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枝俗称“杠”“阁”,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沙埕渔家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高度一般在7米至8米。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福鼎沙埕铁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汉族民俗活动。铁枝大约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曾流行于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寿宁等县(市、区)。而闽东又以沙埕铁枝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它吸收了汉族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成为闽东颇有影响的汉族民间节俗活动之一。
沙埕铁枝表演方式都是流动性的,在街市当中边搬行边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演员都是少年儿童。其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
保留传统的,用肩头来扛铁枝。这种形式的铁枝高度一般只在3米内。它是以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用肩扛负少儿演员搬行,台阁造型也比较古朴、简单,其表演形式更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用铁条或钢管为材料制作的“铁枝”。沙埕铁枝枝架较高,已经发展到了10米,接近三层楼。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简称“枝”。一台铁枝中部由一根钢条为杆,从底盘分两根钢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需要把钢条制作成各种形状,然后将这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层固定。在各枝重要部位绑上小演员,最多可达10人。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阵容强大极具视觉效果。
过枝的艺术性。这是搬铁枝最突出的特征。有时各台铁枝比“过枝”,叫过枝的水平,过枝越隐秘,设计越巧妙,其艺术性越高。
表演的观赏性。这是搬铁枝表演的主要特征。夜幕降临,搬铁枝在观众的簇拥中时而直线行进,时而交叉回旋,就像是在夜空中飘动的景色。
形态的融纳性。这是搬铁枝表演的显著特征。沙埕由于它的滨海独特地理位置和渔家众多的世代沿袭习俗,互相融汇,使搬铁枝表演艺术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创新发展。非遗是一个国家和名族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学习、传播、弘扬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