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五军主将”,论资排辈,也是各派实力比拼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2 16:25:54

据黄文英自己讲述,在太平天国时期,那王爵的数量竟然多达2700位,感觉就好像王爷多得遍地都是,随便一抓就能抓到一大把呢。那到底是不是真有2700位这么多呢?这在学界也好,在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当中也好,争议可不小哦。不过呢,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王爵存在着“滥封”的情况。就拿李秀成来说吧,他在自己的自述里面,还专门提到了关于大规模分封王爵这件事儿,并且对着洪秀全诉说其中的难处与苦处呢。

太平天国存在一种情况叫滥封,这一做法使得王爵的含金量变得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和一般的将领都没什么明显的区别了。不过呢,太平天国还有个“五军主将”的设置哦。这个“五军主将”可是有明确限制的,人数就限定在5个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老六”啦。而且,他们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呢。要知道哦,这里说的“五军主将”可不是那种普通的主将,也不是天将、朝将之类的哦,他们实际上是方面军的主帅,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呢。

在1851年3月的时候,太平军一路行进来到了武宣东乡这个地方。就在这里,洪秀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动,他正式称自己为天王啦。而且,洪秀全还建立起了一套“五军主将”的制度呢。通过这些举措,太平天国也算是初步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架构哦。

在当时那个阶段,“五军主将”的任命情况其实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涉及到各方实力的相互比拼,也就是说,各个势力都会依据自身所具备的实力状况,以及相关人员的资历深浅等来争取相应的主将位置。而且呢,在这个任命过程的内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博弈与妥协的情况。各方势力之间既有相互竞争、较量的一面,也会基于整体局势等因素做出一定的妥协,最终才形成了“五军主将”的任命结果呢。

在当时的军队编制体系当中啊,有这么几位重要的主将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呢。其中啊,中军主将是杨秀清,他主要承担的任务呢,就是坐镇整个中军大帐,要对全军进行统筹指挥,方方面面的调度安排都得由他来把控,所以从重要性以及所负责的核心事务来看,他在诸将之中那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哦。再来说说前军主将萧朝贵,他可不像杨秀清那样坐镇后方指挥,他主要干的事儿就是实实在在地带着兵去打仗呢,要亲身奔赴前线,在战场上那可是相当勇猛。不管是攻打城池,还是去抢夺地盘,他都能带领将士们干得很出色,面对清军那更是势如破竹,横扫一片,凭借着在前线作战的这些卓越功绩以及所承担的关键职责,他在主将当中位列第二呢。

在当时的相关情境下,杨秀清被尊为“天父”,萧朝贵则被视作“天兄”呢。要知道,他们所具有的这种宗教身份那可是极为特殊的,正因为如此呢,在排序之类的情况中,他们就排在了前两名的位置啦。

乍一看,好像中军主将拥有很大的权力呢。但实际上呢,可不见得就是这么回事哦。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杨秀清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而萧朝贵呢,经常以“下凡”的这种形式出现,出现的频率还挺高的呢。并且,萧朝贵他手底下可是有着好多能征善战的精兵悍将,这就导致他的声势、风头都盖过了号称“天父”的杨秀清呢,所以说中军主将表面上权力大,实际可未必哦。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从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长沙之战这段时间,实际负责军务相关事宜的主要人物是萧朝贵哦。他承担起了极为重要的职责,不仅精心去制定作战计划,为战事的开展谋划布局,而且在很多万分危急的时刻,他还会通过“下凡”这种特殊的方式呢,来稳定众人那慌乱不安的情绪,同时极大地激励起大家奋勇作战的斗志。

后军主将是冯云山,在相关位次里排第三呢,这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妥协的安排哦。要知道,冯云山可是太平天国实实在在的缔造者。在“首义五王”当中,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的几位可都是他一个个拉着、引领着才进入拜上帝教的呢。

金田起义能够顺利开展起来,最初有一个很关键的基础,那就是在紫荆山区有3000名教徒。而这3000名教徒呢,都是由冯云山通过单线发展的方式一点点汇聚起来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顾全整个大局,冯云山选择了做出让步。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面对一些“下凡”之类的谎言,冯云山也没有去拆穿,以此来维持整体局势的相对稳定,保障各项事情能够朝着有利于起义推进的方向发展。

在太平天国的军事编制体系里,韦昌辉担任右军主将,石达开担任左军主将,就其位次而言,韦昌辉排在第四位,而石达开则排在第五位。韦昌辉呢,他家的家族背景颇为深厚,而且拥有相当雄厚的财力,在这方面,石达开是没法与之相比的。不过呢,虽说在家族背景和财力上二者存在差异,但韦昌辉和石达开可都称得上是实力派人物。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在太平天国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有着特殊缘由的。原来,是冯云山有意将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与杨秀清、萧朝贵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就如同两件厉害的“利器”一般,在太平天国的权力架构和军事布局当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呢。

