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点的朋友可能对李秀明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可在老一辈观众心里,她当年可是能和刘晓庆 “掰手腕” 的影坛大咖。说句心里话,我第一次听说她的故事时,真觉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 从金鸡百花影后到卖薯片的 “商界女强人”,最后又跑去温哥华过起了闲云野鹤的日子,这人生剧本换谁看了不感叹一句 “太敢了”?
李秀明早年在北影厂那可是响当当的 “厂花”,一双大眼睛跟会说话似的,导演见了都夸 “天生该吃演员这碗饭”。1975 年她拍《春苗》出道,接着《甜蜜的事业》《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部接一部,20 多岁就拿了金鸡百花双料奖,那时候刘晓庆虽然也红,但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还给她当配角呢。可谁能想到,80 年代末她突然被卷进 “问题作品” 风波,电影不让播,人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搁一般人身上,估计早就慌了神,可她偏不 —— 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偷偷跟着老师学唱歌,愣是把自己变成了能开演唱会的歌手。你说这股子韧劲儿,是不是跟拧不弯的钢筋似的?
要说真正的转折点,还得是遇见第二任丈夫程久实。那时候她刚离婚,独自带女儿,事业也处在低谷,结果认识了在财贸学院进修的程久实。俩人谈恋爱的方式都跟别人不一样,人家逛公园看电影,他俩天天泡教室听市场营销课。一来二去,李秀明脑子活了:“现在国内市场刚开始热闹,老外的薯片卖得挺火,咱为啥不自己搞?”1994 年,她咬咬牙把积蓄全拿出来,跟丈夫创办了 “大家宝” 薯片。刚开始好多人不看好:“一个演戏的,能懂啥做生意?” 可她偏要证明给人看,亲自跑生产线,研究怎么让薯片更脆,怎么设计包装能吸引小孩。那时候超市刚开始流行,她就跟超市经理软磨硬泡,先铺货后结账,慢慢从北京卖到上海、广州,不到三年,全国超市货架上都能看见印着她照片的 “大家宝”。最火的时候,年销售额做到 1.2 亿,连北大的 MBA 教材都拿她的故事当案例,你说厉害不厉害?
可就在大家等着看她怎么成为 “薯片女王” 的时候,她又做了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2002 年把公司卖给百事,全家移民加拿大。好多人不理解,说她 “傻”,放着好好的事业不做,跑去国外当普通人。但我觉得吧,她心里头透亮着呢 —— 当时国内薯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公司纷纷入局,她趁价格最高的时候出手,既赚了钱又避免了风险,这就跟下棋似的,该落子的时候果断,该收棋的时候也不贪。到了温哥华,她彻底回归家庭,每天种种花、接孩子上下学,俩孩子在她影响下都挺有出息,女儿成了跨国公司高管,儿子自己创业开了科技公司。偶尔回国跟老同事聚聚,也不声张,就跟普通阿姨没啥两样。
对比同时代的刘晓庆,一个还在舞台上拼,一个早就过上了平淡日子,你说这两种人生谁更幸福?其实没啥可比性,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李秀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演戏还是经商,她都能抓住机会,而且拿得起放得下。当年放弃演员身份去卖薯片,周围肯定有不少人议论,说她 “不务正业”,可她偏要在新领域闯出名堂;后来事业巅峰期急流勇退,又有人觉得可惜,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清醒和勇气,别说在当年,就是现在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现在回头看她的故事,其实就像看一部没有剧本的人生电影,每一步都充满意外,却又合情合理。她用行动证明,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只要敢想敢做,不管是镜头前还是商场里,都能活得漂亮。说起来,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快,好多人都在纠结 “要不要转行”“该不该冒险”,看看李秀明的经历,说不定能多几分勇气。你说,要是换作你,在当红的时候敢不敢放下一切从头开始?或者在赚得盆满钵满时,能不能舍得转身去追求另一种生活?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