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答应支援粟裕,又反悔撤兵,三位大将密电毛主席:这是乱用兵

乐蓉评历史 2024-12-04 13:14:35

“我们对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指挥亦深表不满……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与陈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

一封长达近千字的绝密电报,曾一度让毛主席焦虑到茶饭不思。他难以接受的点,不是说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1946年,两个军区因为战略分歧一直争论不休,而是惊讶于这次竟有人直接点名道姓,将矛头直指陈毅。

这是一封联名电,三位署名者的来头都不简单: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华中局组织部部长曾山。

应该说,除了在前线指挥部队的军区副司令粟裕与副政委谭震林,华中老资格的高层干部都在电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看到措辞如此严厉的联名电报,毛主席也明白:华东的指挥班子出了大问题。

一、让毛主席左右为难的华东之争

1946年,华东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山东野战军攻打泗县失利。

二是华中军区首府淮安、淮阴相继失守。

仗虽没打好,但局势却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不过接二连三的败报,还是把陈毅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又是新四军军长,统一指挥山东、华中两个军区,如今两头都出了事,要划分责任,自然首当其冲。

当然,陈毅也有苦衷。

解放战争开打后,山东主力有三分之二都被罗荣桓带去了东北,陈毅接手的就是一堆烂摊子。彼时的山东将少兵寡,且各自为战,还未纳入一个成熟的指挥体系之下,陈毅身边唯一能倚重的战将只有参谋长宋时轮。

宋时轮的优缺点也很明显,黄埔系出身,擅长排兵布阵打阻击,但让他组织进攻,往往就欠缺了些魄力与决断,甚至运气也不好。

所以陈毅到山东后,一直面临两难的处境,一边要协调内部,重整军区,一边又要应付蒋军的重点进攻,着实有些独木难支,也正是在这种困境之下,山东开头几仗都没打好,形势急转直下。反倒是陈毅无暇顾及的华中军区,在粟裕的指挥下捷报频传,这才暂时稳住了整个华东大局。

毛主席忧心山东战场,曾多次建议陈毅要“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同时准备派徐向前去接手山东军事,只是未能成行。

陈毅倒也听劝,毛主席让他学习粟裕打大仗,他就掏出全部家底,让宋时轮指挥8师、9纵两大主力去打泗县。结果这一打,又坏事了。

驻守泗县的部队虽只有2个团,却隶属于桂系王牌第7军,素有“钢军”之称,作风相当顽强。山东野战军虽然兵力占优,但在攻坚过程中突遭暴雨涨水,行军困难,攻城器械、炸药都无法使用,在付出极大伤亡后仍无法破城,最后只能无奈撤军。

泗县失利,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山东部队主力被桂系牵制,又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法继续战斗。而当时华中部队同样面临蒋军围攻,粟裕麾下几支主力先前都被抽调去了山东,眼下兵力不足,虽能与敌军暂时周旋,但根本打不了阵地战,在数次向山东求援无果后,只能选择放弃军区首府淮安、淮阴。

华东战场,山东攻不好,华中守不住,两头兼顾,两头皆失,粟裕苏中七战七捷的大好局面转瞬逆转。

华东两大兄弟军区,山东是老大哥,华中是小老弟,因此在战略上向来都是华中迁就山东。但久而久之,华中的干部难免有些埋怨,部队被调走了,要支援又没有,山东形势不好,华中打了胜仗还要跟着受拖累。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多次要求华中部队北上,想要集中兵力稳固山东。这华中当然不会答应,总不能为了山东,把华中这么大个军区直接放弃了吧。两边一直就战略问题争论不休,多数时候只能是各自把电报发往延安,请毛主席亲自定夺。

按理说,毛主席是最忌讳部队各自为战,既然决定以陈毅为主,就应该确定他的指挥地位。但从战略上来说,粟裕在华中的表现又过于惊艳,此时委屈华中成全山东,多少是不划算的。

况且此时正是解放战争最紧张的阶段,中原、华东、华北,乃至于东北战场的局面都不乐观,逆境之下轻易换帅撤将,稍有不慎就要动摇根基。为此,毛主席只能尽力协调,确保两大军区能够配合作战。

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华东最为重要的指挥体系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直到粟裕的一封电报,才让事情有了转机。

二、不留情面的告状密电

1946年9月19日,也就在华中野战军主动放弃首府淮阴的第二天,粟裕联名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致电与新四军军部,建议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集中行动,并提出了一份“先打宿迁、再攻津浦路,于运动战中歼敌”的作战方案。

粟裕的办法直戳痛处,既然山东缺将,华中缺兵,两支部队分歧又大,不如合兵一处,进行机动作战,先解决华中问题,再解决山东问题。

从战略上来讲,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思路;从人情层面来讲,这属于华中主动给了台阶,两个军区合并,陈毅继续当“一把手”主持全局,粟裕则作为副手领衔军旅,这也算是小老弟甘愿给老大哥打下手 。

很快,陈毅也做出了积极回复,回电说:

“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此次出毛病,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

应该说陈毅虽然不擅长军事,但为人气度非凡,敢作敢当,听得进意见,也愿意反思,这样的品质在战争年代是最为难得的。

华中主动要求合兵,也让毛主席很是欣喜,他当即指示陈毅、粟裕:

“山野、华野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如同意,请即执行。”

为了确保事情进展顺利,毛主席还额外要求了两点:

