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议政】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四地一重地”建设课题研究综合报告

郑州日报 2024-01-01 08:11:29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国家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发展力量。文化潜移默化、沁人心脾、开启民智、启迪思想、延续文明、激发创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懈动力。

马健/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擦亮郑州历史文化品牌,充分发掘、放大、展示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质、气质。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为总纲(以下简称“四地一重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马健/图

在“四地”之中,“寻根之地”是灵魂,“朝圣之地”是主线,“体验之地”是载体,“实践之地”是传承;“四地”建设是基础,“重地”建设是目标,只有“四地”建设成功,“重地”建设才会实现;“重地”建设是“文化强市”的内核,“文化强市”是发展愿景。推动“文化强市”,讲好“郑州故事”,做好国家文化自信的“郑州样本”,是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需要重读和推广,而“重读郑州”,以“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为主线,将郑州全域内沉睡的历史文物、山水名人同吃、住、行、游、购、娱多个环节的文旅项目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建面成体,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寻根之地”的灵魂支撑,离不开“朝圣之地”的内容生产,离不开“体验之地”的产品打造、离不开“国学教育”的切身体验。

李焱/图

“重读郑州”需要对郑州市独有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精心设计和包装推广。点线面结合,形成1天、3天、5天的精品人文线路,吸引全球游客走进郑州、了解郑州、读懂郑州,延长在郑停留时间,沉浸品味郑州的文化魅力,使郑州从旅游中转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

本报告以“四地一重地”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四地一重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郑州市的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对全国主要文化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以“四地一重地”为支撑建设“文化强市”的路径和举措,全面概述了“文化强市”的核心逻辑,为郑州市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决策依据。

郑州建设“四地一重地”

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城市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李新华/图

郑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米字高铁交汇枢纽、八大古都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分布着浩若烟海的文化遗迹、历史名人、圣山圣水,传承千载,生生不息。然而,人们对于郑州城市的认知依旧停留在“火车拉来的城市”“河南省会”,来郑州不知道看什么、玩什么,而来到郑州听完讲述后才知道“郑州是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不来不知道“中”在什么地方。郑州被外界严重低估,如何将郑州从“有文化到有啥看,从有啥看到有看头”的文辉资源和禀赋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当下需要重读和重塑。郑州的城市形象与定位需持续强化和彰显,同时还要进行持久的宣传和推广。

02

历史挖掘需要进一步深入

马健/图

郑州并不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比如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河洛古国、少林功夫文化等等,但是整体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清晰呈现。无论是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都距离当今社会太久远,在记忆恢复和共建历史上还有差距,对游客的吸引力明显不足。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听起来名头很大,但是可落实的、可游玩的景点和场景太少,文化总是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确实不能彰显郑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03

传承逻辑需要进一步清晰

马健/图

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郑州古代、近代、现代的文化链条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研究和梳理传承,在古与新之间不时出现中断现象。特别是近现代郑州的文化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比如铁路文化、纺织文化、老街区文化,这是郑州之所以成为文化郑州的重要标志,但是现在很难看到这些历史遗迹。铁路文化、纺织文化、老街区文化在城市快速发展中被不断被拆掉、抹去,城市文脉陷入失忆和中断状态。我们看到的都是新修的马路、立交桥、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及带着外国洋名字的城市社区。郑州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文化DNA和文化脉络,目前应选择有时代价值的、能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的、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的、能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04

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打开

对于一个现代城市来说,新兴业态的文化往往比较薄弱与缺乏。尽管我们可以说郑州有西区CCD四个中心、芝麻街、高新区的863软件园、中原广告产业园、石佛艺术公社、良库工舍、瑞光创意工厂以及河南艺术中心、方特欢乐世界、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银基动物王国等,但新兴文化、创意文化、先锋文化、时尚文化依然是郑州的短板,郑州目前没有一个像成都太古里一样的时尚街区和西安袁家村古镇、甘肃天水古镇的有文化气息的消费场所,这就使得郑州文化传承乏力而创新又明显不足,城市文化缺少创新活力。

马健/图

未来郑州需紧密围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郑州模式”。立足于国别竞争、区域竞争、城市竞争和市场竞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全方位创新,以人性、人文、人本为理念,充分吸收重庆、武汉、西安、深圳、成都等地相关经验,创意创新打造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符合郑州定位、符合市场需求的时代引领性项目。

05

执行主体需要进一步强大

郑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显著性的成效,通过推行沉浸式、丰富化、主题化的文旅产品,从根本上促进了郑州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郑州文旅产业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现行文化旅游投资体制制约了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数额严重不足,投资渠道过于单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等。郑州已经成立注册郑州文化旅游与体育集团,该集团公司尚处于运作初期,人员、资产、管理、资金等都不到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业务的能力。郑州市其他与文化有关的产业发展机构,也还处于小散弱的程度,不能为之郑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助力。

郑州建设“四地一重地”

