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去一趟北京天坛,感受古人对天地的景仰

熠彤看历史 2023-04-17 09:04:00

◆ ◆ ◆ ◆ ◆

天坛公园坐落在北京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距离天安门直线约2.5公里,乘地铁5号线至天坛东门站即到,交通非常方便。春暖花开季,这里是非常值得一去的赏春打卡地。

大多数游客前往天坛,都是向圜丘、祈谷这两坛直奔而去。没错,它们是天坛公园里的标志性建筑,但并不是传说中的“天坛”。而真正的天坛,是一进公园南门就能看到的那座圜丘。

圜丘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继承大统,都要举行祭祀天地大典,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正宗性。圜丘是古代皇帝冬至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也称祭天坛。

天坛,初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关于它的修建,还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故事。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将皇位传给了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又因为朱允炆太年轻,继位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削藩政策,触怒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6月,朱棣攻破南京,在奉天殿登基继位,废除建文年号,改年号为永乐。

对于朱棣的称帝,世人皆认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毕竟皇位是从侄子朱允炆手里硬生生抢过来的。为了堵住众人之口,朱棣命人在北京修建了一座祭祀场所,名为天地坛。建成后,朱棣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告知万民自己才是真命天子,无可非议。

圜丘的围墙

现在走进圜丘,这里视野非常开阔,人们的第一个感觉是空荡荡的,很容易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其实这就是它的主要设计思想——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而且据老北京人讲,过去的圜丘坛,这周围就没有这么多高楼,站在圜丘上举目四望,头顶是蓝天,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柏树,会给人一种被托举于天地之间的感觉。

圜丘坛,周围有内外有两道矮墙,俗称“子墙”,墙面红色,上配有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内墙壁为圆形,外墙壁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外墙的四周各有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是在赞美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元始之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中间是祭天台,即圜丘。

在古代,每到冬至举行祭天大典时,皇帝须经西牌坊、行神路至昭亨门,到具服台,这里会临时搭起幄次——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更换祭天礼服。然后再往前走,到中间的圜丘,一步一步走近天心石,这个过程意味着步步近天。皇帝要站在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当朗读时,声波经过光滑的坛面与栏杆多次反射,会产生嗡嗡回响,不仅声音会被放大,还会产生共鸣,仿佛皇帝在跟天帝交流着。

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也叫“太极石”,嘉靖时叫“亿兆景从石”,后来又叫“一呼百应石”,有“亿兆景从”之说。所谓“亿兆”,就是苍生万民的意思,“景”即影,“景从”是紧相追随。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听到自己的声音是格外响亮的,就好似众人齐鸣,古代皇帝把这视为是天下万民对朝廷的归心与万民齐应。

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向外是九层石板,呈扇形展开,第一层为九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九块。祭祀时将放在皇穹宇中的“皇天上帝”像放到天心石上,也象征着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在天坛举行了第一次天地合祀大典。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后一次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明清两代共计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祭天大典。除祭天仪式外,如遇叛乱、自然灾害等国家重大事件,皇帝也会亲至天坛祭祀或派遣官员至天坛告祭上天。

圜丘坛

祈年殿

从圜丘坛过皇穹宇经丹陛桥,远远就能看到祈年殿。古代的皇帝,除了祭天,比较重要的典礼就是孟春祈谷,明朝嘉靖皇帝时,定于每年惊蛰这天在祈谷坛(也就是祈年殿)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来年丰收。

祈年殿最初叫大祀殿,不是圆形的大殿,而是重檐庑殿顶方形殿宇,是天地合祭的场所。又因为天地合祭,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以天地合祀不符合周礼为由,在北京城北边新建了地坛,也就是现在的地坛,把天地坛改为天坛,然后在大祀殿南边建造圜丘,为祭天的活动场所。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朱厚熜拆撤大祀殿,改建大享殿。大享殿为圆形攒尖顶建筑,三重檐,上层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瓦,寓意天、地、万物。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大享殿为祈谷坛。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并亲题“祈年殿”匾额,左为满文,右为汉字。乾隆皇帝亦作诗曰:“谒坛视濯典依前,欣睹翚飞重焕然。申命秩宗稽古义,新题宝额号祈年。”

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击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重建。由于当时没有准确的图纸,只能参照曾参与修缮工匠的回忆来设计,虽然基本保持了原有面貌,但在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到1934年,梁思成和他的助手曾不遗余力地测绘了包括祈年殿在内的很多北平古建筑,为的是留存资料,以防战乱或灾害损毁。但这项工作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战火烧到北平而不得不中断。后来,这些重要的图籍被运往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的地下库房保存,不料1939年8月的天津水灾,这批资料全部被水淹。当时的梁思成得到消息后失声痛哭。

梁思成(左三)、林徽因(左二)等人在天坛祈年殿顶。

现在的祈年殿,内部结构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檁,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光绪年间重建后殿内有楠木柱28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陆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内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年殿的顶,三层檐层层收缩,叠摞起来形成穹隆,斗拱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这种收缩向上的效果,有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祈年殿的殿座即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围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乾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游客们在各种宣传画册上看到的天坛公园的代表就是祈年殿,它与圜丘、皇穹宇、皇乾殿、神乐署、七十二连房、斋宫等古建筑景点一起,布局工整严谨,风格庄严宏伟,置身其中,感觉无限的神秘,又无不引发人们对天的无限遐想。

来到这里,人们都会站在天心石上,或者仰望祈年殿,想象着当时古人祭天、祈五谷丰登的庄重盛大场面,那种对天地的崇拜和景仰,怎能不为之震撼!

(编辑:果然)

0 阅读:23

熠彤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