第一、两军之后不应再分兵,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

第二、先打弱敌,稳住局面。

到这一步,延安、山东、华中三方都很乐观。粟裕态度热情,致电说“盼军长来此统一指挥”,陈毅则是低调谦虚,主动表态“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

但眼见一切即将水到渠成,又出了意外。

陈毅反悔了。

这一下,直接让华中领导班子气得拍了桌子。

10月9日,陈毅突然向延安、华中发出电报,说“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并要求“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区”。

什么意思?不但拒绝合兵,还要撤军。

于是,就在收到电报的当天晚上,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联名给毛主席发去一份密电,态度强硬,坚决反对陈毅的部署。这封电报甚至还翻起了旧账,说当时山东要打泗县华中就不同意,请求支援两淮也被拒绝。

张鼎丞等人将矛头直指陈毅,说华东危局都是他“用兵玩笑所致”,有“个人英雄主义”,而且直到现在都犹豫不决,“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

为了遏制事态发展,华中同时向毛主席提出三种方案:

一、山野原地驻防,等待华中部队北上再配合作战。陈、粟、谭不能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二、如果山东情况危急,可以把8师调回鲁南,同时补充叶飞纵队,让这两支主力驻防山东。

三、如果陈毅执意要回山东,至少要留下2纵支援华中。

在电报的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叫“但望勿告陈”,意思就是电报直接由毛主席审阅,内容不要公开,也不让陈毅知道。应该说,华中还是留了情面的,不想把事情闹大,有问题就私下解决。

这份绝密电报,让毛主席触动很大,也最终让他下定了决心,华东的指挥班子必须调整,不然要出大问题。

三、陈毅明白毛主席的言外之意

毛主席发了两封电报。

第一封给陈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是结果将如何?”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确,唇亡齿寒,山东军事本来就一团糟,现在还要尽全力去保,那华中再丢了怎么办?到时候数十万蒋军主力全力进攻山东,没有华中战场作牵制,战略纵深太小,仗根本没法打,最坏的结果就是南方半壁江山都要丢。

最后,毛主席也直截了当的说道:

“按你的意思去做,有没有想过与张、邓、粟、谭诸同志的关系影响?”

山东部队回撤,于战略上是自私的,于内部团结更是百害而无一利。答应的事情又反悔,这是最大的忌讳。

第二封电报给华中诸将,询问如果按陈毅意见,山野、华野于山东会师,是否有取胜把握。

粟裕很快就给了毛主席答案,他认为蒋军目前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果全军进入山东,那么华中必丢,华中守不住,那么山东局势更加不利。显然,粟裕的想法和毛主席不谋而合。

在陈毅撤军的问题上,毛主席很是慎重,处理方式也相对松缓,对待山东、华中两方面都是公平的,不盲目采取一方意见,综合考虑各种方法。当然,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内部团结角度看,毛主席内心都更加倾向于华中。

其实说到底,问题的根源还在陈毅。

作为华东军事的一把手,陈毅其实也并非出尔反尔之人,只是站在他的视角来看,山东根据地是整个南方战场的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闪失,进退自然需要慎重,他认为分兵作战,兼顾南北,可能更加稳妥。论用兵,粟裕超前的军事思想,连毛主席都时常感叹其过于冒险,更别说以稳重著称的陈毅了。

但陈毅终究不是固执之人,毛主席电报的言外之意,他自然能懂。

也就在几天之后,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共同致电延安:

 “我们商讨共同认为宜速出击淮北。故回鲁南的打算已暂缓。”

很明显,陈毅想通了,且主动与华中进行了沟通。

好事多磨,毛主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当天晚上,他再次起草电报,在原来那封合兵指示电文的基础上,又详细进行了补充:

第一、命令山野、华野在2至3个月内,消灭薛岳7至10个旅,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

第二、着重强调“陈、张、邓、曾、粟、谭团结极为必要”,且同意“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封电报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确立陈毅的领导地位,二是确立粟裕的军事地位。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以战役指挥权,这是绝无仅有的。但历史证明,毛主席这一超凡用人,不仅扭转了华东军情,还给解放战争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惊喜。

接下来的宿北战役,山野、华野联合出击,第一次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取得大胜,并开创了一次歼敌3个半旅的范例。之后两军回师鲁南,19天歼敌5.3万余人。此战,华东野战军正式成军,下辖11个纵队,靠着缴获的美式装备,华野甚至组建了全军第一支特种兵纵队。

陈毅坐镇中枢,粟裕领衔军旅,“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美谈振奋全军。华东战绩之辉煌,甚至抢过了东北战场风头,毛主席原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大战略,被陈粟大军硬生生把“向南防御”打成了“向南进攻”。

没有陈毅的倾力相助,以粟裕的资历,很难如此迅速的崭露头角,短短数年之间就成为数十万大军的“总指挥”。同样,没有粟裕的军事能力作为依靠,陈毅也无法应对华东如此复杂的局面。

总而言之,华东用短痛争来长胜,是无数英杰人物的共同努力。

3 阅读:218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87

用户12xxx87

4
2024-12-26 20:00

结果是排除阻力,调到中野,

海棠飘香(autocontrol)

海棠飘香(autocontrol)

2
2024-12-07 02:52

陈毅文武双全,为人幽默风趣,气量大度

CR7 Go ahead

CR7 Go ahead

2024-12-17 14:50

赋副司令战役指挥权,伟人的思想和领导艺术不一般

乐蓉评历史

乐蓉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