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事业、家族兴旺没有秘诀,只需做到这一点
斯威国学
2024-03-24 14:32:22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建树的,别人没有办法能拔除掉,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也会通过不断祭祀的方式,来承继你所建树的,你所拥抱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把这种善行修在我们的身体上,人德会特别的真实。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把善修在家庭之中,德行会造福于整个家庭,并且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把善修在乡里,德行就会得到长足的成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把善修于一个城邦,德行将丰满影响四方。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把善修于天下,那么就能普惠天下,德施普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以修德之身看人之身,也就是从我(个人)观照(其他的)个人,以修德之家观照他人之家,以修德之乡观照他人之乡,以修德之邦观照他人之邦,以修德之天下观照他人之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为什么会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状况?就是以这个为标准。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上一章讲到,人生通路有且仅有一条,就是先德后才。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人没有德,跟禽兽无异。这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初中生遇害案,让人心痛和震惊,三名嫌疑人既是同班同学,也是未成年人,他们还是孩子,却犯下如此暴行,显示出现在德育的严重缺失和迫在眉捷。《道德经》一再强调德的重要性,孟子说的很明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吃饱穿暖,生活安逸,还要接受教育,否则就与禽兽无异,怎么做?首先从伦理关系开始。
普通人修身通伦理道德,能够做到让家庭幸福,德行足够的把善修在乡里,而更强的人,德行可以普惠天下。古人云,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德,就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滋养大地上的万事万物。
很多人把儒家和道家搞对立,其实没有必要,儒家集采了诸子百家,众家之所长。《道德经》中的这一段,读过四书五经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怎么跟《大学》中的第一章那么像。《大学》开章明义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面讲的是三纲领,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了一个人的人生的目标、身份使命、角色,能力和行为,把一个人的德行从内发扬到外,到家庭,到国家,到天下为止。只不过《大学》中少了修之于乡。将个人的命运跟集体跟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这种集体主义思维,是中国人独有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要了解怎么修身,《道德经》中没有讲,《大学》中有很明确的修身方法。
《大学》中说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指的是一个人被内在的情绪所困扰时,心就没有办法正。
现在的情绪管理课程很多,说明一个问题,人们经常被情绪困扰,动不动就火大,动不动就焦虑,情绪低落,啥事都不想干,拼命想消除情绪带来的影响。情绪上来的时候,220的智商都要归为零。在《情境思维理论》视频中,智学老师讲过人的几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介绍比较详细,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一下。
那些情绪管理课程多数来源于西方,我们中国人情绪管理方法就很简单,叫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什么意思呢?就是价值全向的意思。前面文章中讲过价值中立和价值全向,这是我们有稳定情绪的基本保证。怎么理解价值全向呢?就是不要把意义固着在某一个点上,看到就只是看到了,听到也只是听到了,吃到也只是吃到了,并不会呈现出具体的意义。没有具体的意义,指的就是意义价值是全向的。
比如前面的例子“老板骂我”,你的大脑可能会思考以下方案,一、很生气!(情绪化)二、要打他一顿!(可能要进看守所)三、自认倒霉,骂就骂了吧!(无法成长)或者听到就是听到了,没有任何意义,具体怎么判断这句话的意义,根据情境的不同,如果你接下来有另外两种反应,四、他是在帮助我,希望我有所改进,五、快速分析老板与自己的目标、身份、角色,下次如何做能获得老板的支持,如果你的从动系统中存储进去的是第四、五种方案,你的认知就是德善,符合正向积极的要求。
有的人说,别人骂我,凭什么我不能骂回去?这就是情绪化的反应,人一偏,无法冷静判断事情。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个朋友经常被老师找,原因是孩子在学校太调皮,她现在一听到老师给她打电话,第一反应就是我家孩子又出什么幺蛾子了?这就不客观了,万一老师打电话是表扬她家孩子呢?或者找她有事,总之什么可能性都有,她的第一反应却是负面的。所以怎么客观,怎么价值全向?就是老师打电话给我了,不赋予任何意义。训练这样的第一反应,相信我,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其实客观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你的主观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
没有情绪的滋扰,人看世界就不会戴着有色眼镜,自然就不会被偏执带走。当德内化于心,行为展现出来的就是善。善是德在行为层面的表现,所谓善行,善举。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有德之人在建设善时,会更符合道,这样建立起来的善是不会被损毁的。当人感受到善的强大作用时,自然也就不会去挣脱它。善被建立起来了,有什么好处呢?子孙祭祀不辍。想想看,一个人能够做到子孙祭祀不辍,意味着什么?事业和家族都是兴旺的。现代人比较物质,喜欢走捷径,到处寻找致富经,发财秘诀,哪有啊!就一个字善。最近去世的宗老先生被许多人缅怀,不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善行的企业家嘛!
一个人越是善,事业越发达,因为别人都愿意追随你,所谓执大象,天下往。子孙也受到你的德的滋养,并且因为你的善行有了一套可以参考学习的标准。古代大家族都有家风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等等,周公的《诫伯禽书》有一句名言,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子孙后代也会因为承继了善建之人的思想,而对他不断缅怀、祭祀,以此来把善不断地传播下去,家族当然就会很兴旺。
所以说,当善被建立起来,企业形成企业的文化基因,家族形成家族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不断传承,企业能发展壮大,后代子孙发扬光大,让家族兴旺。
我们建立德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所以叫德善,体现在行为上的德才能被称之为真德,真德是可以传代的。我们把修于身的德建设在家庭中,就变成了家庭文化,这种文化可以滋养每一个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把伦理规范建设起来,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自身就需要修德,家族和谐,兴旺发达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修之于乡,帮助更多的人共同成长。修在国家,可以使人才济济,国治民安。修之于天下,那么,德的光辉就会照耀四方,普惠世人。
修身是根本,这样的顺序不能乱。有的人说,家和国性质、领域不同,所处理的事也各异,能齐家未必能治国。其实齐家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要说现代人即使读完博,你让他去管理一个团队,他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古代读书读得好的人却当官打仗,样样都会,比如诸葛亮、张良、王阳明等等等等,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不奇怪么?先德后才,走上大道,这条路通了,自然样样通。只注重才,不重视德,人生路不可能通。
自身修通之后,自己就可以成为标准去观照他人,了解他人,从我的家观照他人的家,从我的乡观照他人的乡,从我的国观照他人的国,从我的天下观照他人的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是什么样的呢?善行是德的外在表现,观照他人的的行为是不是善,就知道一个人怎么样,他的家怎么样,他的天下怎么样。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