的自身优势

01

“四地一重地”的文化基础独特

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地之中、早期中国、功夫之源,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实证地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集中区。

从上古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在郑州留下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迹。十万年以内到商代遗存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从未有中断过,这片天地历史悠久,人类生存绵延不绝。郑州以“四地支撑重地”,具有较为强大的文化基础。最远包括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距今5万~3万年的老奶奶庙遗址,距今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距今八九千多年的裴李岗遗址,距今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距今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距今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距今3000多年的商城遗址。

马健/图

郑州区域内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保单位83项,还拥有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黄帝故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全国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中,郑州有长城、大运河、黄河三个国家文化公园。

02

“四地一重地”的产业架构凸出

马健/图

郑州作为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城市,拥有引领全国文旅产业发展的产品创新优势。通过“文旅+演艺”,以科技赋能、以文化赋魂、以故事赋情,创新文旅演艺产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常演不衰,更是推出了《唐宫夜宴》《只有河南》等现象级作品;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度假区、建业电影小镇、黄帝千古情、海昌海洋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不断涌现。

03

“四地一重地”的交流平台突显

周甬/图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郑州近几年借助国家战略春风,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蓬勃发展,正在加速崛起为内陆地区开放高地。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已承办上合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摩联 F1 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等世界级大型节事活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节事等成功举办。特别是近期全面建设空中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更是为郑州赋能。近些年,多项国家战略在郑州汇集,形成明显的叠加优势,大幅提升了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影响力,郑州的对外交流平台优势凸显。

04

“四地一重地”的枢纽门户独有

郑州居中原腹地,自古为天下绾毂、九省通衢之地,2小时高铁圈可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可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市场,具有对接中东西、辐射全球的区位交通优势。郑州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是目前全国普铁网中唯一“双十字”中心和全国高铁网络首个“米”字形中心;郑州是国家公路网主枢纽之一,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客货运规模持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铁、公、机”三网联合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交通城市。

李新华/图

郑州依托河南“大交通、大枢纽”的优越地位,构建了内地独有的航空港区,不仅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郑州也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

05

“四地一重地”的现代文明初具

从郑州城市文明发展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到现在,郑州的城区面积增加了244倍,位居全国核心城市第一,从最初的5.5平方公里扩容为1342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由19万人增至1275万人,增加了67倍,位居全国核心城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9亿元到2022年完成12934.7亿元,增加了14371倍,位居国家核心城市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GDP总值等数据是判断城市发展规模和阶段的重要指标,是判断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现代化水平,也是城市现代文明的核心体现。

马健/图

2016年,郑州市被国务院批准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郑州城市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也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复。郑州市在城市品牌发展上,也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涌现了宇通、巴奴、安图、三全、思念、郑煤机、巴奴、蜜雪冰城、锅圈等全球知名品牌,城市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12年到2022年,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年均增长幅度均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现代郑州,已经初具中国新时代城市现代文明的雏形,也是“两个结合”具体实践的“探索样本”。

郑州建设“四地一重地”

全国城市经验借鉴

01

西安聚焦“盛唐文化”的项目建设

近年来,西安先后建成“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长恨歌”“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项目,“西安年·最中国”“不倒翁小姐姐”“盛唐盲盒”等活动好戏连台。仅《长恨歌》一台旅游演艺累计实现收入14.36亿元,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综合收入超70亿元。

西安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要组建强大的市场主体,并将各种资源集中到市场主体来使用,对于重大项目要建立特殊的管理体制,比如园区管委会,对于土地集中开发区域,还要赋予一定的土地开发自主权。

02

成都聚焦“市井烟火”的品质提升

成都以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为目标,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为总体形象,先后打造了太古里、锦里、宽窄巷子、春熙路、街子古镇、三圣花乡、平乐古镇等一大批旅游休闲街区和旅游小镇,市井烟火气已经成为成都独特城市气质和显著标志。

成都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要集中精力将文化渗透到街区,对于不同文化主题的街区,要给予不同的场景设计,街区规划设计要要融入旅游六要素,如吃住行游购娱要全面融入发展,一站式解决游客在街区的实际文旅需求。

03

杭州聚焦“会展节事”的形象打造

会展经济是城市的“面包”,普遍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会展活动,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规模会展活动除了能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树立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外,还可以对会展城市的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以会展兴市,已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城市腾飞的首选之路。杭州就紧紧抓住G20峰会、亚运会等重大节事历史性机遇,着力打造城市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城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跃升,一举挺进国际大都市行列。

杭州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带动,集中解决一批当前最急需的文旅服务提档升级工作,以杭州西湖作为核心文化资源点,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重大历史机遇,以高科技植入提升景区和城市发展品质。

04

重庆聚焦“网红产品”的传播营销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利器,重庆连续多年蝉联“抖音美好城市排行榜”TOP1,是全国唯一的“抖音之城”。洪崖洞、穿楼轻轨、迷宫立交、长江索道、公交卡电梯等都是游客拥趸的热门打卡地,“魔都”“3D重庆”“最宠游客的城市”是外界赋予重庆的独特称谓。

