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大战正酣,廖耀湘为何突然奉调回国?只怕汤司令守不住贵阳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2 06:18:18

1944年12月2日下午,杀红了眼的日寇第11军先头部队,不顾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的命令,继连陷广西的桂林、柳州之后,突入贵州并占领黔东南重镇:“西南门户”独山,兵锋距离贵阳仅60公里!消息传来,重庆登时陷入一片混乱,驻渝美国使馆更是火速开始撤侨,稍有军事常识,都知道设若贵阳不保,则陪都必然危矣!

(重庆防空部队)

委员长虽然心情有些沮丧,倒也不是特别慌张,12月3日召集“有关单位”和主要将领开会,重点查问重庆城防情况,同时为了应对危局,连下三道紧急命令:

第1、起用之前被撤职的原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出任“黔桂边区总司令”,指挥从后方调集的八个军立即入黔,以贵阳为基地向南组织反攻,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

第2、下令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即刻从昆明飞往贵阳坐镇,贵州毕竟是何应钦的老家,方方面面比较熟悉,作为黄埔系二号人物,也能够镇住各个派系的军队,当时贵阳周围,既有兼程赶来的中央军,还有川军王陵基部和黔军等杂牌。

(汤司令到了西南)

第3、下令中国远征军“X部队”立即空运回国,作为黔桂方向的战略预备队,一旦汤恩伯战败贵阳沦陷,则以X部队为基干的后续援军,务必死守乌江防线,谅日军也难以突破这道天险。

这也是委员长不那么慌张的底气所在,以全美械新一军、新六军当时的战力,再加上以逸待劳扼守乌江天险,就算两三个日军师团也未必能够突过来,更何况目前到达黔东南的鬼子,大概率已是强驽之末,根本拼凑不出一个完整师团的兵力。

可问题是,中国远征军X部队也就是“驻印军”,一直是由美国人直接指挥和管理的,重庆当局基本插不上手,并且缅北战役当时尚未结束,这道紧急调令真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吗?

一、远征军的目标是打通“中印公路”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段,也就是1940年以后,国民政府输入物资和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只剩下自缅甸仰光至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

这条路自然更是日本人的眼中钉,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立即出兵进犯缅甸。为了保卫滇缅公路,重庆军委会应英国方面邀请,于1942年春组建了第一期中国远征军。

随后远征军踏出国门配合英军作战,可惜先胜后败,日军不仅控制了缅甸的绝大部分,还乘胜追击侵占了我国的滇西地区,与中国军队隔着怒江对峙。

第一期远征军的溃败,恶果是不仅丢掉了滇西国土,还使滇缅公路彻底中断,中国军队急需的军火物资日益匮乏,极大影响了前线的抗战。

无奈之下,美方开辟了从印度东部经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但是运力总归有限,很有点杯水车薪的味道。

1942年的晚些时候,中美商定必须要开辟“中印公路”,以便美援物资能够从印东的利多,通过缅北到达云南昆明。

这个修路计划,是由“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华美军司令、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率先提出来的,因此又称为“史迪威公路”。

(廖耀湘和史迪威)

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从印度东部出发的公路,若想顺利修到云南境内实现通车昆明,总得先把日军占领的缅北和滇西地区夺回来吧?

所以第二期中国远征军的反攻目标,不再是什么滇缅公路的问题,而是要打通“中印公路”!其中缅北方向的反攻,由史迪威率领的中国远征军X部队负责。

孙立人和廖耀湘部队的身后,紧跟着中美工兵部队组成的“筑路大军”,换句话说,新一军(军长郑洞国)通过血战每推进一步,身后的工兵部队便铺路一段,倔强延伸。

至于滇西地区的反攻,则由卫立煌统领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实施,该部20万大军将强渡怒江,收复滇西国土,然后与“驻印军”在中缅边境会师。

两个攻击矛头遥相呼应,战略目标很清晰:当中国远征军X、Y两支部队会师之日,便是中印公路打通之时。

(红色为中印公路)

其中驻印军的反攻,早在1943年10月便开始了,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齐头并进,揍得缅北日军鬼哭狼嚎,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另外一边,无论史迪威怎么呼喊,驻在怒江以东的卫立煌大军,硬是迟迟不动,因为他们只听委员长的命令。

委员长为什么迟迟不肯下令反攻滇西呢?一方面,由于驼峰航线运力确实不足,卫立煌的部队换装美械非常迟缓,训练亦不充分,战斗力堪忧。

因此从前任司令长官陈诚到卫立煌,都对马上反攻滇西存有畏难情绪,虽然都号称中国远征军,但是X、Y两支部队在装备、后勤和训练等方面,的确有着天壤之别。

(卫立煌在前线)

