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辉在临死之际,不禁发出了一声长叹,他满心懊悔地说道:“要是当初我能听从罗苾芬所提出的建议,又怎么可能会被天王如此戏耍,最后还沦为了替罪羊呢。”罗苾芬这个人可不简单呐,他的谋略那是相当过人的,而且心思还特别缜密呢,在北王韦昌辉的身边,那可是当之无愧的首席智囊,一直为北王出谋划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出众才能的人,最后却被洪秀全给绞死了。
罗苾芬是广东嘉应州人,还是韦昌辉极为铁杆的亲信呢。在早年的时候,罗苾芬主要从事商贸方面的工作,是在十三行讨生活的。那时候呢,他的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哟。不过呢,要知道他所涉及的“土烟”买卖,那可是风险相当高的。因为官府一直在严厉打击,到处进行搜捕行动呢,这让从事相关生意的罗苾芬时刻面临着不小的危机。
罗苾芬在广东待不下去了,于是就动身前往桂平,打算在那里继续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到了桂平之后呢,罗苾芬结识了当地一位家境颇为富裕的人家,户主是韦昌辉。后来,罗苾芬就受雇于韦家了,在韦家担任的是会计一职,主要负责对各类账单进行管理的工作。
罗苾芬这个人呐,那可是谋略相当出众的。而且他性情特别温和,对待身边的人也很讲义气呢,就因为这些优点,深得韦昌辉的信任。在金田起义之后呢,韦昌辉常常要领兵出去征战,要知道,这打仗在外可是有很多事情要忙的。那北王府里的诸多事务总不能没人管吧,于是韦昌辉就把北王府的所有事务都放心地交给罗苾芬去处理了,可见对他是多么的信任。
在太平天国所实行的“军师负责制”这种制度体系之下,韦昌辉担任着“副军师”的重要职位呢。因为这个身份,他是能够参与到太平天国最为核心的那些决策当中去的哦。而罗苾芬呢,他主要是负责辅佐北王韦昌辉,也正因如此,他便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太平天国内部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啦。
在经历了长年的贸易活动之后,罗苾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是极为精准到位的。就拿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的“首义五王”来说吧,罗苾芬对他们各自的心情状况、个人喜好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去深入研究呢。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罗苾芬还特意为韦昌辉精心地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策略,以便其在相关事务或情境中能够更好地去应对处理。
在1853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将都城定在了南京。这之后呢,就开始按照各位将领、官员等所立下的功劳进行赏赐啦。其中有一位叫罗苾芬的人,他被封为了“地官丞相”这个职位哦。而他在获得这个职位之后,依旧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呢,那就是继续负责掌管北王府相关的政务事宜。
在太平天国的规定里,有着所谓的“天条”。按照这“天条”来讲,自尽这种行为那可是对“天父”极为不尊重的呢。而且呢,要是一个人是在受到了“天父”杨秀清处罚之后再有自尽这样的举动,那后果可就更严重啦。一旦被发现了的话,处罚是逃不掉的哦,轻一些的呢,就是会遭到杖责,那也是要受一番皮肉之苦;要是情况严重些的,甚至会被处以“点天灯”的刑罚呢,这“点天灯”可太可怕啦,下场那叫一个凄惨。
话说罗苾芬对杨秀清的脾气那是相当了解,深知要是把某件事如实说出去,可能会惹出大麻烦来。这不,当时就发生了那么一档子事儿,要是照实汇报,黄玉昆可就危险了。好在罗苾芬心里有数,权衡之后,就把这件事给隐瞒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黄玉昆这才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李秀成在其所写的《自述书》当中提到这样的情况:北王和翼王曾经进行过秘密商议,他们商议的内容是要诛杀东王以及东王的兄弟,不过同时也明确了除了这些人之外,不得再多杀其他人。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因为东王平日里的行事极为专横,甚至到了威逼“万岁”的程度。
洪秀全心里想着,要是一直这样忍下去,那到最后恐怕就会落得像汉献帝、曹奂那样的下场。他觉得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所以不能再继续容忍下去了。于是,洪秀全就盘算着借助韦昌辉和石达开所率领的兵马,以此来把杨秀清给除掉。