重庆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以重庆城市为大IP,以众多城市分IP为烘托,集中全部资源发展城市IP形象,在全国游客中树立被充分尊重的氛围,以此作为引流利器,谋划创新发展理念,建立“无中生有、造势推广、从有到优”的文旅发展路径。

05

苏州聚焦“生活方式”的要素构建

“精细、雅致、慢悠悠、有腔调”是苏式生活的基本特征。现如今,苏式生活已经演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形成了新苏式生活。新苏式生活是对城市生活各个要素的精品化、精致化、精美化、人性化提升。

苏州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让城市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成为外地人没有经历过的城市生活方式,让城市也成为乡村人的新生活方式,通过提供各种城市生活要素,让所有人感觉到新奇、美不胜收、独特享受,让城市在文旅发展中达到自我更新、自我革命、自我完善。

06

聚焦“市场导向”的主体建设

深圳作为“文化沙漠”,文化产业增加值GDP比重却达到8%以上,并涌现出腾讯、华侨城、华强方特、雅昌集团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企业以及深圳文博会等重大节事活动,市场化导向的主体建设遥遥领先。

深圳文旅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以高科技、数字化引领文化旅游发展,让高科技、数字化为文化旅游赋能,强配套、好政策,通过发展音乐、游戏、电竞等新文化旅游业态,让深圳文化旅游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中国新时尚文化潮流的时代引领者。

建议借鉴西安、深圳的文化旅游主体发展经验,在郑州市成立大型投资集团,涵盖文化、旅游、体育、非遗、传媒、影视、国学、教育、人才等领域,至少成立两个资产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大类别文化投资集团公司;郑州各区、县、市也应有不少于1家在上述领域设立的大类别文化投资集团公司,每家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不少于50亿元。

建议组建“郑州市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四大班子副职任副组长和单一项目组长,文旅、文物、金融、发改、规划、财政、土地、税务、属地主管副职为成员,统筹各方有效资源,实行实体化运作,倾力打造,为文化活市、文化强市做出“郑州实践”和“郑州探索”。此外,借鉴深圳科技提升文旅创意创新、成都精细打造文化街区的方法,实现科技植入郑州文旅、谋划郑州文化古镇和文化街区的建设。

郑州建设“四地一重地”

的发展路径

以“黄帝故里和姓氏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解决文化传承问题

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每年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具有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文化生动体现,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但独具魅力的黄帝文化传承未来仍需在仪式感、神秘感、神圣感,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化、全球化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开发,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核,强化城市的精神图谱。

马健/图

姓氏根亲文化是河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是凝聚全球华人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扩大中原文化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百家姓前100个姓氏中,有83个姓氏发源于河南。河南固始、广东南雄、山西洪洞大槐树每年的姓氏文化节做得有声有色,都为构建海内外华人的心灵故乡提供了平台,凝聚了力量,获得不屈向上的澎湃精神动力。

1.努力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质升级

推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层面举办,对郑州打造“全球华人的拜祖圣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因此,要以郑州市政协“大典办”为主力军,调动全市各方资源,全力推动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级层面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

大典提质升级举办是郑州人心之所念,也是千万郑州人民的殷切期盼。应当积极谋划,写好黄帝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合的大文章,提升拜祖大典在社会各级和海内外的大影响,打好理论支撑牌、全球华人影响牌,铸牢拜祖大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2.努力将黄帝故里园区建设成5A景区

拜祖大典升格举办,既需要硬件提档升级,也需要软件提质增效。建议将现有的黄帝故里园区扩大为黄帝故里文化传承发展试验区,整合具茨山岩画公园、风后岭、始祖庙、郑韩古城、车马坑、南街古巷、轩辕湖、洧水公园、接旨胡同、老县衙等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传承创新打造中华姓氏林、中华姓氏古镇、《黄帝内经》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新建文化项目,有效推动黄帝故里文化传承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质量和建设规模,力争把黄帝故里园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助力拜祖大典提质升级。同时,推动“拜祖大典”的科技化和数字化,打造“黄帝故里”数字博物馆,建设“网上拜祖大典数字化平台”,推动发展全球华人网上拜祖新途径、新渠道。优化网上拜祖平台,结合当下AI、VR、AR等新技术,简化操作流程,增加用户互动,及早上线造势,增强平台粘度,保持平台热度,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度和互动性。继续在我国大湾区、台湾地区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举办“同时同像同主题同拜黄帝”活动,派员参加美国等地活动,扩大境外拜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参与拜祖的嘉宾规格和质量,力争嘉宾的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

一是尽快建成黄帝文化博物馆和和中华姓氏博物馆(以下简称“两馆”)