另一方面,1944年初侵华日军调动频繁,似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征候,而西南战场到处都缺兵,比如薛岳的第九战区,在长衡会战爆发之前,实有战斗部队仅为40个团,张发奎的四战区也好不到哪去。

那么卫立煌打过怒江后,一旦西南有变,重庆军委会将再无战略预备队可用,自然不肯轻易下达反攻命令,至于到底有没有要挟更多美援的意思,《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唐副师座反正承认了。

因此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4月,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脾气暴躁的史迪威跟性格倔强的委员长,互相之间的撕掳进入高潮阶段,哪一方也不让步。

史迪威贼拉瞧不起自己的顶头上司,蔑称其为“花生米”,两人的关系可想而知,其结果是一个手握美援逼着出兵,一个坚持要再看看形势变化,“中印公路”的打通,呈现出一头热乎的状态。

(史迪威和廖耀湘)

二、“花生米”威胁要撤回驻印军

为了压迫重庆当局就范,史迪威搬出来大老板站台,罗斯福亲自致信委员长指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要求怒江以东的部队立即反攻,否则将考虑中断对华军事援助。

史迪威不停催命,罗斯福苦苦相逼,委员长终于有些招架不住了,不得不于1944年5月12日,正式下达了卫立煌大军强渡怒江的命令。

然而卫立煌前脚刚过江,日军后脚便发起了对长沙的进攻,惨烈的“长衡会战”就此爆发。实际上,早在4月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已经打响,只不过最初动手的是河南段。

遂有蒋鼎文、汤恩伯的一败涂地,但是在湘桂段战场,日军暂时还没有动静,这个时间差让重庆军委会有了致命的错觉。

由于缺乏战役预备队,加之各部“等胜利”思想之严重,除了方先觉死守衡阳47天,不失为一抹亮色外,湘桂地区的整体战局一败涂地,至桂柳会战再败后,日军突破黔桂边境,终于引发重庆震动。

(重庆防空部队)

史迪威得理不饶人,一边忙着指挥驻印军在缅北作战,一边抽出时间痛斥蒋政权的无能,各种电报雪片般飞往华盛顿。

史迪威尤其是不停给马歇尔灌迷汤,请求由他来统率全部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甚至还要包括八路军,这简直有点异想天开了。

偏偏马歇尔还真听进去了,期间不断给罗斯福吹风,居然建议说:“史迪威是能统帅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唯一人选”!

美国总统脑袋一热,于7月6日急电重庆的委员长,要求他授权史迪威统一指挥在华一切武装力量,以应对西南不堪之战局,背后的意思是,既然你不行干脆就换人吧。

委员长接到电报气得都快抽了,一直以来,军队都是他的命根子,如今居然要拱手交给一个美国佬来统帅?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既然被逼到了这个份儿上,委员长退无可退,只能绝地反击了,于是立即动用各种关系,对美实施游说和表达不满。

委员长甚至还威胁说,将调回驻印军增援西南战场,即便是卫立煌的部队也将停止反攻!至于缅甸战场,完全交给美英军队自己玩去,啥时候能把日本人赶下海去,就看你们的运气了。

这段公案之前有过专文,面对委员长不惜撕破脸的强硬态度,罗斯福权衡再三最终让步,于1944年10月召回了史迪威,另派魏德迈接任,而后者要比史迪威圆滑得多,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几乎可以预见,如果史迪威未被调走,无论重庆当局如何发号施令,都很难调动驻印军回国救火,这支部队快被史迪威打造成“雇佣军”了。

驻印军的战场指挥、后勤补给、空中掩护都是美国人说了算,“副总指挥”郑洞国的存在感极低。

方先觉浴血衡阳期间,驻印军已经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共五个师6万余人的兵力,且已击溃日军第18师团的主力。

在委员长看来,缅北战场大局已定,这两个军此时调回国内战场应急,于情于理都合适,魏德迈则交上了第一张投名状:

他认定英国第14集团军的20多万人马,已完全占据了缅甸战场的主动权,日寇缅甸方面军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因此明确支持调回驻印军,以挽救垂垂欲坠的西南战局。

(魏德迈与何应钦)

三、新六军主力终于提前回国

不料这个方案,遭到盟军东南战区总司令蒙巴顿的坚决反对,英国人声称:"中国人恨不得把每个英国军人腰上的手枪都拿回去”!要求驻印军主力必须继续配合英军的攻势,

魏德迈生怕里外不是人,于是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先调回一个军救急,并且寻求华盛顿的支持,发电阐明此次调兵,对于扭转中国战区的危局有重要作用。

