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谏臣,与包拯齐名。他在宋仁宗时期,中进士,入朝为官,逐渐做到了御史的职位。
然而在他弹劾文彦博后,却惹怒了宋仁宗,结果遭到贬黜,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受到朝中大臣们的称赞,因此得了一个“真御史”的美称。
那么为什么大臣们会赞扬唐介呢?主要原因是以下三点:
1、为民着想
唐介有一颗为民着想的心,这很难得,并受到朝中上下一致好评,这也是朝中大臣们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唐介从小品行高尚,父亲早逝。由于家里穷,当地的民众,打算筹钱给他父亲办丧事,可他婉言谢绝了。
他为什么拒绝别人的好意?因为他觉得大家都不容易,也不富裕,他自己家里的事,还要麻烦别人,要人家出钱不合适。
唐介在丘县任知县时,水塘发洪水,淹没了农田,此时杨怀敏提出用一些村庄蓄水,但是唐介认为这样虽然可以解决水患,但还是给农民带来一些损失。
于是他决定筑堤坝防洪,这样水患可平,且农民的损失也可减到最小。
在德州为官时,转运使要拿库存的绢帛,高价配售给百姓,唐介就扣押命令,并揭发了此事。转运使不满,就催促唐介下达命令,唐介便一直拖延,最后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唐介都是从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因此他为民着想,得到了上下一致好评,所以当他遭贬时,大家都觉得他很冤枉。
2、刚正不阿
唐介为民着想就能得到大家的称赞吗?当然不是仅凭这一点,而是因为唐介还具备刚正不阿的品性。
唐介在做平江县令时,有一个李姓富豪很吝啬,当地官吏时常勒索李富豪。但他们并不满足,就诬告李富豪杀人。太守就逮捕了李富豪全家,并严刑拷问他,可是这个李富豪不承认。
然后又派唐介去查,但是唐介调查后并没有发现李富豪杀人的证据,太守又向朝廷报告了,朝廷又派御史来查,结果和唐介一样。
在丘县为官时,辽国使者经常敲诈驿站的官吏,唐介于是下令,说:“没有规定供应辽国使者的一概不供应,如果辽国使者为此破坏驿站的一草一木,就要被关押。”
辽国使者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几件事就证明了唐介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他敢于追求事情的真相,从来不冤枉一个好人,对于欺凌的事情也从不退缩,用道义和法律来捍卫正义,绝不会向恶势力低头。
3、不畏权贵
唐介还有一个难人可贵的品质,就是他不畏权贵,这样的人在宋仁宗时期的大臣中也是不多见的。大家知道包拯是这样一个人,然而唐介不亚于包拯,只是他在历史上没有包拯出名。
唐介在成为殿中侍御史后,就开始监察前朝官员,和后宫嫔妃的行为,后宫制造龙凤车,装奇珍异宝,唐介就上疏,要求毁掉龙凤车。
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想担任宣徽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人劝谏,这一段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也有呈现。
宋仁宗说这事是中书省的建议,于是唐介就弹劾文彦博,说他靠贿赂嫔妃做的宰相。其实文彦博并不是靠贿赂后宫成为宰相的,但是他给张贵妃送礼是事实,所以文彦博这个行为确实不妥。
唐介毫不客气,陈述其错,惹怒了宋仁宗,并把唐介贬到了英州(广东英德)。当然,宋仁宗并不是因为唐介直言而贬黜他,主要还是当时的朝政还需要文彦博管理。
唐介离京时,朝中很多官员都来为他送行,李师中还为他写了一首诗,表达唐介受冤被贬的心情,之后唐介就有了“真御史”的美称。
唐介一身正气,为百姓,为朝廷着想,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在朝廷中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因此朝中大臣都很佩服他,他这才得了美称。
唐介的职业生涯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行事要光明磊落,为人要正直不阿,但不能太过直率。
唐介没有因为他的直率,而受到很大的波折,主要原因是他遇到了宋仁宗。我们之前的文章谈到过,宋仁宗是一个仁君,所以对于大臣们的直言劝谏,他都还是能接受的。
直率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遇到明辨是非的人。如果,周围的人都黑白不分,那么你的直率可能会被曲意误解,反遭算计。
比如,在一家公司,如果一个部门的上司是一个很大气的人,而且很有智慧,能够海纳百川,那么部门员工是可以有话直说的。
如果上司心胸狭窄,又见利忘义或者稀里糊涂不辨真伪,那么员工的言辞就要谨慎,以免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
所以像魏征和唐介这样的人,如果不是遇到唐玄宗,宋仁宗这样的明君,怕也是难得善终。明君与贤臣,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参考文献:
《宋史·列传七十五》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