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史新说 2022-06-15 22:59:44

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下诏,将时任兵部尚书的袁崇焕凌迟处死,据说,袁崇焕前后足足被剐了3543刀,直至皮肉已尽时,其“心肺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就在袁崇焕被剐的同时,围观的百姓一哄而上,将其肉“分而食之”。

并且,百姓们在分食其肉之际,还不忘对着袁崇焕啐上一口,嘴里大骂其乃是“走狗”、“内奸”之贼。

曾经那个将努尔哈赤一炮轰至黯然离世、力拒清军于关外的袁崇焕,就这样在身受极刑的同时,又在百姓的咒骂中陨落。

袁崇焕之死,让大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仗,那么,为何崇祯皇帝会自断臂膀,誓要杀掉袁崇焕呢?并且,百姓们又是为何对其如此痛恨呢?

实际上,袁崇焕之所以落了个此种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摊上了崇祯这种患有严重“疑心病”的老板;

其二,则是和他“胆大妄为”有关。

一个是对臣子极度不信任,总认为“有奸臣想害朕”的君主,一个是自作主张、独断专行的封疆大吏,再加上当时特殊且敏感的环境,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后,袁崇焕就不得不死。

崇祯的疑心病就不用多做赘述了,既要用你,又要防你,这是崇祯执政时期的最大特色,毫不夸张地说,崇祯绝对患有“被害妄想症”。

我们重点说说袁崇焕在当时为何必须死。

根据《明史》记载,袁崇焕被下狱后,明朝的司法部门前后审了八个月,又结合各方口供,最终得出袁崇焕的如下罪名: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米市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明史》

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袁崇焕十分让人失望,皇上托付的事情没办成不说,还故意欺瞒,并且又把朝廷的物资送给后金这个敌人,另外,为了议和,斩杀我方主将毛文龙,导致敌人跑到了城下,还有就是带着喇嘛进了城。

上述就是当时朝廷给袁崇焕最终定下的罪名,那么,这几条罪名,有没有冤枉袁崇焕呢?或者说,朝廷有没有捏造罪名的嫌疑呢?

答案是没有,上述罪名,都属于袁崇焕板上钉钉的罪行。

而在这其中,斩杀皮岛主将毛文龙,是袁崇焕之案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袁崇焕最终被剐,受这件事的影响相当之大。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边关守将,袁崇焕为何执意要杀掉毛文龙呢?莫非他和毛文龙之间有私仇不成?

当然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是阻碍他计划的最大障碍,什么计划呢?简单来说,就是与后金的女真人议和的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袁崇焕之所以会有这种议和的想法,并不是说他真的“叛国投敌”了,而是当时大明所面临的局势,议和是一个最优方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大明的财政,已经被连年的战争拖到几尽崩溃的程度了。

众所周知,打仗是一件十分花钱的事情,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话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时明朝为了抵御后金,曾安排孙承宗去东北修碉堡,同时训练十万关宁军,为了就是防备女真人入侵。

而根据史料记载,孙承宗在去了之后,每年的军费耗资,就达到了600万两白银。

而这还仅仅是孙承宗所在部的花费,如果计算一下当时大明全国多处战线中的所有花费,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财政已经不能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了,甚至可以说是“十个锅只有五个盖”,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因此,军队中拖欠军饷的问题,极为普遍和常见,士兵们拿不到工资,不仅战力是负数,并且还不断哗变,更重要的是会时不时的抢掠老百姓。

老百姓遭到抢掠后不堪压迫,则会爆发各种起义。

总之,就是当时的明朝因为没钱这个问题,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但朝廷又没有更好地解决办法。