在1856年的时候,韦昌辉当时正在江西那一带参与征战之事呢。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派来的使者突然就赶到了他那里,还带来了十分紧急的命令,要求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去救援,而且明确告知他要去诛杀东王杨秀清呢。
韦昌辉得知某个情况后,心里那叫一个大喜。为啥呢?原来,他其实老早就有个心思,就是想把杨秀清给除掉,然后自己取代杨秀清的位置呢。而且,这杨秀清和韦昌辉之间的矛盾那可深了去了。就说平常吧,韦昌辉老是被杨秀清杖责,每次被杖责的时候,那可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在东王杨秀清的面前,完全是抬不起头来的状态呢。
韦昌辉当时复仇的心情极为急切,一心就想着马上返回京城去。然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苾芬,罗苾芬表现得十分冷静沉着。罗苾芬心里可是清楚得很呐,他明白洪秀全有着借刀杀人的打算。洪秀全让韦昌辉去对付杨秀清,可一旦韦昌辉真的把杨秀清给杀了,那韦昌辉他自己也绝对是在劫难逃,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
另外要提到的是,韦昌辉在太平天国里可是实力派中的二号人物,而且还是仅存的两位军师当中的一位呢。在杨秀清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韦昌辉是完全能够顺理成章地接手东王所拥有的权力的,如此一来,他差不多就相当于太平天国的“摄政王”啦。从洪秀全的角度去看呢,韦昌辉和杨秀清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这两人对于洪秀全而言,都算是他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呢。
罗苾芬并不赞同韦昌辉马上就返回京城,而是建议他先留在江西,留意观察那边的情况发展,仔细瞧瞧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这些人都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在罗苾芬看来,得等到杨秀清举行加封“万岁”的册封典礼,并且洪秀全也公开下达了“勤王”令的时候,那才算是韦昌辉返回京城的绝佳时机呢。
大家看啊,要是洪秀全彻底和杨秀清撕破脸,把诛杀“天父”(这里指杨秀清常以天父下凡的名义行事)这件事做了,那这责任自然就不会落到韦昌辉的头上啦。而且呢,就算杨秀清事先有所防备,想要去控制天王洪秀全,可韦昌辉和石达开手里可是掌握着大量的兵力,并且还占据着很多的城池呢。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东王杨秀清,那也不敢随随便便就采取什么行动,毕竟得掂量掂量韦昌辉和石达开这边的势力。
罗苾芬不停地对韦昌辉进行劝说,并且仔细地向他阐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回韦昌辉就像是铁了心一样,根本听不进去罗苾芬的话。他心里头一门心思就想着要赶紧除掉自己的对手,然后取代东王的位置呢。可能是被这种急切的欲望给完全冲昏了头脑吧,韦昌辉居然在当天夜里,就率领着三千兵马匆匆忙忙地赶回京城,紧接着毫无预兆地对东王府发起了突袭行动。
果不其然,韦昌辉真的“中计”了。原本呢,他还指望着能成为“勤王功臣”呢,可谁能想到,最后却沦为了杀害“天父”的罪魁祸首,这下可倒好,变成了人人都想要讨伐诛杀的对象。而洪秀全呢,他压根就没公布那份相关的圣旨,根本不承认这场事变是具有合法性的,实际上啊,他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韦昌辉给彻底踢出局呢。
在太平天国时期,发生了天京事变且出现了扩大化的情况。当时,洪秀全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下达了一道圣旨,在圣旨里大力号召众多将士们行动起来,去对韦昌辉进行讨伐。而与此同时,石达开这边也有动作。他打出了一面旗帜,旗帜上明确写着是要为“东王”杨秀清复仇。并且,石达开态度强硬地向洪秀全提出要求,让洪秀全必须交出韦昌辉的人头,如果不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话,那么他就要率领军队去攻灭南京城。
韦昌辉最后陷入了众叛亲离的绝境,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在这般凄惨的境遇下,他不禁深深哀叹起来,心里想着:“早知道会变成现在这样,要是当初能听从罗苾芬所说的那些话,又怎么可能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而另一边,洪秀全呢,他采取了一个行动,把北王韦昌辉的首级给砍了下来,然后仔仔细细地打包好,送去给了石达开。他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希望石达开能够停止朝着南京进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