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言:[明月千里]附庸风雅

三秦新鲜事 2025-02-01 12:21:24

题记:过了腊八就是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记得2004年的冬天,也是寒风凛冽,但我思想还不够冷静。虽然已过了不惑之年,可是看事物还是比较片面,思考问题还是比较肤浅,撰写文章还是看山是山,咋想咋说。今天就不揣浅陋,把当年的随笔搬出来,把这青涩献给朋友。

“腊八”那天,在街头邂逅久未谋面的徐君,甚喜,遂寒暄,方知他最近在编辑某报文艺版,很忙。寒暄之余,徐君向我约稿,我很窘迫。不答应吧,难却盛情。答应吧,又觉得自己没有丁玲那支胜却“三千毛瑟精兵”的纤笔,实在写不出奇文让读者赏析。但为了了却人情债,还是提起了笔。

到底写什么呢?徐君属性情中人,很有艺术家的天分。前几年他戴了一顶别致的帽子,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被在冰天雪地里筑路的保尔称为女公民的林务官女儿冬妮亚她丈夫的那顶,与众不同。徐君先前是做教师的,文字功底扎实,现在又是本邑著名的摄影家,可以说是一个名实相符的文化人。文化人是高雅的,对文化人的约稿,当然要写风雅之事,自己也权当是附庸风雅一回。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风和雅,其内容虽然大多采录的是民歌民谣。从熟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句中,就让人觉得“风雅”就是“有品位”,并非“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事。可是奇怪,现在附庸风雅的人太多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讲洋话说时髦词是风雅的事。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在言谈中吐出几句洋文,成心是想让别人不懂。这些人是社会的佼佼者,到国外出差,就像我们下乡一样,是家常便饭。他们是空中飞人,经常打飞机的“的”。他们炫耀地讲起外国城市名称,比说自己故乡的村庄还要熟悉。对洋文,听的人不明白,当然也不好意思去问,也不愿、更不敢去问,害怕别人说自己没有文化,只好不明白装清楚。就连一些歌手也在边唱边念的歌词中,气喘吁吁地夹几句洋文,仿佛英语早过了六级。说句大不敬、人难以相信的真话,在国外,狗都懂洋文。

说这些,并不是说洋文不能说,而是应该注意听众的角色。不会说洋文,可多说“资本”、“人才”、“猎头”、“风险”、“引擎”、“登录”、“冲浪”等名词,以真正和国际接轨。特别还要提醒的是,对于知名人士的照相,一定要说成是摄影,对于成功人士在咖啡馆里的谝闲传,要叫成精英沙龙。

参加派对是风雅的事。派对的洋文到底怎样写,确切含义是什么不甚清楚,咱也没参加过派对,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就姑妄说之。据揣测所谓的派对,也可能就是中国的“聚会”、“茶话会”、“座谈会”,或者就是农村人说的“扎堆儿”、“老碗会”之类。据说,搞派对时,没人喝白酒,嫌太俗。不喝酒又没气氛,就喝洋酒。在这个只有主人而没有领导的地方,你可以忘记带钱包,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带名片。

要注意,名片要中英文对照,写全你所有的职务,当然还有你的兼职虚职,千万不能只写给你发工资的职务。特别注意要印上你所有的职称,包括名誉教授、名誉研究员等,且不能把手机印成大哥大,那已过时。最后一点务必记准,要印上你的“伊妹儿”地址,这象征着高贵的身份和文化修养,代表着前卫和新潮。

谈论名人是风雅的事。风雅之人话题之一就是侃名人,特别是谈论与自己有关系的名人。当然,名人很多,但与自己有直接关系、有血缘关系者一般不多,这就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假如自己村里没有名人,县里也许会有;如果县里没有,本省可能就有;如果现在没有,历史上肯定有;实在没有,你就不妨谈论国家和国际上的名人。政坛精英、商海巨子,可以正说,也可以戏说,说得天花乱坠都行;歌星、影星、球星,可以乱谈,也可以正谈,谈得星光灿烂更好。可要记住一点,说名人不要说得太具体,因为我们毕竟每天还要为生计着忙奔波,不可能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研究名人,万一说漏了嘴,显得没档次,乱子就搞大了。

