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退休老师,每年领67万股息,存股可以学习吗

明明说商业 2024-07-13 05:24:25

早先我在头条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中国台湾的投资者谢士英。他的投资理念叫做“存股”,其实和我们常说的“攒股”类似,都是积攒股权数量,获取源源不绝的现金流。

谢士英是40多岁才开始存股,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收入不算太高,并不算是“本金颇大”的那一类。谢士英目前每年领取的股息大约300万台币,我简单算下,也就是67万多的人民币。

一位退休老师,每年67万人民币,算不算财务安全有保障了?这当然看你自己的想法,我在看来,这就是“持股收息”的成功投资者了。

说起来,放眼四海,价值投资者的操作各不相同,但是理念却出奇的一致。这个理念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一句话:持有优质资产。

什么是优质资产?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认知体系下,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优质资产的“优质”定义,却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资产能够具备保值增值能力,能够产生源源不绝的现金流,那就是优质的。

比如罗伯特清琦(就是写《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的眼里,房子是优质资产。罗伯特清琦的观点是,正常投资地产的收益,应该是租金,租金才是王道。与之相应的,房价反而是次要的,太关注房价是投机行为。

再比如本文提到的存股的谢士英,他认为正常股权的收益,应该是股息,股息才是王道。与之相应的,太关注股价的涨跌,也是投机行为。

其实工作也是如此,我来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人都是40岁,一个人有一份铁饭碗,每月工资1万,退休也有每月1万的退休金。这个人活到80岁,他的全部工资(退休金)的收入是多少?

480万!

另一个人也是40岁,他不用等40年,他的账户里就有480万。

这两个人在40年里,资产是相当的,但是人们会天然认为,每月收入1万,比拥有480万的人,更具有安全感。这是为什么?因为每月领工资的人,他有持续终身的现金流,就像是我们说的铁饭碗。

我们对财富的感知,现金流是最敏感的。这就是原因。

如果你认为例子不典型,那不妨看看贷款买房的中产家庭。在北上广深的中产家庭,房产价值4、500万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非常害怕失业。为什么?因为房产本身提供的现金流很少,如果是自己住更是没有,但是工作能提供现金流。

最近新闻里中金的年轻人,仔细看她的经历,就会发现她并不贫穷(买得起价值1千万的房子),但是现金流很紧张(每月房贷5万多)。这样的年轻人,一旦房价大跌+收入锐减,立刻就会返贫,甚至欠下巨债(房贷是要还的)。

2 阅读:8

明明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