在抓好园区硬件工程拾遗补缺、验收整改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尽快实质性启动黄帝故里园区内“两馆”——黄帝文化纪念馆、中华姓氏文化馆的展陈工作,研究确定展陈方案,争取在2024年建国75周年时,也就是“黄河战略”5周年之际,“两馆”展陈能够面向全球华人正式推出,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文化强市树立精品“样板”。

唐强/图

建议黄帝文化纪念馆展陈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主题创造性打造五个展馆,重点阐释好黄帝与五帝(邦国时代)、黄帝与黄河、黄帝与“中”文化、黄帝与中华文明、黄帝与拜祖大典、黄帝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为引领,进行科技考古和考古科技的科技赋能,充分运用现代数字科技和游戏互动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中切身感受黄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建议中华姓氏文化馆展陈以姓氏的起源、迁移、发展和变化为主线,呈现史料清晰、脉络完整、学界认证、大众接受的姓氏起源图谱。让前来拜祖的中华儿女都能找到自己姓氏的起源、家风家训、郡望堂号和姓氏迁移脉络,以及自己姓氏的历史与当代名人,唤醒最古老、最深沉的血脉记忆,充分彰显姓氏根亲文化是河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是凝聚全球华人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二是建设“中华姓氏古镇”

新郑有黄帝文化和姓氏根亲文化的历史底蕴,在新郑合适区域选址建设中华姓氏古镇,与拜祖大典相呼应。姓氏古镇可以百家姓院落形式构成,比如张府大院、王府大院、李府大院、赵府大院、郑府大院等等。

每个大院都由姓氏起源、姓氏祠堂、姓氏名人堂、餐饮民宿构成,核心是以姓氏为纽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血脉相连的根亲文化和餐饮民宿。大院里有关于姓氏根亲文化的历史古籍、名人名家、宣传片介绍和寻根祭拜仪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姓氏祠堂,开发独具本姓特色的文创展示。

每年52周,每周筹办一个姓氏的全球性寻根问祖活动,政府引导,姓氏宗亲会主办,姓氏爱心人士牵头,使根亲活动具有浓厚的乡亲味道。姓氏大院分期建设,方案全国网上征集讨论,形成传播热点,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推出一个,让中华姓氏古镇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主要根亲场所,提升活动内涵和拜祖大典的传播长尾效应。

三是打造“中华姓氏林”

借鉴甘肃天水、山西洪洞等祭拜地和每年植树的惯例,在每年拜祖大典礼成后,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和全球嘉宾分区集体乘车到“中华姓氏林”共同种下自己的姓氏树。姓氏树上可以挂上带有自己姓名的祈福牌,重要嘉宾的名字、当年职务和年龄,简历用二维码体现,扫一下便可以了解详细信息,数字化管理与文字化收藏,准确定位、最短时间找到自己的姓氏树。

四是拓展拜祖活动

将“集中拜”与“日常拜”结合起来,拓展沉浸式、体验式、科技感强、适合民拜的日常拜祖项目。利用“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以及中秋、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初一、十五等节点,婚丧嫁娶、学生高考等重要日子,筹划相关活动,邀请民俗、礼制专家,研发更多适合各类群体、各个时节、各种需求的6分钟、9分钟、15分钟等“民拜”礼仪,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拜典礼,让“高大上”的拜祖大典成为接地气、有人气、焕生机的新民俗。

马健/图

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人拜,引导带动群众参与拜祖互动。让“我在故里拜黄帝”成为最时尚的口号,将“月拜”“周拜”“二十四节气拜祖”等庄严拜祖仪式,像周口太昊陵一样打造成为游客祈福纳祥的体验项目。将“我在黄帝面前许个愿”,打造成为每一位到河南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同时,让黄帝故里成为全球华人的心灵家园。

五是推广拜祖文化

将黄帝故里园区固化为外地考察团、参访团、旅游团来到河南的一站,并按照规制礼仪进行官方拜祖,增强寻根拜祖的感召力,在全球五大洲和东南亚、港澳台做好每年境外拜祖活动,凝聚全球华人力量,提升拜祖大典影响力。

丰富黄帝故里园区的文化体验,在故里园区融入更多可参与体验线上数字化游戏和互动场景,让更多海内外华人和外国人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继续办好全球豫商大会、黄帝文化论坛。在拜祖大典前后一周内,举办“轩辕情·中国梦”全国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展、“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梅花奖”艺术名家拜祖大典戏剧晚会、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论坛、民族大联欢等活动,使“一典、一会、一坛、一周”成为 黄帝文化的品牌。

3.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家祭祠堂“中华祖祠”

