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国宝”大逃亡?女王去世后各国讨债,我国文物何时归

观图文读历史 2024-12-09 03:20:05

大英博物馆这座坐落在伦敦的宏伟建筑,以其希腊式的庄严外观和丰富的馆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成立于1753年,历经近270年的积累,如今拥有近800万件藏品,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和地域,从古埃及的法老木乃伊到中国商周的青铜器,从古希腊的雕塑到罗马帝国的遗迹,可谓包罗万象。

但是在这座被誉为“世界博物馆”的殿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备受争议的称号——“赃物博物馆”,这个略带讽刺的别称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指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来源的复杂性和合法性问题。

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印度,到南非、肯尼亚、巴巴多斯、斐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遍布全球,然而这些藏品中相当一部分的来源却与英国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引发了长久以来关于文物归还的争议,这不禁让人思考,大英博物馆究竟是世界文化的守护者,还是殖民掠夺的受益者?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辞世,除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哀悼和纪念外,也意外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物归还的声浪,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印度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英国归还“光明之山”钻石。

这颗重达186克的巨型钻石,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璀璨光芒,它并非诞生于英国的土地,而是来自印度著名的戈尔康达钻石矿山,几个世纪以来,“光明之山”一直被印度王室视为珍宝,象征着权力和荣耀,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颗钻石开始了它坎坷的旅程,从印度到伊朗,再到阿富汗,最终在1849年落入了英国的手中。

彼时大英帝国正处于殖民扩张的巅峰时期,东印度公司作为其在印度的代理人,扮演着掠夺当地财富的角色,为了庆祝公司成立250周年,“光明之山”被作为“礼物”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

为了更好地镶嵌在王冠上,这颗原本硕大的钻石被重新切割打磨,损失了近80克的重量,最终成为了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这璀璨的光芒背后,却掩盖不了其被殖民掠夺的黑暗历史。

“光明之山”的命运,正是无数殖民地国家文物流失的缩影,它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和掠夺财富的铁证,也成为了印度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女王的辞世如同揭开了一道历史的伤疤,让这段被尘封的殖民史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也让文物归还的呼声更加响亮。

如果说“光明之山”的命运是一个国家的悲剧,那么敦煌文物的劫难则是一个文明的伤痛。位于中国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经卷而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座艺术宝库却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西方“探险家”,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以考古研究的名义,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探险”,这些所谓的“探险”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物盗窃活动。

斯坦因利用欺骗和利诱的手段,从当地僧人手中获取了大量的经卷、壁画和其他珍贵文物,为了便于运输,他甚至使用化学药剂将完整的壁画切割成碎片,这种野蛮的行径对壁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纸质经卷,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24箱经卷、5箱刺绣和珍贵的绢本画作,就这样被斯坦因从中国带走,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如今当我们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厅里看到那些拼接痕迹触目惊心的敦煌壁画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的悲愤和无奈。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更是对中国人民情感的深深伤害,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它们的回归,不仅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民族尊严的回归。

面对来自世界各国日益高涨的文物归还呼声,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却始终采取回避和推诿的态度,他们编织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理由,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其中最常用的借口便是“文物保护技术优势”,他们声称相比于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英国拥有更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能够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这些文物,因此将文物保留在大英博物馆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种说法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掩盖了其不愿归还文物的真实意图。

此外大英博物馆还极力打造“世界博物馆”的形象,宣扬“艺术无国界”的理念,他们认为,作为一家世界级的博物馆,有权利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并将它们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这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些文物并非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而是通过殖民掠夺和非法交易得来的,将掠夺来的文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展览,无异于对受害国的再次伤害。

为了进一步“洗白”自己的形象,大英博物馆还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洗白”策略,他们举办各种以各国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与BBC合作推出文物介绍节目,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世界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这些光鲜亮丽的文化活动背后,却掩盖不了其殖民掠夺的本质,在一场中国文物特展上,大英博物馆将掠夺来的文物描述为英国人以“合法身份”带回的“纪念品”,这种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历史的亵渎。

更令人愤慨的是,英国政府和博物馆至今仍未正式承认其在殖民时期犯下的罪行,更没有向受害国道歉,他们将责任推卸给个人或历史遗留问题,试图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不仅暴露了其缺乏诚意,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尽管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百般阻挠,世界各国人民追讨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希腊政府曾多次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的雕塑,这些雕塑是古希腊文明的瑰宝,却在19世纪被英国人掠走,如今一半的雕塑仍然流落在伦敦,希腊的诉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但英国政府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

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民间力量也在积极行动,2021年6月,一群在英国留学的印度学生聚集在大英博物馆门前抗议,要求归还被掠夺的印度文物,其中包括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使用过的酒杯和锡克族第一任君主吉特·辛格的宝座。

2023年1月,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大英博物馆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庆祝“韩国农历新年”的公告,这一举动引发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自发组织抗议活动,身着汉服,高举标语,要求大英博物馆道歉并归还被掠夺的中国文物,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抗议之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大英博物馆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些曾经参与殖民掠夺的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归还被盗文物,荷兰、德国和比利时都表示将对本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审查,并将被盗文物归还给原属国。

这些国家的行动与英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在漫长的文物追讨之路上,人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购买文物是一种途径,但成本高昂且难以覆盖所有流失文物。

以圆明园兽首为例,这些原本是喷泉装饰的铜像,在被掠夺后价格被恶意炒作,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2000年,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拍卖了圆明园的三个生肖铜像,最终被中国保利集团高价拍下,2007年,赌王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的价格购回了马首铜像,这些事件表明,购买文物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造成更大的损失。

除了购买,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其他途径,例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进行申诉,通过外交途径与相关国家进行谈判等等,由于文物归还涉及复杂的法律和政治问题,这些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在过去,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屡屡遭受文物被掠夺的苦难,正是因为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

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主动归还中国文物,这些“善举”的背后,或许有出于良知的考虑,或许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是令人欣慰的。

国家实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感,这为中国追索流失文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浮云]

参考来源:

京报网 “没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这些流失的中国文物,何时能回家?

0 阅读:0

观图文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