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拥兵百万,不敢强攻长春?我们的误解,源于对敌军番号的误读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2 06:19:04

1948年4月18日,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召开了首长联席会议,经过反复研究后联名致电军委,提出了先打长春的作战方案,毛主席接电颇为不悦,因为这有违之前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精神,不过鉴于东北局对南下作战摆出了若干困难,四天后勉强予以批准。

在这封长电中,东北野战军提出动用九个野战纵队包打长春,其中七个纵队负责攻城,另外二个纵队则在若干独立师的配合下,部署在四平以南地区,阻击可能从沈阳出动的援军。

此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到十二个野战纵队,也就是说,此战拟动用的兵力超过了60%,东野首长判断,以七个纵队的30万大军,在炮纵强大火力的支援下,取胜还是很有把握的:

“如敌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的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沈阳)敌人;如敌不增援,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预计在十天半月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早在东北野战军结束前一年冬季攻势的1948年3月,“东总”已经将五个独立师(第5、第7、第8、第9、第10)部署在长春周围,负责监视和围堵长春守敌,而郑洞国第一兵团所部,也已全部龟缩进长春市区,企图凭借城防工事负隅顽抗。

攻打长春的作战方案得到批准后,“东总”立即命令独立5师附炮兵一部,向长春西北郊的小合隆镇挺进,全面封锁不远处的大房身机场,以切断长春和沈阳之间的空中通道,东野主力则隐蔽向长春靠拢。

独5师的果敢行动,随即引起郑洞国的极大恐慌:机场可是命根子!1948年5月21日,郑洞国下令新编第七军自长春西门全部出动,第60军182师作为预备队随后跟进,全力向长春西北60公里处的小合隆镇发起进攻。

守敌主动出击的目的,是要拱卫大房身机场的正常运转,顺便还要抢点粮食,于是一场激战就此展开!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

一、影响深远的机场争夺战

哈尔滨双城东总驻地,当“101”得知长春守敌之主力居然敢开出城市,主动向我独立5师发起进攻时,不禁大喜过望,急令两大王牌第1纵队、第6纵队就近出动,切断敌人的退路,力求在长春以外消灭敌人。

如果把新七军主力消灭在城市外围,则长春必将唾手可得,因为郑洞国第一兵团只辖两个军:新编第七军和第60军,至于其他的长春守敌都是地方部队,而第60军又是滇军,真正的中央军部队只有新七军。

接到命令后,李天佑的一纵和黄永胜的六纵迅即出发,从伊通和梨树两地向长春方向全速奔袭,部队经48小时强行军,于5月24日凌晨分别抵达战场。

当天下午,六纵组织兵力向大房身机场发起猛攻,仅用半小时,就彻底击溃了驻防的暂编第56师一个团,完全控制机场。

这边六纵打得很顺手,那边一纵却遇到了麻烦,前卫师先头团(2师5团)接敌时因搜索不细,误入新七军集结地,遭敌火力急袭,出现较大伤亡,直到纵队主力赶来,才基本稳住阵脚,这是个不太妙的征候。

郑洞国闻知大房身机场失守,气急败坏,立即下令新七军就地组织反击,无论如何要把机场夺回来。5月25日中午,新七军展开两个主力团,向机场发动凶猛的反扑,我六纵18师奋起还击,战斗从一开始就趋于白热化。

我一纵主力不久赶到,配合六纵开始侧击新七军,按道理说,以东野两个纵队六个师的兵力,再加上配合作战的七个独立师(有增加),完全有把握全歼新七军的三个师,然而这场仗打下来的结果,却让“东总”大吃一惊。

在这次机场争夺战中,东野出动10万大军,只吃掉了新七军暂编第56师的两个团、暂编第61师的两个营,总计歼敌数字不过5000余人,尤其是新七军的主力新编第38师,几乎是全身而退逃回长春,要注意这个番号。

与此同时,我军却付出了伤亡2100余人的重大代价!“东总”震惊之余,一边要求两个纵队提交作战总结,一边开会研究,认为长春守敌并非想象中的不堪一击,而是有相当的战斗力:居然能在与我军的野战对攻中,不落下风。

