
想一想,就这种事放谁身上谁不得崩溃,王培铸都想不到自己青年时顺利考中进士,但是一直等到中年还当不上官。
还没等王培铸真正崩溃呢,岂料他老爹王穑文先崩溃了,连续三次丧偶,王穑文都觉得是不是自己太克妻了,整天抑郁寡欢,在孙氏去世两年多点后王穑文也去世了。
继母孙氏的丧期刚要完事,好了,这回亲爹王穑文又没了,王培铸一面悲痛父亲之死,一面还得继续向吏部和礼部禀告父亲死讯申请服丧丁忧。
前面说过王穑文的弟弟王酉俊也一直没有子嗣,这让王培铸的祖母杜氏很是担心,她担心王酉俊死后家产会被族人瓜分,因此她就让王培铸过继给王酉俊当嗣子,这样将来王酉俊要是死了,王培铸就能全面继承他的家产。
祖母杜氏本是一番好意,岂料又坑了王培铸,在王培铸过继给王酉俊之后,王穑文去世两年左右时,王酉俊的原配妻子连氏去世了。
由于王培铸成了王酉俊的嗣子,这时候本是婶婶的连氏也就成了王培铸的继母,于是相同剧情再次上演,王培铸继续向吏部和礼部如实禀告,续请服丧丁忧。
在连氏去世一年左右后,王酉俊又走了王穑文的老路,他又续娶了木氏成为继妻,于是相同的剧情在王培铸这里又上演了,木氏嫁给王酉俊一年多点又死了。
这时候王培铸估计已经麻木了,又按照流程继续上报给吏部和礼部,就这样服丧丁忧的期限又被续上了。
好不容易快熬到出木氏丧期的时候了,结果这回王酉俊也死了,没辙了,王培铸只能再次向吏部和礼部申请为继父兼叔叔的王酉俊服丧丁忧。
终于熬到了王酉俊丧期仅剩一个月的时候,这时候王培铸已经服丧丁忧21年,他的丧服基本没脱过,眼看着终于要熬出头了,王培铸也寻思着一切该结束了,结果他的祖母杜氏却年老去世了。
作为王家唯一的孙子也是长孙,加上王培铸的父辈已经死光了,王培铸必须要替祖母杜氏服丧守孝,因此王培铸只能再次向吏部和礼部禀告此事,并申请继续服丧丁忧。
在电影《无间道》中著名演员梁朝伟饰演的角色陈永仁曾在剧中说过:“三年又三年,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估计王培铸如果看到这句经典台词会深有同感,在为祖母杜氏服丧守孝三年期满后,这时候的王培铸从31岁考中进士,总共服丧丁忧24年,他考中进士时的皇帝还是乾隆,此时已经是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在位了,他也从31岁的青年变成了55岁的老年人,幸亏他的祖父去世的早,不然估计他这服丧丁忧期还不算完。。
此时此刻的王培铸所有长辈亲属均已去世,他能服的丧基本已经全服完了,这回他终于是可以入仕为官了。
而且当时王培铸连续24年服丧丁忧的事情早已传遍京城,连嘉庆皇帝都已经知道他了,嘉庆皇帝十分同情王培铸连续服丧丁忧,于是亲自在紫禁城召见王培铸,想亲自授予他官职。
岂料此时的王培铸早已对仕途心灰意冷,他觉得自己已经年迈,精力大不如从前,谢绝了嘉庆皇帝的任命。
嘉庆皇帝见此只能夸赞了王培铸一番,然后就让他回浙江绍兴养老了。不过,王培铸放弃仕途之后却并没有完全养老,他在浙江绍兴靠着父辈留下的财产继续经商,最终成为当地巨富,他还生育了三个儿子,让王家香火鼎盛起来,并且他还十分长寿,一直活到嘉庆的儿子道光皇帝时期才去世,终年82岁。
虽然王培铸看似挺倒霉的,但是他的人生没走仕途却在商界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他最后还是高寿善终,这么一看他并不算倒霉,他的人生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人生的选择又不只是当官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