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个乱世舞台总不缺话题,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的"关公战秦琼"式比较,在贴吧论坛吵了二十年都没结果。但真要掰扯清楚这桩公案,得先放下《三国演义》滤镜——历史上压根没有"五虎上将"这个编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时,封的可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至于五子良将倒是《三国志》白纸黑字记载的官方组合,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位都是实打实从基层杀出来的狠人。
看战绩得把时间线捋明白。建安五年关羽斩颜良时,张辽正在官渡前线砍乌巢;张飞在当阳桥断后那年,徐晃刚在潼关杀得马超丢盔弃甲。这些人其实没机会正面交手,就像两个平行时空的顶级高手。唯一例外是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后败走麦城时,徐晃的援军和曹仁守军完成了致命夹击。这可能是两组人马最接近的一次对决,可惜关二爷当时已是强弩之末。
说到带兵水平,五子良将明显更全面。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徐晃在汉中之战反推赵云,张郃街亭大破马谡,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战役。反观五虎将,关羽北伐把荆州老本赔光,马超投奔刘备后基本在坐冷板凳,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更像斩首行动而非兵团作战。但话说回来,蜀汉地盘小资源少,五虎将经常要玩极限操作,比如赵云汉水空营计,张飞瓦口隘智取张郃,这种刀尖跳舞的本事五子良将倒真未必有。
个人武力值倒是五虎将的强项。关羽万军中刺颜良是正史盖章认证的,张飞当阳桥据水断桥吓得曹军不敢近前,赵云长坂坡救主虽然没演义那么神,但能在乱军中护着幼主突围也够狠。五子良将里张辽、徐晃也有单挑记录,但更多是作为指挥官存在。乐进倒是经常先登陷阵,可惜死得早没赶上后期大战。
说到性格缺陷,两边都是半斤八两。关羽刚而自矜丢了性命,张飞暴而无恩被部下所杀;于禁晚节不保投降关羽,张郃后期明显贪功冒进。但五子良将有个致命短板——他们得在曹操这种控制狂手下干活。曹操打仗向来是主帅亲征,五子良将更多是工具人角色。反观刘备集团,关羽能独立经营荆州六年,这种自主权曹魏将领想都不敢想。
后勤保障的差距更值得细品。曹魏有整个中原做后盾,五子良将打仗不用愁粮草。蜀汉那点家底经不起折腾,诸葛亮后来北伐还得自己发明木牛流马运粮。要是让五虎将带着十万大军打持久战,估计仗没打完自己先饿死了。但换个角度看,五虎将在极端劣势下还能打出汉中之战这样的翻身仗,生存能力确实强。
说到历史评价就更有意思了。陈寿写《三国志》把五子良将合传,却把关羽张飞和关平周仓这些副将凑一传,明显是曹魏史官的惯性思维。但老百姓用脚投票,关帝庙香火延续千年,张辽的逍遥津反倒成了旅游景点。这种反差恰恰说明五虎将更符合民间对英雄的想象——悲情、忠义、带着点浪漫主义色彩。
其实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比较,说到底还是蜀汉粉丝和曹魏拥趸的立场之争。喜欢蜀汉的会说"五虎将带着残血阵容都能打出逆风局",曹魏粉则强调"五子良将的胜率表能贴满整面墙"。但换个角度想,要是诸葛亮北伐时有张辽这样的守城专家,或者曹操赤壁之战有关羽这种水战猛将,三国的结局会不会改写?历史没有如果,但正是这种遗憾,让这些名字在1800年后还能引发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