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塘春水泛鸣蛙,咫尺云山近帝家。
这句诗出自明朝田登的《保定道中雨晴》,写出了当时保定的所见及其邻近帝都的区位;明朝是与保定相关的古诗出现较多的朝代,比如王云凤的“蓬壶百花屿,风月两关城”,王缜的“驱车雪路驰,五日到清苑。壮哉金汤固,允矣邦畿远”,王世贞的“鸣榔更伊轧,顿起故园愁”等句子。
除了是河北前省会、京畿重地等身份之外,保定还是中国管辖县级行政区数量最多的地级行政区;目前全市拥有5个区、4市县级市、15个县:竞秀区、莲池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定州市,雄县、安新县、容城县、涞水县、阜平县、定兴县、唐县、高阳县、涞源县、望都县、易县、曲阳县、蠡县、顺平县、博野县。
1938年将清苑县县城改设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省会,这是保定首次设市,在1945年即被废除;1948年在此以清苑县县城设置保定市,与清苑县以保定外市沟为界,此时的保定市辖区较小,约为今天莲池区和竞秀区的部分辖区;那保定市是怎样从当初的方寸之地变成如今面积达到2.2万平方千米的大型城市呢?
1949年保定市设有第一区到第五区这5个区;同年设置了保定专区,专署驻地在保定市,下辖清苑、易县、满城、徐水、涞源、定兴、完县、唐县、望都、涞水、涿县、高阳、安新、雄县、容城、新城、固安等17个县县;其实这时的保定市加上保定专区所辖的区县就有22个,大致奠定了近日保定市所辖县级行政区的规模。
1954年保定专区固安县划入通县专区,同时划入定县专区所属的定县、曲阳、阜平、安国、博野、蠡县等6个县,加上此前已将保定市所辖的3个区,虽然划出了管弦,但此时的保定市和保定专区仍有25个区县。
1955年6月保定市第一区改为南市区、第二区改成北市区、第三区改为郊区。
1958年12月蠡县并入高阳县、博野县划入安国县、定兴县划入徐水县和易县、涞水县划入易县和涿县、容城县和安新县划入徐水县、新城县和雄县划入涿县、望都县划入安国县和唐县、曲阳县划入定县、清苑县划入唐县和保定市、满城县和完县划入保定市并改为完县区和满城区;同时将南市区和北市区合并为市区。
调整之后今保定市域所辖的区县就变为1个市和9个县:保定市(市区、清苑区、完县区、满城区)、易县、徐水县、涞源县、涿县、唐县、高阳县、阜平县、定县、安国县。与1954年的35个区县相比,减少了4个区、13个县,这个力度到现在也是比较大的;河北的部分县的规模较小,以前曾看到有河北小县合并的看法,其实保定在65年之前就已经尝试过了。
1960年保定专区改为省辖的保定市,以原保定市的清苑、满城、完县三个区为辖区恢复设立清苑县,同时恢复安新县;此时的保定市有1个区和11个县:市区、易县、徐水县、涞源县、安新县、唐县、清苑县、涿县、高阳县、阜平县、定县、安国县。
1961年保定市改为保定专区,将保定市市区改为县级保定市,同时恢复曲阳、满城、定兴、雄县的建制;同年7月保定市恢复设立新市区。
1962年蠡县、完县、博野、涞水、新城、容城、望都七县得以恢复,可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真实体现,9月又北市区、南市区;自此保定又回到了22个辖县、3个市辖区的格局。
1963年5月复置保定市郊区,今天保定市境在当时就有4个区和22个县,县级辖区达到了数量最多的时期。
1983年保定市升格为地级市,与保定地区并存;调整之后保定市下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及满城县,保定地区则有21个县(易县、徐水、涞源、定兴、完县、唐县、望都、涞水、涿县、清苑、高阳、安新、雄县、容城、新城、曲阳、阜平、定县、安国、博野、蠡县)。
1986年5月清苑县划入保定市,保定市进一步扩大,同年定县改为定州市、涿县改为涿州市,此后保定地区变成2个县级市和18个县。
1987年保定市郊区被撤销划入南市区和北市区,今保定市境的县级行政区当时从26个变成25个。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为新的地级保定市,此时的保定市管辖新市、南市、北市3个市辖区,定州、涿州、高碑店、安国4个县级市以及容城、徐水、曲阳、望都、安新、定兴、涞源、满城、清苑、博野、高阳、顺平、阜平、涞水、唐县、蠡县、易县、雄县;其县级行政区的数量仍有25个。
2015年5月新市区以境内有竞秀公园而更名为竞秀区,南市区与北市区合并为莲池区,同时将满城县、徐水县和清苑县分别撤县设区;由此形成今日保定市24个县级县级行政区数量,从而形成全国管辖县级行政区最多的地级行政区。鹄书认为保定规模如此之大的原因除了后来合并了半个定县专区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它的前身保定专区在成立之初就有17个县的原因。
2018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从保定市改由雄安新区代管,保定市的实际管辖范围进一步较小;由于雄安新区目前并非正式行政区划,所属3县仍是保定市的一部分;未来雄安新区若转为正式行政区划,上述三县甚至附近县份很可能从保定市划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