在武宣东乡这里组建起了“五军主将”,这可不是随意就给安排个座次排个名的,其中可是大有讲究的呢。正因为安排得很合理、很有门道,所以这几位被选为主将的人那可都是打心底里服气的。咱们都知道,太平天国一路能够胜利进军,那可和“五军主将”紧密相关呐。他们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在战场上又是那么奋勇拼杀,这每一环都很重要,缺了他们的协作和拼搏,这胜利进军的步伐恐怕就没那么顺畅啦。

在1852年的6月,发生了一件对当时局势影响不小的事情,那就是冯云山在蓑衣渡不幸阵亡了。这冯云山可是相当重要的人物呢。然而,祸不单行,到了9月的时候,萧朝贵又在长沙被炮弹击中,从而丢掉了性命。要知道,冯云山和萧朝贵可都是“五军主将”里的骨干成员,他们这一离世,就使得“五军主将”一下子少了两位关键人物。这么一来,原本的力量格局就失去了平衡,而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的实力相对而言就得到了增强啦。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太平天国影响极大的事件,那就是天京事变。在这起事变当中,韦昌辉竟然对杨秀清痛下杀手,将其杀害了。而之后呢,在石达开所施加的压力之下,洪秀全又不得不把韦昌辉给杀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原本太平天国设立的“五军主将”,这下就只剩下左军主将石达开一个人了。按常理来说,在这种局面下,石达开回朝去辅助朝政那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洪秀全对于石达开回朝辅政这件事,心里头可并不高兴呢。

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军事危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统一指挥。各位将领都是各自为战,各打各的仗,这局面可就乱了套啦。在这样的情况下呢,洪秀全想出了一个应对之策,那就是再次组建“五军主将”制。而且,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将领,大胆地让这些年轻的将领们挑起了重担,希望他们能在这艰难时刻为太平天国的军事局面带来转机呢。

第二次组建起的“五军主将”,实际上就是一场各方势力的博弈。在这个过程当中呢,谁的实力更强,谁的拳头更硬,那谁就能占据更高的地位。洪秀全呢,他考虑到要平衡各个派别之间的势力,于是便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对其进行了一番调整,还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这边的人进去呢。

大家知道中军主将蒙得恩是个怎样的人吗?要说这人的能力,真的可以说是没什么突出之处,几乎啥也不是呢。不过呢,他有一点挺特别的,那就是资历相当高。

洪秀全有个亲信叫蒙得恩,这人能力着实不怎么样,不过也正因如此,洪秀全对他倒是挺放心的。可陈玉成、李秀成他们就不乐意了,心里哪能服气呢?他俩为此多次提出抗议呢,还强烈要求洪秀全得向石达开做出妥协,把翼王石达开给叫回来,让石达开取代蒙得恩的位置。

当时的情况是,军中将士们心里存在着诸多不满情绪,这事儿蒙得恩心里是清楚明白的。那蒙得恩琢磨着得想个法子来解决这一状况,思来想去,他就决定辞去自己所担任的中军主将这一职务呢。而且呢,他还挺上心的,特意给洪秀全举荐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能够担任中军主将的人选,这个人就是杨辅清啦。

杨辅清乃是杨秀清的义弟,当时他手握数量可观的军队,正在闽北以及赣东一带进行征战活动。在天京事变发生的时候,杨辅清因为正好身处外面作战,没有在天京城里,所以幸运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不过呢,经历了这样可怕的变故,他心里也是十分惧怕的,不敢再回到天京那个是非之地了。在这之后,杨辅清便选择去配合石达开展开远征行动了。

杨辅清内心对石达开存在着不满的情绪。恰在此时,他得到了天王给予的某种许诺。于是,杨辅清便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动,那就是率领自己所部的兵力离开了闽北地区。不仅如此,他还特意派人前去参加由陈玉成、李秀成二人所主持召开的枞阳会议呢。

洪秀全把中军主将这一要职安排给了杨辅清,这无疑是对石达开采取的一种反击举措。要知道,要是没有杨辅清和石达开配合着去作战的话,石达开可就不只是没办法去开拓新的疆土范围这么简单了,甚至连杨辅清之前好不容易打下的那些作战基地,他都给弄丢了呢。

就资历以及能力方面来考量的话,让杨辅清出任中军主将一职,其实并不是那么恰当合适的安排。然而呢,这一安排却又有着它的必要性,像陈玉成等诸多将领对此也都是能够理解的。洪秀全做出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在向东王杨秀清的那些余党们传递一个信号呢,就是要告诉他们,他们是没有罪过的,并不会因为东王的事情而受到什么牵连。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让大家能够更加团结一心呢。

前军的主将是陈玉成。要知道,在当时他手底下掌管着的兵马数量可是最多的呢,而且他特别能打仗,尤其是在和敌军展开激烈战斗,进行那种残酷的血战拼杀的时候,那表现更是极为突出。就连曾国藩、胡林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从汉唐以来,就从来都没见过像陈玉成所带领的这些‘贼军’(这里是当时敌方对陈玉成军队带有污蔑性的称呼)如此强悍的呢。”

