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战胜朱允炆,登基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夹河一战”,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棣以“妙计”击溃了对方的重甲阵,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你可知这是何等高明的计策?
朱元璋死后,把皇帝宝座交给了自己的长孙朱允炆,这让朱棣很是不爽。后来,朱允炆渐渐对诸位皇子产生了猜忌,提出了削藩的主张,朱棣勃然大怒,率军与朱允炆大战一场,结果朱棣首次在东昌吃了个大亏,朱允炆麾下的将军盛庸很是强悍,不但歼灭了一支燕国的军队,而且还把朱棣麾下的将军张玉也给斩杀了。经此一役,大燕军队士气低落,人心浮动,盛庸更是一夜之间声名大噪。
盛庸
朱棣见燕军大势已去,只好另谋他策。建文三年3月,朱棣再次集结兵力,和盛庸在夹河再次交手。在战争开始前,朱棣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那就是两面包抄盛庸的大军。只是盛庸布置战局十分巧妙,他最爱让强者在前,弱者在后,如此便可以借强者来消耗燕军的气势,待燕军疲惫,盛庸大军后方的弱者再配合前方的强者,便可以轻易的将其击败。
朱棣正是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派出一支精兵,而不是倾巢而出,且战且撤,以养精蓄锐,待敌军推进十余里,兵力消耗最大之时,朱棣便设下一支精兵,从侧翼包抄敌军,然后从后方包抄敌军,两面受敌,一举歼灭敌军。
盛庸
朱棣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执行的时候,就会出问题了。毕竟,朱允炆的军队很强,武器也很先进。当士兵们摆出战斗阵型的时候,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一面盾牌,这让他们很难突破。朱棣经过深思熟虑,灵机一动,有了一个想法:把木制的圆盾粘在一起,这样圆盾就不能起到防护的效果了。所以他就弄出了这种“木欑”,这种木制的东西,就是把一根根的木条绑在一块儿,然后在前方插上一根钢钉,当盛庸率领的高手冲上来的时候,朱棣让军士把木条扔出去,那根木条就会扎在大盾上面,而当那根木条上面的尖刺扎进大盾之后,大盾就会被木条拉住,而大盾也就没有什么防护功能了。
朱棣的手下们,一听这话,顿时大喜过望。他们连忙让人做木欑,朱棣将怎么打仗,怎么进攻,都记在了一张纸条上,然后将每一个细节都分解成了碎片,交给了自己的亲信。被朱棣这么一说,本来还有些心灰意冷的燕军将军们,也都纷纷表态,一定要和朱棣一起拼杀到底,务必要打败朱允炆,助其成就大业。
开战前,朱棣率领大军,在正午的时候,赶到了夹河。
这时,朱棣先派三队骑兵去探查敌情,却见盛庸不出所料,将自己的精英部队列在最前方,阵地上同样摆好了火车,火器,强弩,战桶等武器。盛庸的部队,见三名燕军从他们身旁飞驰而过,当即派出部队,向他们追去。朱棣时刻注意着那三个骑兵的动向,见盛庸麾下的骑兵已经冲了上来,立刻拉开弓弦,一只箭头飞出,直接将一个骑士给打飞出去,后方的骑士立刻止步。
朱棣下令,让自己的铁骑和盛庸的队伍撞在一起,盛庸的队伍立刻组成了一道巨大的盾墙,将燕国的士兵挡在外面,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可是就在这时,燕军忽然从怀中掏出了一根根木头,对着敌人扔了出去。盛庸大军前面的护盾,被慕容冲得七零八落,朱棣趁此机会,率军迂回到敌军后方,前后夹击,一场激烈的战斗,以大燕获胜而告终。
朱棣
事实上,朱棣的燕军,并不比朱允炆的军队更强,他的军队,也是因为他久经沙场,才能打赢这场战争,而他创造出来的木欑,更是成为了一种神奇的战争兵器。
朱元璋执政期间,生性多疑,凡是能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被他给杀得干干净净,以至于朱允炆执政期间,能够拿得出手的将领,只有像盛勇这样的寥寥数人,而这一点,对朱棣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