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读史”: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和编余军官的来源

二哥雨二 2025-01-11 15:36:43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部队进行了一次裁军,为解决编余军官,成立(编余)“军官总队”,先后隶属于陆军总部、军政部,并于1946年6月成立“中央训练团”,是个级别很高的单位。但笔者觉得,当时国民政府是应当把它视为过渡性、善后性单位存在的。

中央训练团往下分有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在南京设立总团,在重庆、武汉、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地设立分团。第二条线是中央训练团下设军官总队,总队下设大队,大队下设中队 ,中队下设区队,区队下设分队。

从总队到分队的级别大致相当、但不绝对是师、营、连、排、班五级。其军衔对应大抵为:1、总队长-中将或少将;2、大队长-少将或上校;3、中队长-上校或中校;4、区队长-中校或少校;5、分队长-一般为尉官。队员,军衔不等。这些军官中,只有总队长一人为正式军官,其下皆为编余军官。比如,陈长捷就曾任第20总队的总队长,后来改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了。

编余军官的来源很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整编制裁撤番号的部队中的全体军官及其幕僚人员(佐、属);比如第8军官总队,就是撤销了原第86军的番号组成的,军长朱鼎卿(朱怀冰的弟弟、后任徐州、武汉补给区司令、湖北省主席等职)改任第8军官总队总队长。

2、各部队经过整编后的编余人员。比如,胡琏的整编第11师11旅,整编之后,整编第11旅裁减下来一个团,由三团制变为两团制,其中一个团的军官就为编余军官,要编入某军官总队的。据杨伯涛回忆,当时这些军官离开部队时,双方是抱头痛哭的,毕竟在一起打了多年鬼子,有感情的。有关其裁减标准,笔者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但大致和现在裁减人员差不多,是要先画个杠杠出来,比如混到40岁,还没有当上团长的;身体负过伤不能继续战斗的;没有学历的等等,然后来个主动报名有奖,或者一刀切什么的,反正有的是办法。再比如,原第69军米文和部,就缩编为一个第181师,纳入第55军,其余军官就编余了。

3、各部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收容的社会无职军官。这种军官,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也可以理解,比如:抗战时被打散的负伤的正规部队的军官;国民政府、军委会或各战区、各省政府、各集团军、方面军等组建或收编、改编、扩编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战胜利后,这些部队的军官是第一个要裁减掉的,比如郝鹏举部,就因为国民政府要裁减他们,才起义投向新四军的。据当事人回忆,这种人纳入军官部队管理,是要出证明的,估计,像胡传魁那样的,国民政府就不一定认了。

4、抗战时期成立的临时性编制武装,比如预备师、暂编师、新编师等,这种编制,当时裁减了不少。但和杜聿明、陈诚后来在东北搞的保安部队、新编军、暂编师等,不是一回事。

5、兵役单位中的军官,主要是指各地的师管区、团管区、补充团、补充营、新兵集训总队、补充兵训练处等,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武装部门及预备役部门等,全国范围内一律裁撤。这些部门,原本隶属于军政部兵役署的,军官编制也不少。抗战时期征兵时,没少出事,病死、饿死甚至虐待新兵致死、致残的事,屡有发生,贪污腐化更甚,最后蒋介石把兵役署长程泽润给正法了,陈诚接手军政部之后,更是严厉整治了一番的。

6、抗战时期的各战区、集团军、方面军等高级司令部,全部撤销,人员缩编、缩减。比如,抗战时期的远征军总司令部,各战区总司令部等,机动作战部队的集团军、方面军一级的编制撤销,司令部撤销。但,很快又成立了行辕、行署、绥靖公署、保安司令部、绥靖区司令部、“剿总”、某指挥部(所)、兵团等,反而更加繁杂了,人员有增无减。

7、不再需要设置的军事机构,比如重庆防空司令部、重庆警备总司令部等。

8、整合联勤,由联勤总部下设补给区司令部、总站、分站等,联合供应各训练、作战区域内的部队,原来的联勤供应机构撤并。

9、裁简学校,除保留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比照黄埔军校建制)外,其余九个分校全部撤销,各地战干团取消,各部队随营学校撤销等。

10、军统编余人员,这个机构的情况很复杂,在各省市都建有他们的站点,其下的正式特务及外围人员都是按军官待遇的,由于戴笠之死和军调的需要,对军统实施了改编,编余人员纳入军官总队管理,比如文强,就成了只发工资不干活的特务。另外,一些小系统的特务,比如陈诚“研究系”张振国部,是一下子消失了的,连大特务张振国都失了业,二特务阮成章到武汉被服总厂当厂长去了,三特务刘庄如跟着宋希濂、朱鼎卿打游击去了。而邓文仪的政工系、侯腾的军事情报系等,也有编余人员。

11、其他中央及地方非必要性军事机构中的军官。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编余军官超过10万人。而对于他们是如何收纳、管理、培训、安置的呢?我们下文再说。

0 阅读:22
二哥雨二

二哥雨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