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极具争议性的一幕。
单从过程来看,这场战役中志愿军和美军都展现出了顶尖的军事素养,从9兵团的隐蔽穿插、分割包围、突袭作战,到陆战1师的紧急防御、局部反击,定向突围,双方在每个阶段的较量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但同时,长津湖也是让中美指挥员都饱受批评的一仗。
在战后华盛顿召开的高层会议上,美国人将愤怒的矛头直指麦克阿瑟,认为正是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一再出现愚蠢的战术失误,才导致了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全面溃败。
12月15日,也就是美军从长津湖突围的第二天,同样有人撰写了一份长篇的军事报告,毫不客气地指责志愿军战术失误,白白放跑了美军。并且这份报告还不单是针对长津湖,而是认为志愿军自入朝后打的每一仗,都存在严重的战术问题。
一场高质量的对局,评价为何会呈现出如此消极的一面?又是谁对打了胜仗的志愿军不依不饶,要在背地里告上一状?他到底是信口开河还是真有依据?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部分关于朝鲜战争内情的绝密档案陆续公开,其中就有一份题为《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情况》的分析报告,署名人为戈尔拉乔夫。
此人是谁?
在档案中,只注明了戈尔拉乔夫的军衔为上校,却并未透露具体职务。不过从一些零星线索中,也足以推测出他的身份并不简单。
戈尔拉乔夫非常了解长津湖战役的细节,他能准确说出志愿军的作战方案和兵力部署,甚至是9兵团每个师所承担的具体任务。
要知道这份报告成稿时,长津湖的后续战斗仍未结束,战场一片混乱,信息向外传递很困难,就连当时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在给斯大林呈递的战情汇总中,有关9兵团的战况也只有一两句的模糊概述。
一个苏联中层军官,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详细军情并做出分析,对朝鲜形势的掌握甚至要超过总参谋长,他写的报告最后还能被收录到国家档案馆,这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但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看,也有一种解释:戈尔拉乔夫当时可能就在朝鲜,亲身经历着这场战役。
自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苏联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私底下还是派出了专业的军事顾问支援人民军。在当时的朝鲜,这些苏联顾问享有很高的话语权,如同“太上皇”一般,喜欢指手画脚,甚至多次在斯大林不知情的情况下,妄图干预中朝联军的作战方案。
人民军有求于苏联,对顾问自然是百依百顺,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却根本不给面子,谁敢在战略战术方面胡说八道,他就敢把人轰出去。也正因如此,苏联顾问对志愿军的印象很差,甚至多次向斯大林告状,说中国人的战法“很不正规”,指挥也存在问题。
这些观点,几乎和戈尔拉乔夫在报告中的说辞如出一辙。所以说戈尔拉乔夫的真实身份,很有可能就是苏联顾问团的一员,长津湖战役时跟随人民军配合志愿军作战,所以能够掌握第一手情报。
在报告中,戈尔拉乔夫对9兵团的战术很不满意,其中最主要的抱怨有两点:
第一、 行动不坚决。
第二、 兵力部署薄弱。
首先按戈尔拉乔夫的说法,他认为战役一开始,9兵团用20、27两个军对下碣隅里、古土里地区的美军实施突击,但成功合围之后,部队是的行动却变得迟缓而不坚决,以至错过了全歼美军主力的最佳时机。
这种说法,完全偏离实际。
举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长津湖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是位于西南的柳潭里,这里靠近美军陆战1师的营地,是一块由众多高地环绕的小盆地。在中美双方的军史中,都着重提到了其中一个阵地的代号:1282高地。
1282高地是柳潭里的咽喉,当时退守于此的是美军陆战7团E连,著名的王牌连队,其中很多老兵都是二战时的战斗英雄。而进攻1282高地的中国部队,是志愿军27军235团,大名鼎鼎的“济南第一团”。
两大王牌的第一次交手,一上来就是刺刀见红的生死搏杀。
对于这场攻防战,一些美军老兵曾回忆说:
“我们在睡梦中被炮火惊醒,在照明弹下看到了不断涌来的中国士兵,他们口中用英语大喊着:陆战一师,杀死你!陆战一师,死去吧!中国人的进攻令人恐怖,且极为残忍。”
面对235团的雷霆攻势,E连伤亡惨重,幸存官兵几乎各个挂彩带伤,连长菲利普斯肩部、腿部中弹,只能趴在阵地上指挥,排长杨西被手榴弹弹片削去鼻子,流出的血使他几乎窒息。在坚守阵地两个小时后,1282高地最终被235团从侧面迂回突破,E连在白刃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但这一仗,235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美军的照明弹把天空染成了白昼,志愿军夜袭优势全无,只能顶着对方的交叉火力,用迫击炮和手榴弹制造的烟幕掩护冲锋。仅仅在第一轮进攻中,235团就有两个连因为伤亡过大失去了战斗力。