唯一的方式,就是向农民征税,但问题是,按照当时大明的官僚的一贯风格,朝廷征收1两银子,那么落到农民头上就是10两,甚至更多。

本身当时各地就有灾情,如果再加税,那无疑是火上加油。

这些情况,作为曾经当过地方官的袁崇焕来说,他自然是一清二楚,并且他也知道,再这么和女真人持续打下去,将来的情况只能越来越恶劣。

而解决这种局面的办法,那就是议和。

通过议和,先停止战争,这样不仅能解决多线开战的问题,还能极大减轻朝廷财政上的负担,然后朝廷就有精力去解决国内民生问题。

而民生问题一旦被解决,那么国内的各种起义就没有了生存土壤,最终国内形势就会逐渐安定下来。

等到国内稳定后,再腾出手来慢慢收拾东北的乱局,这才是最稳妥也最优的方案。

事实上,这种想法在袁崇焕的脑子里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宁远之战前后,袁崇焕就带着礼物去过后金,初步商讨过议和相关的事情。

并且,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常年与女真人打交道的武将,袁崇焕对这些游民民族的特性也相当了解,他深知明军对于这些善于野战的女真人,除了修城墙、摆大炮外,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说白了,朝廷就是用海量的银子,来维持重兵集团和后金进行死耗。

与其这样像无底洞一样地去投入,倒不如先用议和这种方式先稳住女真人,这样朝廷就能稍微喘口气。

但袁崇焕要想议和,那就必须先杀掉毛文龙,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毛文龙驻守皮岛,这个皮岛的位置十分特殊,它能给后金形成夹击之势,当年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大捷中,后金为何突然后撤了,就是因为驻守皮岛的毛文龙抄了后金的大本营。

说得更简单点,就是有毛文龙镇守皮岛,那后金就有了后顾之忧,不敢倾巢而出。

也正因为皮岛在战略上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即便是毛文龙此人颇受朝廷诟病,并且还光明正大的做点不法生意,但朝廷一直都忍着他,没把他怎么样。

同样,朝廷对毛文龙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毛文龙越发骄横,同时也将皮岛经营成了自己的地盘。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袁崇焕要和后金议和,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皮岛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

双方都不打了,那皮岛自然就没那么重要了,这道理显而易见。

一旦如此,朝廷每年拨给毛文龙的大量银子就会缩减,甚至还有可能皮岛的驻防也会减少,说不定还会裁撤。

这对于毛文龙来说,他能接受吗?肯定不能。

因此,袁崇焕的议和提议,必定会遭到毛文龙的百般阻拦,甚至从中作梗或破坏,反正就是不会让袁崇焕成功进行议和的。

况且,当年毛文龙还曾哄骗努尔哈赤议和,结果人家诚心诚意派人来的时候,毛文龙却把使者给杀了,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他对议和根本没兴趣。

另外一点,是毛文龙历来无法无天,擅自行动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本身就不愿议和,加上他这种性格,万一袁崇焕在和后金的议和过程中,毛文龙带兵偷袭后金,那么就会让双方的议和直接崩盘。

所以,为了议和大计的顺利进行,毛文龙必须杀。

而接下来的过程就比较简单了,袁崇焕装作去皮岛劳军,毛文龙也盛情接待,正当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洽谈之际,袁崇焕突然翻脸,先绑了毛文龙,又迅速列举了其数条罪状,没等毛文龙申辩,便用尚方宝剑将其斩杀。

事后,袁崇焕还特意向崇祯汇报了此事,而接到消息的崇祯当时估计也是一脸蒙,一个边关大将就这样被袁崇焕杀了?

但事已至此,崇祯即便是怒上心头,也得暂时压下去,总不能把袁崇焕抓起来吧?要是那样,东北怎么办?