1948年5月29日,“东总”致电军委,详细汇报了这次作战的经验教训,其中第一条承认“因迂回的部队动作不够迅速,致敌大部退回长春”;第二条则说明了敌人的顽固,其中除了新编第38师战斗力较强之外:

“此次所打之主要为(暂编)第56师,该敌系伪军编成,政治上最动摇,暗中接洽起义者有两个副团长、两个营长,但此次战斗中,表现并无起义的行为,且抵抗极为坚决,这种情形引起我们对敌战斗力认识的新的警惕,证明我们预先对敌战斗力的估计,有不足之处”。

(60军官兵在长春)

二、新七军继承了“新一军”的衣钵

这个新编第七军,是陈诚之前到任东北大肆扩军之时,于1947年10月在长春组建的,下辖新编第38师、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后面那两个暂编师的基干,一个是伪满的所谓“铁石部队”,一个是原东北保安第十二总队。

大名鼎鼎新编第38师,正是原新编第一军的核心部队,首任师长孙立人,奉命组建新七军的时候,时任师长李鸿直接升任军长,师长一职由史说接任,少将史说毕业于中央军校和陆军大学,抗战时期曾经是孙立人的参谋长。

新七军正式担负长春守备任务后,李鸿不仅从新38师抽出部分军官,加强到暂56师、暂61师以便进行控制,甚至在60军放弃吉林也撤入长春后,还有余力抽出部分火炮和汽车,配属给60军以增火力,可见家底之厚。

某种意义上,新七军才是真正继承了“新一军”的衣钵,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之前,已经取代了新一军在所谓“五大主力”中的位置,成为郑洞国第一兵团的核心,也是东北野战军攻取长春的大敌!

(孙立人等开饭)

为什么做这样的结论呢?判断一支部队的真实战力如何,不能只看番号,尤其是军以上的合成部队,因为它的建制可能会调整的。比如新编第一军,真正实力比较强劲的时期,是1944年8月之前,也就是缅北反攻战役基本胜利之后。

彼时的新一军,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步兵基干力量,军长郑洞国,下辖孙立人新编第38师和廖耀湘新编第22师。之所以强,是因为这两个师撤印后,补充了大批有文化的学生兵,分别从3000人和4000人恢复到满编状态。

并且这两个师,不仅从背心裤头到武器装备都换上了美国货,还经过美国教官手把手的训练,作战理念和战术水平和装备是适配的,更有美方提供物资补给、后勤支援和空中掩护,某种意义上,简直就是美军的“亚洲版”,打鬼子也当然轻松。

随后新一军分拆,孙立人和新38师继承了“新一军”的番号,另外塞进从国内空运而来的新编第30师,这个师是1943年底,以军政部第25补训处的大批新兵组建起来的,目的就是编入驻印军换装美械,武器装备虽好,作战经验欠缺,直接拉低了新一军的整体战斗力。

(新七军李鸿)

缅北战役结束后,远征军司令部裁撤,新一军奉调回国,最初暂驻广西贵县,改隶陆军总司令部直辖,期间调入第50师补齐了军辖三个师的建制,该师原为第54军的部队,虽然也是嫡系,但在国内充其量是二流货色。

也就是说,在新一军所辖的新38师、新30师和第50师这三个师中,只有新38师是参加过第一次远征、接受过充分美式训练的老部队,也是孙立人撑起新一军战斗力的基础,这个师一旦调出,新一军就得唱:“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了”。

一些历史创作者在描述辽沈战役时,总喜欢把廖耀湘兵团吹嘘成为“两大王牌”加持的精锐,认为其下辖新一军和新六军,那就是非常拉风的存在,其实错矣,廖兵团编成内的新一军基本就是个“水货”,主力中的主力已经抽出去了。

作为昔日新一军的核心部队,以新38师为基干扩编而成的新七军,战斗力确实了得,想想看,能够在东野十多个师的围攻下,野战中只伤了点皮毛,然后还能成建制撤回长春,恐怕99%的敌整编师(或军)都做不到!