王璇/图

据多方考证研究,嵩山是华胥老母的诞生地和享祭地,华胥氏所处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正是河南历史上最近的亚热带时期,“野象”(河南简称豫的来源)遍布,“雷泽”(华胥氏怀孕生伏羲之所)处处,“九河”(华胥氏史书记载名为九河天女)密集,华胥氏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有名的中华远祖,华胥氏是女娲和伏羲的母亲,在众多祭拜祖先的中华区域,独有华胥氏老母“起源于”嵩山,以大嵩山西部区域中灵山华胥老母文化为核心,推出中华母亲节,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家祭殿堂“中华祖祠”,主殿供奉中华老母华胥氏和三皇五帝,这里也是国家“民族英雄纪念祠”,记录立牌位并祭祀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英雄,让中华民族英雄英魂有归处,祭奠有拜处,引导群众爱国情怀。中华姓氏林、中华姓氏大镇、中华祖祠、轩辕故里、炎黄二帝像,共同组成郑州中华民族家祭殿堂的核心系统。

4.打造《黄帝内经》中医药体验园

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作为岐黄文化的发源地、《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建议以新密为核心深挖《黄帝内经》中医药文化内涵,探寻中医药文化之源,在适当地点选址建设《黄帝内经》体验园。在体验园内,规划建设《黄帝内经》纪念馆、中医药研究院、国医大讲堂、中医养生苑、国医堂等,增设医养、药养设施,融入中草药种植,打造集中医药科普研学、康养疗养、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中医药康养、修养体验文化胜地,实现“一园一中医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四圣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解决郑州城市定位问题

打造“中华文明朝圣之地”的总体定位应该是立足早期中国文化遗存,打造“圣山圣河,圣人圣迹”。“圣山”是指中岳嵩山,“圣河”是指母亲河黄河,“圣人”是指轩辕黄帝及历代圣贤,“圣迹”是指早期中国人类活动遗址。以“四圣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明确郑州的城市定位,解决朝圣过程中仪式感不强、体验感不足、朝拜地缺失等问题。

1.明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城市定位

马健/图

站在全球非华人的视角来看,“功夫、长城、故宫”是民调统计上外国人对中国最为熟悉的三个汉语词汇,而“功夫”一词位居首位。功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外国人最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无论大人还是孩童对“中国功夫”几乎都能耳熟能详,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功夫”一词的市场价值巨大。郑州作为全球少林功夫传统文化之源,传统文化功夫对全球华人和非华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郑州最近提出的“文武双全”“文武兼备”和“文韬武略”,特别是“功夫郑州”的提出更是切中肯綮,一语中的。中国功夫不用解释,世人皆知,只是用适当方式进行重读。郑州的“武”除了“功夫”,也是经济实力的象征,近1.3万亿的GDP在省会城市名列前茅。基于此,建议以“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作为郑州城市品牌形象,“天地之中”是指郑州的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国“中”文化的核心区域,“华夏之源”指郑州文化历史厚重,“功夫郑州”是指武术功夫深厚,“功夫郑州”更是指郑州是一个用心、忠心、贴心的城市,是中国功夫的来源之地。通过策划系列文化活动奠定郑州“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2.强化嵩山朝圣仪式感,建设“大山门”项目

登封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二十四节气两项世界遗产的历史富矿,挖掘武则天、汉武帝登封封禅的历史故事,打造朝圣场景,营造历史穿越。在嵩山合适区域规划建设“大山门”项目,可结合实际选择33级、66级、99级台阶分别建设多梯次大山门,用于社会各界特别是武校学生开学季以班为单位组织“拜嵩山——拜山门”功夫文化项目活动,活动可以通过全球直播形式进行嵩山功夫盛大典礼拜山门宣传推广。

3.设立铜人阵项目

王梦瑶/图

在嵩山少林寺附近,适用于武校毕业学生“毕业季”文化场景项目,铜人阵项目按照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记载和创意进行设计,打造真正的大型文化演绎场景。在毕业季武校毕业生需要通过铜人阵考验方能毕业,整个铜人阵考核通过全球直播形式对外宣传,通过铜人阵项目向全球推广功夫文化。

4.重塑嵩山禅宗文化新地标

马健/图

选择嵩山合适位置如达摩洞重塑达摩像,选择黑色的火山岩石进行雕塑,植入神秘、神奇和神圣之感,作为禅宗发源地的文化新地标,大众拜谒禅宗祖师的神圣之地。

5.再现中岳庙庙会盛景

做好民间信仰传承,依托现有的每年3月和10月的中岳庙庙会,进一步丰富完善庙会内涵和业态,将其打造成民众嵩山朝拜的重要民俗活动,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不同时段的庙会。考虑到上半年有拜祖大典,可选择下半年的每年十月份结合少林国际武术节近十万人的规模,打造嵩山永不落幕的庙会盛景。

6.推动少林功夫项目进奥运会

李新华/图

“天下功夫出少林”,功夫起源于嵩山。河南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孕育出的少林功夫、太极拳是功夫文化的典型代表,功夫已然成为全球通行的重要文化符号标识,在全球知名度排在长城和故宫之前。积极筹办中国功夫“争霸赛”“邀请赛”“世锦赛”“明星赛”等功夫文化赛事,建设中国功夫大赛大典场馆,建设功夫小镇,联合太极拳,在河南设立中国功夫节,加强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在全球的推广,持续推动“少林功夫项目进奥运会”。

