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郑州南站,司机老李在车里啃冷掉的包子,手机里跳出第17个取消订单的提示。他开的是辆贷款买的比亚迪,车贷每月4500元,而最近单量多的时候流水不过6000出头。旁人眼里他是“自由职业者”,但只有他知道,这行当早成了“车轮上的围城”——有人月入过万风光无限,更多人被油耗、罚款、平台抽成逼到墙角。平台明明给了饭碗,为啥司机们怨气越来越大?
一、表面饭碗,实际债务陷阱
平台最擅长的游戏是“画饼”。去年刚入行的小王被销售忽悠:“月跑8000单,轻松过万。”结果发现,平台抽成比例从20%涨到35%,每单还要扣0.5元“技术服务费”。更坑的是“以租代购”——成都司机陈哥贷款租了辆电动车,三年后车残值只够还一半贷款,每天充电费比油车贵三倍。司机们发现,平台给的不是工作机会,而是“分期付款的枷锁”。
二、算法压榨比老板更狠
平台把司机当机器使唤。杭州司机老周算过账:每天跑车12小时,流水约500元,扣除平台抽成、充电费、违章罚款,剩下不到2000元。要是租平台的车,还得再刨掉每天130元的租金。最气人的是“幽灵订单”——系统推了单,等跑到上车点才发现乘客早已取消,白白浪费半小时。司机们自嘲:“平台比地主狠,收完租子还嫌你种地慢。”
三、权益保障全是空头支票
平台口口声声说“灵活就业”,但司机连基本社保都没有。西安的维修店老板透露,送修的网约车80%是发动机积碳故障,病因全是长时间空驶怠速。更扎心的是,当司机猝死或重伤时,平台轻飘飘来句“非雇佣关系”,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重庆司机老刘说:“都说平台给饭碗,可这饭碗随时能被收走,摔碎了还得自己捡。”
四、零工经济正在制造新穷人
平台把司机卷进“越努力越贫穷”的怪圈。广州的调研显示,日均在线12小时以上的司机,收入反比跑10小时的低15%,因为平台在平峰期降价抢客。司机们陷入死循环:想多赚钱就得延长在线时间,结果健康垮了,收入反降。成都的哥老周感叹:“以前上班是拿时间换钱,现在倒好,拿命换钱,钱还不够买命。”
五、规则制定者永远稳赚不赔
平台最精明的地方在于转嫁风险。司机承担高额押金和维修费,乘客享受低价服务,平台却通过动态调价把成本甩给市场。更隐蔽的是“算法黑箱”——抽成比例、派单逻辑全凭平台说了算,司机连质疑的渠道都没有。北京司机老张发现,同样的路线,平台给乘客显示的价格总能比司机到账金额多出20%,中间的差价成了平台的“数字税”。
说到底,平台提供的不是体面工作,而是精密设计的生存博弈。当司机们发现,自己不过是算法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随时可能被替换报废时,再多的“灵活就业”口号也掩盖不了剥削的本质。或许真正的体面,不在于有没有工作机会,而在于劳动者能否在付出劳动后,活得像个有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