他同时安抚何应钦等人,称一个全美械军足以拱卫西南,另外还可以对日军释放烟幕弹,假称驻印军将全部调回西南,如此将迫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该案同时满足了中、美、英三方高层的需要,迅速得以通过,至于调哪个军回国,委员长琢磨来琢磨去,感觉还是廖耀湘的新六军靠谱些。

毕竟孙立人是美国军校毕业的,能否坚决执行命令很难说,而廖耀湘既是黄埔嫡系,又出自杜聿明第五军系统,应该会听校长的话。

1944年12月初,日军侵入贵州的危急时刻,廖耀湘接到了正式调令,他不无得意地打电话给孙立人:“孙军长,兄弟要先走一步了”!

新六军能够奉调回国,意味着委员长之前对美国人的威胁,终于变成了事实:中印公路再重要,也没有西南大后方的安全重要!

不过作为三方妥协的一部分,廖耀湘率领回国的,只包括新六军军部、新编第22师和第14师,而原属新六军的第50师,仍然留在了缅北战场,并就地转隶给孙立人的新一军,所以文中特别称为“新六军主力”。

魏德迈倒是真卖力气,直接命令美军索尔登准将调集大批飞机,在短短五天之内,把新六军主力从缅甸的八莫等地,连同轻重武器甚至包括吉普车,全部空运至昆明、宜良等机场,随时准备驰援贵州。

日军高层闻讯大惊,冈村宁次给第11军下达严令,要求前出到黔境的部队,必须火速“返转”,并且在破坏掉桂柳地区的机场群后,军主力也要撤回湖南,以免孤军深入遭到围歼,看来驻印军已是名声在外了。

1944年12月8日,大家熟悉的孙元良率领第29军,紧随撤退日军的屁股后面“光复”独山,西南局面稍安。

结果就是,廖耀湘所部刚刚全部落地云南,黔桂交界的日军已经闻风而逃,新六军主力并未实际参战。

但此举确实起到了战略威慑的作用,如果日军先头部队继续向贵阳推进,则必遭新六军痛击,下场一定很惨。

新六军随后在云南进行休整,暂归陆军总司令部直辖,期间再调入青年军第207师,总算补齐了三师编制。

这一歇就是小半年,廖耀湘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而另外一边,孙立人新一军所属的三个师,还在缅甸丛林中苦战。

1945年1月20日,卫立煌所部克复中缅边境的要点畹町,随后与驻印军先头部队会师,至此中国远征军X、Y两支部队,终于达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目标。

截止8月间日本投降时,通过中印公路输送到国内的物资多达5万余吨,意义非凡。

(中印公路通车)

四、廖耀湘和新六军走上不归路

1945年4月间,日寇第20军向雪峰山区发动大规模攻势,妄图摧毁芷江空军基地群,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奋起迎战,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型会战“湘西会战”爆发,何应钦再度出马,飞往芷江坐镇。

日寇来犯兵力约8万人,而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所辖部队,计有第73军、第74军、第100军、第18军共12万人,且已部分换装美械,另有第三方面军的一部助战,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5万人。

何应钦犹不放心,再调新六军空运芷江作为战役预备队,于是廖耀湘率领军部和两个主力师27000多人的全美械部队,又一次来个集体空中旅游。

新六军主力迅速从云南沾益飞往湖南芷江,并于4月下旬完成了战役集结,这也是湘西会战中,何应钦和王耀武最后的底牌。

(新六军进入南京)

结果还未等新六军正式出手,以第74军为基干的第四方面军各部,已经在湘西战场大破日军,毙伤俘敌3万有余。

战至6月初,日军狼狈逃出雪峰山区,湘西会战取得完胜,新六军第二次成为没有落下的“达摩克利斯剑”,说不清高兴还是遗憾。

1945年8月21日,日军代表今井武夫等人,在芷江草签投降协议,在此整训的新六军官兵,有幸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稍后的8月27日,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开设前进指挥所,经过精心挑选后确定的受降部队新六军,同日起开始陆续空运南京,受到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

(何应钦检阅入城部队)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对日受降典礼,已升任派遣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老老实实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当时在会场周围持枪肃立的,便是负责警戒的新六军官兵,该军也因此成为两次参加受降仪式的部队,一时颇为荣耀。

至9月中旬,新六军所属的三个师空陆并进,全部抵达华东地区,部队分驻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监督日军投降和担负城市警备。

1946年1月初,廖耀湘奉命率新编第六军在上海完成集结,全军装船海运东北,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 阅读:128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