7.谋划建设中国功夫大学和中国功夫城

以嵩山少林寺和塔沟武校为中心,全面整合登封市武校资源,谋划在登封设立中国功夫大学,带动吸引全球武术爱好者在登封学习中国功夫文化,集国内外百万学员为功夫聚登封,形成功夫文化的全球教育中心。强化素质教育与功夫教育同步发展,丰富更多传统武术文化专业,与强身健体相融合实现功夫教育产业最大规模的提升,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业态体系。以郑州市区为核心,通过布局建设十所左右功夫产业学院、成立中国功夫研究院、打造中国功夫产业园区。以功夫文化为核心建设登封“中国功夫文化特区”,建设中国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功夫城”,全面确定功夫文化在郑州“文化强市”中的地位和支撑。以荥阳汜水镇等为核心建设全球功夫小镇,植入搏击、拳击等竞技类武术运动,全面开发全球功夫研学市场。

8.积极筹备世界功夫论坛和中国功夫馆

就国际武术功夫与产业发展、国际功夫标准建立、功夫文化推广传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最终将其打造成全球功夫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世界武术圣地,从而真正推动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全球布局中国功夫馆项目,做好功夫系列衍生产品。在全球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中国功夫馆”,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性项目,以功夫推广为核心,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餐饮、中医药、汉文化、传统服饰等文化输出,做好中国功夫文化出口工作。建设中国功夫全球动漫中心、影视中心等,投资拍摄中国功夫动漫、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以及系列中国功夫主题的数字文创藏品,将独具中国特色的少林功夫文化具象化、IP化、数字化。

9.重塑黄河母亲河文化主地标

马健/图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郑州是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依托巩义河洛汇流处、虎牢关、汉霸二王城、惠济区花园口、黄河风景名胜区、桃花峪景区等沿黄重要文化资源,建设郑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选择巩义河洛汇流处、惠济花园口或炎黄二帝像处等适当位置建设“归心塔”或者“祖塔”,演绎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作为黄河文化朝圣新地标,营造体验黄河文化朝圣地氛围。

10.举办黄河祭拜活动

规划在炎黄二帝巨塑处附近或者花园口附近区域重建河渎庙,比照历史上“河祭”,在九月份举办“拜黄河”大型文化祭拜活动,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体联动。策划开展系列黄河祭拜、歌舞盛赞、祈福安澜、黄河大合唱等重大文化体验活动,全面塑造和提升黄河作为全球华人“母亲河”的形象和地位。

11. 将郑州建设成“雕塑之城”

雕塑被誉为城市的“灵魂”。依托郑州现有“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空间规划,打造以“山河祖国”和名人名家命名的“雕塑之路”。比如,以“山”在嵩山路建设功夫、嵩山禅宗群雕等;以“河”在黄河路建设“黄河大合唱”群雕等;以“祖”新命名或更名一些道路,如始祖路,建设“黄帝部落”群雕等;以“国”新命名或更名一些道路,如河洛古国路,建设“早期中国”文化群雕等。

马健/图

新命名或更名一些道路,可以河南25个圣人命名25条郑州街道。将老子、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韩愈、韩非子、商鞅、张仲景、张衡、范蠡、鬼谷子、许慎、岳飞、苏秦、贾谊、张良、潘安等雕塑和新媒体介绍与路名和游园相结合。比如在现有的列子路建设列子雕塑、列子故事、列子寓言故事等系统性的全场景文化体验道路,在雕塑周围,以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为引领,沉浸式呈现“圣山、圣河、圣人、圣迹”的普及文化体验。

先期可以进行全国征集,建设老子、岐伯、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仲景、范蠡等6条示范道路再逐步推广,通过新媒体屏的展播、二维码介绍和同步网上的AR体验,让全球游客能在沉浸参与互动中感受厚重郑州和文化郑州的魅力。通过城市雕塑融合“山河祖国”和历史名人,让郑州老城区沉睡的厚重文化和“圣山圣河圣人圣迹”重新“立”起来“活”起来,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独有的雕塑文化街区。

12.将城市路名牌打造成城市超级符号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保单位83项,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郑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实证地,建议将城市路名牌打造成城市超级符号,在郑州主干道和城市地标路名牌上呈现具有科技感的文旅景点介绍和导流。比如,在CBD、CCD、金水路、中州大道、紫荆山路等路名牌上标注“距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多少公里”“距距今3600多年的最早城市商城遗址……多少公里”等,让厚重历史和体验文旅真正融合融入城市文化之中。

以“中华文明主题公园”为核心,打造“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解决文化创新问题

1.倾力打造“中华文明主题公园”

作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节点城市,郑州拥有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文化资源体系,但是缺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的大型文化娱乐类沉浸体验式旅游产品体系,无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紧抓沉浸式文旅体验和数字科技赋能的风口,借鉴迪士尼、环球影城、广东长隆、日本浅草寺等文化IP、文创赋能等做法,以娱乐性、趣味性、体验性、参与性作为项目设计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下,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式“迪士尼”综合体——“中华文明主题公园”。