在夺下1282高地后,美军主力立即展开反攻,炮火几乎将山头轰平。235团坚守阵地,牺牲了2位连长,2位连指导员,4位副连长,部队减员将近三分之二。
1282高地的战斗,就是当时整个长津湖战场的一个缩影。
一个夜晚的时间,9兵团迅猛穿插,实现了对陆战1师的分割包围,将其硬生生切割为5个部分,开始逐一进行歼灭,效果显著。但日出之后,美空军加入战场,用覆盖式轰炸掩护陆战1师打通被截断的道路,使之主力成功聚拢,并开始通过飞机向外运送伤员。
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没有制空权的9兵团只能收缩阵线,围歼战打成了攻坚战、阵地战,整个战场就此陷入僵局。
除了因为情报不明,在进攻方向上有少许失误外,9兵团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即便在美空军的绝对压制下,战斗也没有停止。戈尔拉乔夫说志愿军行动不坚决,完全就是忽略了客观的战场环境,在纸上谈兵。
志愿军如果行动不坚决,E连幸存老兵会用“残忍”一词来形容235团的进攻?为了拦住陆战1师,9兵团顶着空袭追击堵截,仅一仗就打出了22位战斗英雄。20军177团6连、180团2连、27军242团5连,为了坚守阵地,甚至是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
戈尔拉乔夫是苏联人,见惯了钢铁洪流式的打法,张口闭口就是大规模闪电战,这一点陆战1师能做到,因为他们空中有飞机掩护,地下有坦克装甲开道,海上有船舰接应,还能从日本加班加点制作M-2钢梁,再派空军将重达2500磅的桥梁部件运达前线,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修复了三次被志愿军炸断的水门桥。
以一军之力抗衡美国的海陆空三军,9兵团已经无法做到更好了。
除此之外,戈尔拉乔夫的偏见还有一点,就是认为志愿军兵力部署薄弱。
他说9兵团在战役之初,应该让作为预备队的26军迅速向咸兴突击,以控制此地,并前出到东海岸活动的美军后方,彻底堵住陆战1师从海上撤退的通道。此外,在追击过程中,20军也未被用来对咸兴方向实施突击,而是在战役后期被改成了预备队。
戈尔拉乔夫的思路是对的,但同样,他再一次忽略了客观事实。
26军为何不穿插至美军后方?
因为根本跑不动。
26军战前被部署在长津湖东北,防御美军可能存在的支援行动。长津湖战役打响后,因为20军、27军消耗过大,9兵团随即命令26军增援战场,务必在一天之内到达下竭隅里阻截逃跑的美军。但实际上,当时26军4个师距离下竭隅里最近的45公里,最远的有70公里,而且都是山路。
就拿第一个接到任务的88师来说,他们接到命令时间是 12月3日零时,外面是一场暴风雪,零下30多度低温,部队入朝一周后就已经断粮,长时间没有得到补给,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要12小时急行军70公里,于12月 4日凌晨插到下竭隅里以南的独秀峰一线,谈何容易。
大雪封山,人马不能通行,部队只能硬着头皮走公路,结果出发后,美军的空袭随着而来,一路上70 余架次飞机的攻击,让88师为数不多的重炮全部损坏,师长的吉普车也被炸毁,司机、警卫当场牺牲。此外,全师因为体力不支掉队者高达 2500人。
长津湖战役,26军还未抵达主战场,战斗力就遭受严重损失,如此情况下,何谈穿插至美军后方进行堵截?而20军、27军打到后期精疲力尽,又缺乏重火力,根本堵不住陆战1师,部分主力调整为预备队修整,也是无奈之举。
这场仗,换谁来都不可能打得更好了,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就曾在战后表示: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从事实来看,戈尔拉乔夫对9兵团的批评非常片面,是在绝对理想的情况下去构思一场战役。按他的观念,在包围陆战1师后,志愿军必须顶着美军的重火力和空中优势全面出击,用战士的生命去最大程度的消耗美军,在冰雪高原上用两条腿去追击装甲兵团,不死不休。
或许站在苏联的立场,志愿军和美军两败俱伤,才是最好的局面。
除了东线的9兵团外,戈尔拉乔夫还着重笔墨批评了在西线作战的13兵团。
整个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以部分兵力诱敌深入,然后突然发起反击。这一仗,美军损失最大的是陆战1师,而紧跟其后的就是绰号“印第安酋长”的美2师,这支部队战前统计是18931人,战后只收拢了8662人,这还不包括配属给他们的土耳其旅和南韩军队的损失。
而把美2师打到如此窘迫田地的,正是13兵团。
无论从过程还是战绩来看,这都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最经典的一战。但如此趋近完美的一仗,却被戈尔拉乔夫总结了13兵团的三大战术失误:
第一、兵力和装备沿全线平均部署,没组织突击集团,各军都是在独立的方向上实施突击,在敌之薄弱环节没实施强大突击。
第二、没组织第二战役梯队,第一梯队取得的战果后没得到发展,战役没有达到目的。