充当“小资”也是风雅的事。“小资”虽然上不了“福布斯”排行榜,但最起码也是衣食无忧。“小资”的一言一行要显得很优雅,单说“小资”的吃,都要讲究情调,讲究气氛。佳肴再香,也只尝那么一点点;美酒再醇,也只喝那么一小口。别人劝酒,用“我一会儿还要开车”来婉言谢绝,使人敬而远之。

生活要丰富多彩,要当“新新人类”,看卡通、读“时尚”杂志、做网虫,什么刺激玩什么,要的就是新鲜。说话时,男的要细声低语,女的要嗲声嗲气。要学会矫情,即使四五十岁了,也要言必称“我们这些男孩子”、“我们这些女孩子”,关键时候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也可以大惊小怪地喊“哇噻”。当然要记住,绝对不能乡音未改用亲切的方言去喊,不然人家会说你老土,那是很没有面子的。

讲究衣着是风雅的事。有钱有闲可讲究着穿,“高级灰”和名牌是不可少的。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所有的衣服都买价高质次(相对而言)名气大的名牌,显然有点困难,但可以穿仿冒名牌。仿冒名牌别人看不出来,即使认出来了也不会说破,也许别人身上的名牌也和你一样,毕竟富人不是很多很多。当然要买假冒不伪劣的那种。

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别人穿洋装,咱一身对襟褂子,因为外国元首也喜欢穿唐装。如果是老母亲一针一线手工做的,那更好,因为手工比机械加工的更受外国人包括中国富人的青睐。

谈论古代风雅的人是最风雅的事。风雅之人,必有让人称羡不已的轶闻趣事,而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所以,你务必记住几个风雅的人,记住风雅人的几件风流韵事,背诵几句风雅人的著名诗句,这样你才能显得更风雅。当然谈论这些时,你举止要有美感,即要有风度。

实在你做不到这样,可以用一绝招,应对所有的话题,以摆脱尴尬。如果他人说及某人的晚期作品,你可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清纯”;如果他人说及某人的早期作品,你可说,“我喜欢他晚期作品,他晚期的作品比较成熟”。有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招,足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附庸风雅是全方位的,必须体现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家里要有几本像样的书,哪怕不看,就是用它来做治疗颈椎病的枕头也可以;墙上要有名人字画,字认不全不要紧,只是不能按经验念半边;养花当然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必须样样齐全;要养宠物,哈巴狗、波斯猫等一个也不能少;能摆上钢琴最好,哪怕演奏起来如同弹棉花,也无伤大雅。如果风雅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那就像一身洋装配双草鞋一样,显得不伦不类。

风雅风情万种,千媚百态,诱人神往。追求风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社交需要,第四是尊重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既循序渐进,又相互交错。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小康社会,交往的需求日益凸显,交往需要风雅,排斥庸俗。诸多因素所致,我们过去精神上、物质上、知识上的积累较少,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历史上欠账太多,所以,应对现代社交知识还略显贫乏,追求风雅还有点底气不足。

有人讲,一夜之间可出一个“暴发户”,三代也难培养出一个贵族。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腹有诗书气自华。肤浅的附庸风雅,只能是自我贬值的随波逐流。让我们摆脱怯懦,摆脱自卑,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风雅,创造风雅。

无情的岁月会掠走我们的青春年华,流逝的岁月会在我们脸上刻下沧桑,友善的岁月却会给我们送来从容的气度、典雅的气质、迷人的风雅,不知徐君是否会同意这些?

小时候听老人说,吃了“腊八”粥,人就会昏头昏脑,失去理智,用从嘴里省下的几个钱购年货,胡乱花。现在“腊八”节刚过,自己这些话可能是昏头昏脑的乱说,还敬请读者见谅。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化雨花千树》等作品。

——————————————————————————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

0 阅读:0
三秦新鲜事

三秦新鲜事

传三秦大事,舆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