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这两者在发病机制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肾炎性水肿
肾炎性水肿主要源于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即肾脏过滤血液时,排除废物和多余水分的能力降低。
然而,在肾炎性水肿的情况下,尽管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却相对正常,这意味着肾小管仍在继续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从而造成了球-管失衡(肾小球与肾小管之间的功能失衡)。
此外,由于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即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后,形成原尿的比例降低,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水钠潴留,即体内水分和钠离子的过多积累,最终导致水肿的发生。
肾病性水肿
与肾炎性水肿不同,肾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引起的。在肾病性水肿的情况下,肾脏无法有效阻止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
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对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随之降低,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容易渗透到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形成水肿。
总的来说,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虽然都是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在治疗上,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