萧朝贵有着善于冲锋陷阵的特点,而陈玉成同样具备这样的特质。要知道,前军主将这个位置呢,那可是非常需要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带头冲锋陷阵的人来担当的。鉴于陈玉成有着和萧朝贵一样善于冲锋陷阵的本领,所以,前军主将这个重要的职责就很适合由陈玉成来担任啦。

太平天国的后军主将是李秀成,他所统领的兵马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过呢,李秀成这人特别忠诚,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而且,他还特别擅长开展地方上的各项工作呢,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对于太平天国整个局势的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李秀成还曾取得过桐城大捷这样的重大胜利哦,通过这次大捷,他在军中也好,在百姓当中也罢,都建立起了不低的威望。

左军主将李世贤,当时镇守在芜湖。他这个人呢,行事较少采用刚强的手段,不过性格上却有些桀骜不驯。在后来的一些情况中,李世贤甚至还向李秀成提出建议,让李秀成脱离原有的体系单独行动,不要回到南京去。他的这种做法,和之前担任左军主将的石达开颇为相似呢,他们俩都可以说是性情中人,做事往往会依照自己的性子来。

咱们来说说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右军主将韦俊。韦俊呢,其实是韦昌辉的弟弟哦。在当时,他可是号称最能打的“国宗”呢。他的战绩相当亮眼,曾经两次成功攻克武昌这座非常重要的城镇。而且,他还在战场上打死了曾国藩湘军体系里的二号人物罗泽南,这可不得了。就因为他的厉害,一度把胡林翼都逼到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可以说在那段历史中,韦俊是个有着不小影响力的人物呢。

洪秀全因为韦昌辉的缘故,对韦俊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还老是找韦俊的麻烦事儿。不过呢,韦俊手里可是掌握着大量的兵力,他手下的将士当中,多数都是韦氏家族的子侄辈呢。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那可相当强悍,在当时的局势下,洪秀全也得靠着韦俊来支撑局面,所以没办法,即便心里不太乐意,也只得授予韦俊右军主将的职位,让他取代之前韦昌辉所处的地位呢。

在太平天国时期,出现了这样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杨辅清、陈玉成、李秀成、韦俊以及李世贤,这几位组成了新的“五军主将”阵容。当时的形势下,清军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封锁,局势颇为严峻。而这几位主将呢,他们齐聚在枞阳这个地方,经过一番商议谋划,定下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大家怀着“团结一心”的信念,决定采用分进合击这样的战术来应对清军。之后,他们按照既定计划展开行动。先是在浦口这个地方,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就是浦口大捷。接着,在六安又传来捷报,成功获得六安大捷。随后的三河之战,同样战果累累,拿下了三河大捷。再之后,在舒城的战斗中,他们依旧势如破竹,再次取得舒城大捷。通过这一系列的胜利,太平天国打破了清军的封锁,形势一下子变得大为好转,迎来了发展的新高峰阶段。

不过呢,洪秀全所进行的“五军主将”这种布局安排,其实是暗暗埋下了新的矛盾冲突隐患的。就拿杨辅清来说吧,他担任的是中军主将这一职务,然而呢,他并没有实际掌控的领地。可奇怪的是,他的地位居然还在韦俊之上呢,如此这般的情况,显然是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在当时的情形下,存在着兄长之间积累的恩怨,再加上现实利益方面也出现了冲突。就在杨辅清回到皖南之后,他便开始对韦俊进行挑衅了,那气氛可以说是充满了火药味,形势十分紧张呢。而韦俊呢,他心里是想着要极力避免发生内讧这种糟糕的情况。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渡江去投奔李秀成。可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遭到了陈玉成和杨辅清联合起来的封锁阻拦。最后,双方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局面变得愈发严峻且难以收拾了。

韦俊选择了投降,在他投降之后,接替其右军主将这一职务的人是刘官芳。刘官芳呢,是一位出身于天地会的将领。当时洪秀全面临的情况可不太乐观,为了能够扩充军队的规模,从而摆脱所处的困境,洪秀全也没办法去过多计较一些事情了。要知道,以前洪秀全对天地会其实是有些瞧不上的,可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放下之前的那种态度,主动向天地会示好,就是希望能争取到天地会对太平天国事业给予支持。

太平天国曾有过两次组建“五军主将”的情况。这组建的过程呢,一方面是在论资排辈,看看各位将领在资历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呢,其实也是各方面实力的一种比拼,毕竟不同主将所带领的队伍、所具备的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嘛。而且这里头还存在着权力方面的博弈呢,各方都希望能在这其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获取更多的权力。然而很可惜,本应是齐心协力推动事业发展的“五军主将”,却没能做到团结一致。在太平天国的事业刚刚有了一些起步,开始有了一定发展的时候,他们内部就出现了分歧。这些分歧不断扩大、激化,最终对太平天国的前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太平天国原本大好的发展前景就这样被毁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0 阅读:0
历史那些精彩事

历史那些精彩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