通过“沉浸式”演艺实现游客参与式互动和行进式体验,解决主题乐园建设过程中文化过度堆积和文化过于突出的问题,以文化引领,以制造快乐、贩卖快乐、“穿越中华文明5000年”沉浸式体验为核心,采用5D、VR、AR、XR、动漫、激光全息等情景再现、角色进入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真实的展示和还原考古遗迹和遗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元素。

以“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元宇宙浓缩版”为突破口和先行项目,要以文化引领,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支撑,采用5D、激光全息等情景再现、角色进入等多种表现形式,全面活化、生动展示、立体还原考古遗迹遗物和盛世中华等景象,打造“穿越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模式,创新建设“中华文化游客体验长廊”。借鉴日本浅草寺的消费场景和模式,在游客排长队行进中设置科技感、体验感强的人工智能展示交互系统,通过付费方式, 长廊可为每一位游客打造一个行进式的相对封闭的个人空间,在这个“从天而降”的空间里,游客可以不受高温酷暑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也可以自助获取饮料、美食、音乐、电子书籍等,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等待中重读郑州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让等待不再成为一件枯燥烦闷的事情,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两个结合”的时代样板和中华文化的“东方迪士尼”乐园,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传播中国价值,让全国乃至全球青少年在游玩中体会传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极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式主题乐园”范式。

2.建设黄河市民休闲文化旅游带和市内沿河休闲廊道

将黄河文化传承与市民休闲体验相结合,建设沿黄市民休闲体验中心,通过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文化与康养融合生态廊道、黄河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把中心城区与沿黄乡村串联起来,把郑州黄河文化元素节点串联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打造集“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为一化品牌体的深度休闲体验风光带,打响郑州黄河文旅融合体验文化品牌。

马健/图

通过对郑州城区内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健身、文化、美食、户外、露营等于一体“四季常绿、四季花香”的郑州市内沿河生态休闲体验廊道,形成“美食城市”“烟火城市”“户外城市”“休闲城市”整体文旅发展氛围,再现德化街盛景,借鉴武汉、成都,建设郑州市内水上休闲娱乐中心,在有条件区域实现河道通航、低空飞行,推出郑东新区为中心的“五湖三站”的低运量空铁轨道旅游观光系统。

3.打造“一带一路风情小镇”

依托绿博园或者园博园现有基础设施,将其改建提升为“一带一路风情小镇”,以“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建筑为载体、汇聚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定位的商家及商品,包括特色商品、特色餐饮、特色演艺等内容的文化特色体验园区、美食特色体验街和现代休闲体验特色街。建设“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河南主会场,为未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河南召开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4.建设高科技全息激光水上音乐会

以郑州北龙湖金融岛为中心,建现代高科技、数字化、全息激光的水上大型音乐会,运用高科技、数字化、文化创意、信息集成等技术手段,免费为市民提供夜晚休闲娱乐体验场所,以此提振郑州市民士气,增加市民夜生活消费。

5.全力打造郑州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以方特、银基国际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推动市场化、产业化、品、品牌化发展。以巩义长寿山、新密伏羲山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解决长寿山核心吸引物和配套服务等问题,新密伏羲山要解决好度假的业态、居住的条件等问题,争取在2025年前,将长寿山区域和伏羲山区域申报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真正解决郑州市民周末休闲度假无处去的问题。

6.建设电竞时尚之都

以郑州日报办公楼为主场地,引进MTG猛虎电子竞技俱乐部、支持举办KGL职业联赛等头部电竞赛事、加强IP授权合作等方式,促进郑州“电竞+文旅”“电竞+商业”“电竞+教育”等产业模式创新,助力形成电竞产业发展生态群,打造“电竞时尚之都”。

以“嵩阳书院”为核心,打造“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解决历史挖掘问题

国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文化理论依托。从国学出发,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拥有忠诚奉献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使郑州乃至河南成为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马健/图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是古代民间的最高学府,被国人誉为“宋朝的北大”。“嵩阳书院”是“三教合流”最真切的实例,作为中国新儒学“洛学”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将国学教育中的文化经典、国粹、国艺等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家庭和大众中,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打造嵩阳书院国学总校系统

以嵩阳书院为核心,统一调整和规划郑州国学教育布局,在嵩阳书院西跨院设置国学教育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配套设施,将整个登封城打造成为“嵩阳书院国学教育总校(学院)”,建立管委会给与发展的充分权利。在郑州其他县区合适区域设置嵩阳书院分校区,全面扩大教学规模,将嵩阳书院打造成郑州、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国学教育总部。整合全省书院资源,组建中原书院联盟。以嵩阳书院为龙头,组建中原书院联盟,设立书院文化研究会,整合全省及周边省份书院资源,建设以嵩阳书院为龙头的国学教育实践基地体系。