第三、部队行动不坚决,尤其是正面进攻部队,这使敌人有机可乘,毫无阻力地后撤并重新部署。
没有重点进攻敌人的薄弱处,没有扩大战果,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甚至还有和9兵团一样的“毛病”:行动不坚决,白白放跑美军。从戈尔拉乔夫的这些描述来看,13兵团好像是打了一场败仗。
如果说戈尔拉乔夫分析9兵团是忽略客观事实,那对13兵团的分析就纯粹只是胡说八道,不懂装懂。
按战前部署,志愿军在西线确实是分兵进攻,但并非像戈尔拉乔夫所说的那样没有重点。13兵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由弱到强,从战斗力最差的南朝鲜军下手,以一支强劲部队突破防线,然后建立阻击阵地切断退路。
25日黄昏,第38、第42军向德川、宁远地区的南朝鲜军第2军团发起进攻,志愿军其余部队则负责拖住美军主力。后来,美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员对这场战斗作出了如下描述:
“大韩民国军队第二军团被歼灭。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第二军团已不复存在,再也找不到该部队的痕迹了。”
在志愿军猛冲、猛打、猛追的“三猛”战术下,南朝鲜部队土崩瓦解,甚至包括其第7师的美军顾问团也难逃厄运,他们中大部分人被消灭,1名上校,1名中校,6名少校则成了俘虏。
在南朝鲜部队被消灭后,下一个倒霉的就是美2师。
38军再度出击,在美空军的眼皮子底下,伪装成溃逃的韩军部队,冒着严寒在雪野上疾进,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飞奔三所里,抢占龙源里,彻底切断了美2师撤往顺川的唯一退路。
一条长15公里的狭长山谷,38军居高临下,突然发起进攻。被打的措手不及的美2师,如同瓮中之鳖,连坦克的炮口都来不及调整角度,只能尴尬地呆在原地“等死”,而汽车、坦克被炸趴窝后,又堵死了步兵前进的通道。
正面突围无望,美2师被迫抛弃辎重装备,以轻装形式转向安州方向突围,结果迎面又撞上了赶来的40军。就这样,38军和40军相互配合,一个负责围歼、追击,一个负责堵截,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
正如戈尔拉乔夫所说的那样,志愿军确实是在分兵作战,但也正是这种三头六臂的打法,把西线美军主力打得四分五裂,所有连队都在孤立作战,与上级的指挥被切断,也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唯一的念想就是逃跑。
美2师一名军官费伦巴克曾这样描写这绝望的一幕:
“美军是被一口一口吃掉的,而不是被大批击溃。”
甚至后来还有美军老兵形容志愿军的打法像是印第安鞭刑,这是印第安人在处置俘虏和罪犯时的一种方法,他们让自己部落的战士们站成两排,然后让俘虏或罪犯从中间通过并施以鞭刑。
从东线到西线,美军那些经历过二战磨砺的王牌部队,坐拥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还有海空军的支援,但面对志愿军这些毫无章法的土战术,他们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美军看不透的战术,戈尔拉乔夫又如何能懂?他认为9兵团在长津湖没打好,认为13兵团入朝后的每一仗都存在战术问题,甚至抱怨志愿军的指挥很不专业。
但事实呢?志愿军靠着自己的战术体系,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赶过三八线,打上谈判桌,这是苏联人都无法想象的军事奇迹。
不停奔跑
他懂个锤子,恁牛逼咋不下场跟美军直接干呢?经历过后勤物资极度短缺,对手火力极度强大的场面吗?经历过用轻武器对抗重装部队的场面吗?经历过完全没有制空权,连高射火力都没有的场面吗?
堂堂正正做人
看看苏联在二战时犯了多少次错误[捂脸哭]好意思说中国[笑着哭]
无聊来逛逛 回复 01-15 14:53
旁观者清,不奇怪,更何况是事后
叶舞春风
但凡装备有战争后期水平,哪有美军的活路?
王者风范
苏联懂个屁的战术,靠纵深和天时、地利、人和,打败德国,抢占德国军事资料和资源发家的。打个首都保卫战全靠人命浪费德军物资。
weik
有本事自己上啊,你连军队都不敢派。
潭州飞哥
戈尔拉乔夫是个批评家,对蒙拉丽莎画像也能挑出一堆毛病,这种人我们周围也有。自己却拿不出一星半点战绩能证明些什么。脱离现实情况谈战法没有实际意义,符合自己情况的战法才是好战法。
海阔天空
只会钢铁雄流
123456GX
瞎扯淡
吃大鱼的小虾
李德2.0版
名扬爷爷
一个小小的校官也敢妄议,真不知天高地厚。
寻梦
大毛子到现在都不敢跟美军正面交锋
用户10xxx97
原谅这位苏联英雄,他是站在自己的高度来评判,如果真有那高度,他就会成苏联元帅了,彭总只好当个到兵了
沙漠胡杨
三年打不下一个乌克兰,你们又有什么战术!
哄哄
下棋最讨厌旁边看棋的,吧吧的自以为是得要死,叫他上屁不敢,针扎别人手上,他不疼。
刚哥
阿猫阿狗也配点评志愿军?
送你一杯咖啡
苏联就靠堆装备。
天净沙yj
善于打烂仗的苏联也配指导我们打仗?这么牛逼自己咋不敢动手跟美国人去打呢?
凡尘一扁舟
你们能,倒是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