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凡人,我不要!高手,我要!老子的成事之道(二)

斯威国学 2024-06-06 05:19:02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前面讲到做事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事情做在事前。做在事前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解决掉;二是运筹帷幄,去架构情境。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埋下引发引发巇罅产生,最终让情境崩塌的因子。这里的巇罅指的是事物的裂纹、漏洞、窟窿。 这些都融合进老子所说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把事情做在事前的重要性。 古代一些人就像神仙一样,用兵如神、做事如神,就像诸葛亮,张良,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了老子所说的这一点。鬼谷子用了整整一章去讲抵巇之道,讲如何识细微、用细微,如何纵横合离。 这种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识细微、用细微的本领,用在政治上,你就是顶级政治家,用在军事上,你就是谋略家、军事家,用在管理上,你就是管理大师,用在家庭中,你就是智慧父母。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任何大窟窿都是从细小的裂纹开始。 司马光说,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求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长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会等到问题大了才去挽救。在没有发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经明显的大问题,往往是竭尽全力也无法成功。 谋略家们为什么做事出神入化,这里讲了大家就都清楚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思想流派,架构了中华民族这个大情境两千多年。可能有人猜到了,这个人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当然了,儒家思想不是中华文明的独一份,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思想的基石。 创业的人都知道创业的艰难,三年内大部分公司都会倒闭。一个公司能生存几十年,这个公司就已经了不起了,而百年公司就是基业长青,在企业家的眼里已经成神。一个公司已经存在两千多年呢?是不是值得所有人膜拜?我们现代中国人有那么好的生活,其实得益于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像箍砂锅一样,防患于未然,并且架构了一个正向发展的人事情境。我这样说,可能不少人有疑问,比如近几百年中国为什么落后了,百年屈辱是怎么回事等等。中华民族又复兴了,不是吗?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探讨。 当然,识细微、用细微的本领不仅在事前,在事中也要时刻用到。 一个人想成事,成大事,就需要聚集一群人在一起做事。然而,不管人多人少,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人事的亲疏远近。有亲疏远近就有合有离。我们识别,是识别人事的裂纹、缝隙,架构,架构的也是人事的关系。 很多关于人的事情,你正向架构,一些裂纹、漏洞就不会存在,你正向思考,负向的就不存在。比如说,你妈妈骂你一句,你正向思考是妈妈想帮助我成长,你就不会同时认为妈妈是在找你茬,挑你的刺。你被骂,觉得委屈,这是人际关系的裂痕,而你正向思考,就是在正向架构自己的情境。 不少人只知道有些事情不该做,不允许做,要做什么,如何正向架构不太清楚。不少人聪明绝顶却碌碌无为,都是在这一块没有转过弯来。 孩子跟爸爸顶嘴,爸爸的反应是一巴掌打过去,或者是呵斥孩子。这个爸爸大概知道,孩子跟爸爸顶嘴次数多了,形成习惯,这个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出问题,进而影响未来人生的发展,所以要从出现萌芽状态时就把问题解决掉。但是,爸爸是怎么解决的?他不知道如何正向架构情境,而是靠打骂来阻止孩子。而孩子,因为挨打挨骂,知道不应该跟爸爸顶嘴,但是怎么做是合理的,爸爸没有教,他是不知道的。他未来教导孩子也有很大的可能复制爸爸的行为模式。 所以说,只是识别人事的裂纹、漏洞是不够的,人不能天天只预防不做事,不能只阻止而不去架构。成事,你要知道你成什么样的大事,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也清楚地知道你的当下是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用到哪些角色,有什么样的能力,展现什么样的行为。 这是在正向思考,正向架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要长成参天大树,你知道要种下一颗能长成大树的种子,当下要有适宜的土壤、空气、阳光,你要建成大厦,你要知道运用哪些人、事、物,你在南京,现在要去北京,你要知道怎么走。所有这些,你还需要知道,你为什么要去做,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从当下到目标,一定要有因果关系。种子发芽,破土而出,一点点长大,经过多少年,最终长成合抱之木。而九层之台的建成,需要有设计图纸,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架构。到达千里之外,你要从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即使是乘飞机,你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飞到千里之外。仍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乘什么交通工具到机场,办理值机,安检,等待,上飞机,飞机飞行,到达目的地。不是动不动就能实现一个小目标,是要从当下到目标,因果关系的链条一环套一环的实现。 你想追求一个女孩,然而,这个女孩还不认识你,这是当下。你的目标是把女孩变成你的女朋友。从当下两个人毫无关系,到变成男女朋友,虽然你还是你,女孩还是女孩,你们是有变化的,这里的变化就在于关系,是关系发生了变化。 你追求女孩会做很多事,刚开始假装偶遇,送花,一起吃饭,看电影,送东西等等一些套路性的事情,这些事情一环套一环,每一环都促进你们的关系向前进一步。直到女孩答应你,你的目标达成。 然而,有这个因,就一定有这个果吗?你精心准备一束花给女孩,女孩啪一下扔你脸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看着镜子里的吴彦祖陷入了沉思。 其实,只要你主动去追,即使你是吴彦祖,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成功与否不在你的掌控之中,而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为,做事成功很多时候靠概率,靠经验。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成功率百分之百。 你通过一系列操作,女孩来追求你,你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吗? 这就是无为。 无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要你做的,都是你想做的,你要让我做的,都是我要让你让我做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件事情,我要求别人跟我一起做,这是有为,有为的时候,别人听不听自己的,两说。而我通过一系列操作,能让别人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做,这是无为。 我们中国人的脑袋是转了好几道弯。 这就像孔明与刘备。孔明未出茅庐,从没和刘备见过面,更别说交谈过,但是他就已经做到了和刘备有仁义的连接,从而让刘备三顾茅庐。而刘备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是去求孔明,而不是孔明求他。 孔明能够引起刘备内心那么大的波澜,一切都源自水镜先生。 想当初刘备逃到荆州郊外,偶遇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跟刘备讲,他缺的是人才,而且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当时认知太浅,没当回事。水镜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当他发现刘备对人才的认知处于幼儿园水平的时候,他首先去掉的就是刘备对情境中的人才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错误认知。水镜先生深知,靠说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必须要让刘备有切身感受才行。水镜先生通过一些方法,让刘备见识到徐庶的威力,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才,然后刘备才产生对孔明的向往,接着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很多人以为求就一定是要主动地向外去求,以为这是把主动权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其实真正的求是向内求。 刘备是求在外,三顾茅庐很主动,但是控制权在谁的手上?在孔明的手上。孔明也想下山做一番事业,但是他是建设一个情境,让刘备来求他,这样就肯定能成。就是我和你的世界相类似,决定权在我,我想帮你,就帮你,并且你也愿意让我帮。我不想帮你,就让你老是惦记着我,总想来求我。 孔明是这样无为的状态,而和孔明齐名的庞统就比较悲催。孔明是刘备求来的,而庞统是自己找上门的,刘备看到他还很嫌弃,两个人在刘备这里的待遇大不相同。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二)
2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08-04 13:19

    老子的道德那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那是鬼的道德。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