三、东总改变强攻长春的决心

这次5月下旬的长春外围作战之后,“东总”对于强攻长春存有两大顾虑,其一当然是守敌战斗力较强,毕竟滇军第60军也非常善守;其二则是长春的城防工事异常坚固,远超四平,即便是沈阳也不能与之相比。

日据时期长春被称为“新京”,是伪皇宫和关东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日伪在此经营十余年,城内外建起了大批永久、半永久工事,城区几座主要大楼均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各大楼还通过地下室的坑道彼此相连。

根据日本人的设计要求,主要大楼的地上部分都是厚墙铁窗加钢筋水泥,中型轰炸机的航弹亦不能将其摧毁。当时长春城区主要街道的宽度,全在60米以上,重要街口还建有地堡,形成了完备的交叉火力封锁区。

自1946年5月新一军占领长春起,又在城市四郊构筑了大量的碉堡和暗堡,并用卡哨连成一片,整个长春俨然被修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1948年3月间,卫立煌前来视察,还特别要求郑洞国、李鸿加修了副防御设施。

(新一军占领长春)

新38师满编11000余人,每个步兵班配有一挺轻机枪,班长、班副配冲锋枪;每个排配有60炮两门;每营的机枪连配有重机枪8挺;每团配备81毫米迫击炮12门、37毫米战防炮8门;另外还有师属、军属炮兵的支援。

如此装备精良的敌人,再凭借坚固的工事体系,确实是很难啃的硬骨头。早在4月18日东总提交作战方案时,林罗刘首长就曾做过保守估计:“长春战斗我们拟以40000人的伤亡,在战后拨五个独立师补充”。

之前为统一指挥各攻城部队,东野还专门组建了第一前线指挥所(第一兵团部的前身),以原辽东军区机关为基础构成,任命肖劲光为司令员、肖华为政委、陈光和陈伯钧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

然而长春外围机场争夺战的结果,使东总首长们认为原来的估计有“不足之处”,对强攻长春感觉没有绝对把握,参战部队也确实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关于这一点,东总在5月29日的电文中有所说明:“24日战斗结束以来,连日我们反复考虑,又照顾各纵、师首长对攻长春表现的信心并不甚高”,注意是信心不高。

(肖劲光司令员)

汇报电得出的结论是:“根据敌之战力、兵力、工事总合来看,则我军攻长春,即会付牺牲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东总首长必须担心的是,即便付出惨烈代价攻克长春,东北野战军也将元气大伤,不利于后续作战。

电文最后,东总首长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而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带作战的方针”,注意还不是打锦州,而是进军热河,在华北军区的配合下歼敌有生力量。

毛主席更加不悦,认为东总反映的困难太多,在复电中一口气问了十个问题,质疑东野对进攻长春的信心太小;朱总司令认真看了一纵、六纵的战斗汇报后,也认为长春不是绝对打不得,但如果条件确实不充分,可以考虑长期围困。

经过多日电文往返的争论后,军委最终尊重了“东总”和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同意暂对长春实施围困,同时观察沈阳之敌是否来援,再酌情调整战略方针。

尾声:

1948年6月初,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指挥所更名为“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意味着对长春的围困作战正式开始,这一围就是将近两个月,至7月中旬,长春守敌并无崩溃的迹象,而沈阳的卫立煌也死活不肯来增。

此时关内战场打得热火朝天,我军在各战区的兵力均处劣势,而唯一占据兵力优势的关外战场,却出现了僵持的局面。东野百万大军被牵制在东北,在战略上是非常不利的,“东总”终于决定,放弃先克长春的计划,大军南下作战。

南下去哪里作战?“战锦方为大问题”,这段历史笔者曾经撰文介绍过,至8月初,东北野战军终于确立了南下北宁线攻取锦州的决心。经过必要的准备,1948年9月12日,包括二纵、三纵、六纵在内的先头部队,自四平秘密登车南下,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大幕拉开。

锦州解放以后的10月17日,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10月21日,新七军放下武器投诚,长春宣告解放,肖劲光和肖华两位首长热情款待了郑洞国,后者道谢说:几个月来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饭菜。。。

(郑洞国到达哈尔滨)

0 阅读:9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