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体系:在爱尔兰殖民经验的基础上,英国治下世界的秩序

荣巨说历史 2023-03-09 00:00:04

(一)英国殖民制度的渊源

英国的殖民制度源于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实践,在爱尔兰殖民经验的基础上,英国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海外殖民,并形成了-套特殊的殖民体系。多数学者将爱尔兰视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并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实践视为英国殖民制度的起源。

1155年,罗马教皇哈德良四世授予英格兰国王以爱尔兰的统治权,1171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获得了对爱尔兰的宗主权,'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加强了对爱尔兰的殖民扩张。

宗教改革完成以后,新教确立了其在英国的国教地位,而在爱尔兰则是由天主教占据主导地位,英国通过召开爱尔兰宗教改革会议,确立了其在爱尔兰政治地位。在加强对爱尔兰政治控制的同时,英国积极推行对爱尔兰的同化政策。

同化政策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力,并确立了爱尔兰对英国的从属关系。可以说,英国在爱尔兰早期的殖民实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国殖民制度的基本脉络,为之后殖民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殖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爱尔兰殖民经验的基础上,英国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初期参与主体主要由商人、资本家、传教士、贵族、冒险家组成,主要是民间自发的行为,私人拓殖在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殖民者纷纷撰文写书,力图搭建起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

理查德.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向西殖民论》对英国建立海外殖民地、发展殖民贸易等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首先,建立殖民地,英国可以获得大量的原材料,同时推动航运业和海军的发展;

其次,移民涌入殖民地不仅可以解决流民问题,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开拓殖民地可以将殖民地变为英国商品的巨大销售市场;

第四,对殖民贸易征税可以提高皇室的税收收入;

最后,拓殖过程中向美洲的原住民传播福音,可以推动基督教的发展。

英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国家的力量,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在重商主义的旗帜下,先前民间性的拓殖行为逐步转化为政府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也成了国家的重要目标。共和国成立后,殖民政策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强硬。

1649年2月13日国务会议成立,通过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加速殖民地归顺诸国、保护和发展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和航运等手段,英国政府开始从英国的经济利益出发,试图依照帝国内分工的原则来确立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以构建英国治下的殖民体系。

为加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英国于1651年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航海条例》的颁布是英国殖民政策形成的标志。《航海条例》规定:“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商品,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才准输入英国、爱尔兰或英国殖民地,欧洲商品输入英国、爱尔兰与英国的殖民地,必须使用英国船只或原商品出产国的船只运送,英国船只运送的商品,必须是由原生产国运来者,盐和鱼类必须由英国船只装载,才能从英国及其领地运出。

英国境内各地之间的贸易必须由英国船只经营。《航海条例》不仅使英国取得了贸易、航运、殖民地等方面的利益和优势,还确立了英国政府在在殖民扩张、建立英国治下的殖民体系的基本原则,开始了创建殖民体系的历史。

到18世纪,随着殖民政策的定型和殖民体系的确立,英国的海外拓殖取得进展,殖民体系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18世纪英国在北美的拓殖活动中,英王颁布的特许状制度不仅要求殖民地要服从并遵守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接受宗主国的严格控制,还要求殖民地为宗主国的商业贸易服务,为英国提供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的殖民政策和殖民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自由贸易和殖民托管等理念都反对18世纪以来的重商主义传统,为英国的殖民政策和殖民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英国殖民体系的特征

首先,历史地看,从早期的私人拓殖到18世纪的国家殖民,英国参与殖民扩张以后,殖民地的规模迅速扩大,到18世纪末形成了一个涵盖北美、南亚等地区的庞大殖民地体系。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的殖民政策和殖民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是在自由贸易及殖民托管等理念指引下,强调殖民体系的开放性、英国对殖民地的道德和义务。

其次,横向对比来看,英国殖民体系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保持着延续性的特征。

政治上,强调英国对殖民地的绝对控制,不管是学者对有形帝国和无形帝国争论,抑或是政治家在殖民政策上的左右摇摆,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绝对控制却是大家的一致共识。

经济上,将殖民地看作是英国经济的附庸。在重商主义阶段,获取贸易利润的考量使早期的殖民者将殖民地视为财富的来源,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更是将殖民地看作是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四)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早期的相遇

通过对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交往和冲突的历史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两大体系相遇的早期,体系间的冲突与矛盾并无明显激化的局势,但从18世纪中期以后,体系间的冲突与矛盾开始激化并逐步朝着战争的边缘发展。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以贸易为纽带加强了与东方各国间的以经济贸易为主的联系。在东西方交往之初,西方并不像后来表现得咄咄過人,反倒是一副毕恭毕敬之模样,并以积极主动地适应东方朝贡秩序下的种种规则作为与中国相处之道。

例如早期葡萄牙、荷兰在澳门、台湾所建立的殖民体系,面对地区的朝贡体系安排,纷纷选择了合作。而在英国殖民贸易早期,对朝贡体系的安排也是较为顺从的英王许可下的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特许贸易的安排,这也是英国殖民贸易早期的主要特征。

而朝贡贸易下的贸易安排本质上也是一种特许贸易,两种相近的贸易形式虽然有冲突,但都是细枝末节上的冲突。而真正引发两大体系对立的则是工业革命发展后,英国资本主义对市场和原材料的争夺、自由贸易的体制安排,真正引爆了两大体系间的冲突。

及至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各国尤其以英国为代表,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渴望,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加速了在东方扩张殖民地、建立殖民贸易、推广殖民体系的步伐。

与“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各国以重商主义为宗旨,乐于接受并普遍采用的垄断贸易形式、获取超额的贸易利润”不同的是,工业革命以后,对市场、原材料产地的渴望驱使英国不断的拓殖、宣扬自由贸易,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与其共存200多年的朝贡体系之间的矛盾。

0 阅读:16
荣巨说历史

荣巨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