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重要?——别争了,都重要!

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 2025-02-12 09:38:45
这两年就业形势不好,加上毕业的大学生又多。大学生找工作成了老大难,不但父母焦虑,国家也着急,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就业。工作不好找这件事需要辩证的去看,大家一窝蜂想进体制内,体制内每年就那么多岗位,自然给人感觉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工作不好找。另外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其实是全球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深度调整的现实结果,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外显。总结起来就是:传统企业、工厂可能都在减员缩产,不招人了;新型的产业规模还没起来,招人的数量又有限。再加上学生、家长对于就业的认知还是处在求稳、求安全的层次,一边是白热化的竞争,工作不好找;一边是厂子里的高素质工人急缺,招不到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那个"数字火炬手",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听说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团队搞定了最难的算法,可要是没有杭州本地那些技术老手的调试,这火炬估计连个火星子都冒不出来。这就跟咱们找工作似的——学历是入场券,能力是真功夫,少了哪样都不行。01看看老祖宗怎么玩的古代科举考试就像现在的"考公热",但人家状元郎可不光是会背书。明朝有个叫徐光启的进士,不仅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还和外国传教士合写了《几何原本》,把西方数学引进中国。景德镇那些价值连城的青花瓷,既要有读书人画的意境,也得靠烧窑师傅祖传的手艺。用老话讲就是"脑子活的手艺人,手艺精的读书人",老祖宗早把道理说明白了。

注:明代徐光启著几何原本

再说说工业革命那会儿,英国既有牛津剑桥这样的"学霸集中营",也有遍地开花的技工学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最清楚:大学实验室里的数据要变成工厂里轰隆作响的机器,还得靠老师傅们的手上功夫。德国人更实在,直接搞出"双元制"教育——上午在教室学理论,下午去车间拧螺丝,这才造出了奔驰宝马这些工业传奇。

02现实社会既看学历、也看能力

现在找工作就像参加"饥饿游戏"。某互联网大厂去年招程序员,100份简历里只有3份能过初筛,九成都是985/211的。但你以为光靠学历就能通关?接下来还有现场编程测试,听说有个清华硕士当场被要求半小时写个程序,结果憋得满脸通红也没搞定。

混职场就像玩跷跷板。新东方俞敏洪考了三次才上北大,没那张文凭可能连补课班都开不起来;董明珠大姐从卖空调的基层业务员干到董事长,靠的可是实打实的销售本事。深圳有家工厂做过调查,高级技工月薪能到2万+,比坐办公室的白领还高。但想当车间主任?不好意思,得先去考个成人本科。

03能力、学历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现在的学校也越来越接地气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腾讯搞了个"企鹅班",学生毕业时能拿毕业证和腾讯认证双证书;复旦大学开了个"技术转移硕士",专门培养既懂实验室又懂生意经的复合型人才。华为任正非说得实在:"会做鞋垫的也是专家",现在浙江给技术工人评"教授级高工",工资待遇和大学教授一个样。

咱们年轻人得学会"见机行事"。美团王兴保送清华又去美国留学,结果半路退学搞创业,这叫"用学历铺路,靠能力起飞";上海有个00后小伙陆荣荣,中专毕业先考大专,同时跟着老师傅学数控机床,24岁就成了"全国技术能手"。这路子就像打游戏,既要升级装备(学历),也得练操作技术(能力)。

所以,学历高的不必鄙视学历低的,因为确实好多名牌大学毕业的,此刻也在家里啃老;同时,学历低的也不用看不上学历高的,觉得自己不少挣钱,学历高没啥卵用。你得承认一个基本现实,大公司招聘的确先看学历,因为你能考上985,说明你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那么大概率你的工作应该不会很差,就是这样一个理。当然,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学历是一个敲门砖,进去之后靠的是你的实力和能力,而不是天天举着学历说你行。

注:第47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

说到底,学历和能力就像人的左右手。华为招"天才少年",既收顶尖大学的博士,也要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造火箭的团队里,院士和八级钳工得配合着干活。现在连建筑工地都开始用BIM技术了,光会搬砖不行,光会画图也不行。所以别纠结哪个更重要了,该读书时好好读书,该练本事时认真练本事,这两样凑齐了,才能在越来越卷的时代杀出一条血路!

个人简介:中国政法大学MBA,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致力于青少年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公众号: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

0 阅读:11
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

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

爱读书,爱学习,为孩子们的学业成长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