2.构建国学教育标准系统

推出国学书。成立郑州国学文化研究会或郑州国学文化研究院,推进国学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制定一整套系统的国学教育课程,实现对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有效指导,实现对郑州国学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明确国学课。推动中小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通过开设国学、国艺、国粹等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设国学街。在郑州建设50个国学实践教育基地和100个国学实践教育主题街区,全面保障国学教育的地理空间和规模格局,营造国学教育实践场景氛围。

开展一系列国学教育实践活动。国学教育要推动校园、企业、景区、街区、社区、家庭六大路径建设,对全社会进行国学文化覆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显学。国学进校园,国学课堂让国学学习“热起来”;国学进企业,国学礼仪让国学教育“动起来”;国礼服饰让国学进景区,让国学体验“火起来”;国学装饰让国学进街区,让国学文化“亮起来”;国学故事让国学进社区,让国学行动“潮起来”;国学经典让国学进家庭,让国学精神“润起来”。

3.传承创新国粹文化,打造“黄河戏剧周”

戏剧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是黄河水滋养出来的,是河洛郎吼叫出来的,是河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原人民精神生活的“命根子”。在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省建设、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唱响黄河故事和中原故事的巨大而独特的作用。目前,国内城市西安、广州、成都、武汉、杭州等地均有以本地戏曲艺术(秦腔、粤剧、川剧、汉剧、越剧等)为核心并与现代都市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展示空间。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市有义务更有实力将豫剧作为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加以打造,肩负起弘扬中原特色文化的历史使命。一是打造具有中原地域戏剧特色的郑州文化地标,例如:常香玉大师雕像、墙体戏剧彩绘、古戏台等文化景观。二是打造具有郑州城市记忆的戏剧艺术长廊,挖掘整理出郑州六市一县老一辈艺术家与经典戏剧作品的珍贵资料,开办戏剧博物馆加以陈列展览,并长期对公众开放。三是打造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演、研、宣一体全方位联合机制。联合中国戏剧家协会、将河南之外的京剧、黄梅戏、吕剧、蒲剧、昆曲、越剧、粤剧、秦腔、婺剧等多剧种齐聚郑州,通过引进更多精品演出和赛事,开展多剧种深入交流学习,每年52周,周周有大戏、天天有比赛,打造“黄河戏剧周”,将郑州打造成戏剧展演、培训、教育的基地。

4.重塑郑州炫彩时尚城市文化,打造国际街舞大都会

马健/图

街舞被誉为“新国学”,随着街舞舞种之一的Breaking(霹雳舞)进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街舞从街头文化走上了奥运舞台。为深入推进“体育强国”,丰富“城市体育品牌”,促进街舞潮流运动项目普及发展,助力郑州街舞之都建设,依托郑州第二面粉厂、芳腾国际街舞研修院和紫荆山公园设立国际街舞总部,形成具有深厚市场潜力的“街舞+”产业链条,成为以街舞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打造立体、多维的郑州街舞国际大都市。

5.重构文化艺术品产业链,打造天工考古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化艺术品凝聚着国学的DNA,国学附着在文化艺术品上。随着中国文物、文化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兴起,为加快推进考古、收藏成果转化,依托黄河国家博物馆和博雅文化产业园设立天工考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实现文物、文化艺术品鉴定、修复等技术快速提升和发展,并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业链,建立文化艺术品和文物的全球技术中心。依托黄河国家博物馆设置室内研究和小型文化艺术品展览中心,同时设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际论坛”。

“四地一重地”助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让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成为“文化硅谷”和“文化枢纽城市”

“四地”支撑“重地”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将郑州建设成“文化硅谷”和“文化枢纽城市”。“硅谷”以高科技为概念,植入资本的放大功能,建设国家的高新技术聚集区。“文化硅谷”是以文化创新创意为主线,以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规模聚集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本,建设高度富集的文化洼地。

“枢纽”本意是指交通的空间复合,便于各类交通工具和人员进出,更多的是物理地理概念。“文化枢纽城市”就是要把世界文明引进来,把自身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文化在一个空间上高度融合、叠加、放大、流动起来,以文化融合创意为引领,以资本为带动,完成大规模的文化贸易交换。

马健/图

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交通优势,对建设“文化硅谷”和“文化枢纽城市”具有先天优势,需要有全新的视野看待文化、组织文化、输出文化、资本文化,只有放在新时代的视野下看待郑州文化发展,郑州才会成为文化高地、文化硅谷、文化枢纽城市,新时代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才会有根、有魂、有内核,才能显现郑州发展的格局、气派、精神、境界。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考验着历史耐心、战略定力。郑州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国学教育”为担纲,以“四地”建设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的全国重地”建设为发展愿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郑州的“文化标识”进一步得到彰显,让郑州的“文化大市”形象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郑州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郑州探索”,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

郑州市政协“四地一重地”建设课题研究小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