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张2025年方剂演变汇总表和中医里服药法的注意事项

言身的记事本 2025-04-15 03:14:33

白话文识中医

我们平时吃中药啊,不像吃西药那样说吃个药片就完了,中药讲究多一些。药效好不好,除了药方本身要对,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完之后怎么护理,也特别重要。下面我给你详细说说这些“服药的小知识”。

一、什么时候吃药比较合适?

一般来说,中药最好在饭前一小时左右吃。这个时候胃里没什么食物,药物吸收得更好,效果也更明显。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药都适合饭前吃。比如有些中药比较辛辣、苦或者刺激性比较强的,吃完容易让胃不舒服,那就建议饭后再吃,这样对胃的刺激会小一点。

还有一些药是用来帮助消化、促进食物排出的,那种叫“消导药”,也适合饭后吃,因为这时候胃里有东西,药才能起到帮忙消化的作用。

补药,像是人参、黄芪这些补气补血的药,最好是空腹吃。空腹吃吸收得更好,补得也更到位。

安神的药,比如用来帮助睡眠的,建议睡前吃,这样正好帮助入睡,效果最佳。

有时候根据病情不同,还会让你一天吃好几次,或者把药当茶喝一样分次喝,这个就要听医生的具体安排。

二、怎么吃药才更有效?

通常情况下,一副中药是一天一副药,煎好之后分两到三次温热着喝。千万别喝冷的,也不要太烫,小心伤胃。

有些病人病得比较轻,可能就一天一次就行;有些比较重的,可能医生会安排你一天吃两副或者分多次喝。这些都要根据你的身体情况来定。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中药有时候讲究“热着喝还是凉着喝”。比如说你是发烧、咽喉肿痛这些“热症”,那医生可能会配点“寒凉性”的药,就建议你凉着喝。如果你是手脚冰凉、怕冷这些“寒症”,那就建议你热着喝,甚至可以再放点姜汤来增强效果。

如果这副药里有些药性很强或者本身有点毒性的药,比如巴豆、附子这类,就要从少量开始试试,看看有没有不良反应,有效了就停,千万不能贪多,否则容易出事。

三、吃完药之后要注意些什么?

吃完中药后,身体会有些反应,有些是正常的,但有些要特别注意。

比如你吃的是发汗的药,目的是让你发点汗,把病气从皮肤带出去。那你出一点点汗是好事,这时候可以喝点热粥或者盖点被子帮忙出汗。如果汗太多了,人脸都白了、脉搏微弱了,那就不对了,是“出汗过度”,要立刻停药,然后让医生帮你补救,补阳气、止汗。

如果你吃的是通便、利水的药,就得注意观察自己的大小便有没有变化。像润肠通便的药,比较温和,通完便之后还可以多吃一两天巩固一下。但有些“峻下药”很厉害,可能吃完就拉肚子、恶心、甚至呕吐。这个不用太紧张,是药效太猛了,最好卧床休息一下,也要让患者心理上别太担心。医生可能还会建议你吃点米汤、清淡的食物,帮你补一补脾胃。

另外,中药讲究的是调养,所以吃药期间要注意:别劳累、别生气、别同房,这些都会影响药效和身体恢复。

四、吃药时的饮食禁忌,也就是“忌口”

“忌口”是中医里非常讲究的事,就是吃药期间,有些食物该吃、该避开。

这分两类,一是根据你得的病来决定吃啥不吃啥。比如:

有水肿的人就要少吃盐,避免身体留水太多;有消渴病(也就是糖尿病)的人就要忌糖;拉肚子的(下利)就别吃太油腻的;容易手脚冰凉的寒证病人,别吃生冷食物,比如冰的饮料、生水果啥的。

二是根据你吃的药来看要避开什么。举个例子:

你吃的是含地黄的方子,那就不要吃萝卜,因为萝卜会“破气”,会削弱地黄的补血效果;如果药里有土茯苓,那就别喝茶,茶会影响它排毒的作用;药里有荆芥的,就不要吃河豚或无鳞鱼,这些食物可能和荆芥“相冲”。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3
2025-04-19 18:48

中医好历害的9张.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