所以,崇祯只能是给袁崇焕回信说,那啥,杀了就杀了吧。

崇祯当时有多恼火我们不得而知,单说袁崇焕,在看到皇帝没有因为自己杀毛文龙而怪罪后还挺高兴,认为这是皇帝对自己信任加深的表现。

随即,他便开始着手筹备继续与后金谈判议和的事宜,但就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天却塌了。

发生什么了呢?原来,后金的皇太极,带着重兵绕道蒙古,偷袭了京师。

众所周知,后金自打崛起后,就一直想找个机会绕过山海关,前往中原内地劫掠一番,毕竟老是在边关劫掠,始终所获有限。

但想归想,问题是难以实现,有皮岛的毛文龙在,后金就不敢轻举妄动,不然被人端了老窝就悲剧了。

而如今,毛文龙居然被杀了,这就让皇太极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纵马出击,况且当时的蒙古各部,也早已被后金收服,此时进入中原,可谓是畅通无阻啊。

于是,皇太极听闻毛文龙死后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兵力,并传信蒙古,双方组成了满蒙联军,由蒙古人带路,从山间小道一路奔袭至蓟州一带。

由于皇太极来的突然,加上明军守城将士疏于防备,仅在一天之内,皇太极就攻破了遵化、三屯营等城池,一直打到了京师附近,并在京师周边大肆进行了抢掠。

危急之下,袁崇焕带着一万关宁军赶来了,他抵达京师城下时,曾请求崇祯放关宁军入城防守,但崇祯皇帝拒绝了他。

相信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开始对袁崇焕不满意了,为什么呢?很简单,后金兵之所以会兵临城下,就是因为毛文龙死了,而毛文龙则是被袁崇焕杀了。

也就是说,造成这种被敌军围困的尴尬局面,罪魁祸首就是袁崇焕。

另外,你袁崇焕刚到京师,不忙着打退敌军,却要入城防守,这分明就是有明显的“消极避战”之嫌疑。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让崇祯皇帝如何会高兴?因此,他当即拒绝了袁崇焕,命令他与后金展开决战。

此战的结果,是明军勉强胜利,在付出死伤数千人的代价后,皇太极退走。

而袁崇焕之所以会在战后被下狱,有一件发生在对战后金军时的小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史料记载,当时明军大将满桂也参与了击退后金的战斗,期间他不慎被后金的士兵射中了一箭,因此就回到营房清理伤口,结果在清理时发现,这支射中他的箭,上面的标志是关宁军的。

也就是说,后金士兵用大明关宁军的箭,射中了大明的将领。

如果说杀毛文龙和后金兵临京师,让崇祯对袁崇焕生气和恼火的话,那么满桂中箭这件事,直接导致崇祯对袁崇焕彻底失望。

当初,在崇祯刚刚登基时,满怀希望地询问袁崇焕,多久能收复辽东?袁崇焕信心满满地表示,五年之内,“全辽可复”。

这句承诺,让崇祯皇帝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而为了这个希望能够实现,崇祯对袁崇焕加官进爵,可谓是要什么给什么,钱、粮统统不是问题。

甚至在袁崇焕刚杀了毛文龙时,他向崇祯提出增加军饷的要求,崇祯在恼怒他擅杀大将之余,都咬着牙答应了。

“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明史》

所有希望,所有信任,崇祯差不多是毫无保留地都给了袁崇焕,但如今换来的是什么?贼人兵临京师城下,大肆抢掠不说,而造成这一切的袁崇焕,居然还有消极避战的思想。

这让崇祯如何不失望?如何不心寒?

况且,朝中上下历来就有关于袁崇焕“通敌”的议论,因此而弹劾他的奏折数不胜数,偷偷卖给后金粮食也就算了,如今后金的士兵居然还用上了关宁军的箭矢。

假以时日,是不是这皇帝的座位,都会送给后金?

这就是崇祯皇帝当时内心的想法,而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崇祯觉得自己被骗了,也开始离奇的愤怒起来。

于是,袁崇焕被缉拿下狱,虽说他自持千里救援有功,但架不住满朝文武的众口一词,均认为是他放皇太极入关,因此,纷纷弹劾其勾结后金,意图颠覆大明。

而在经过数日的审讯后,最终,袁崇焕被定罪,不久后被凌迟处死。

正如前文所说,袁崇焕的罪名,没有一条是胡编乱造的虚假罪名,也没有一条不是杀头的重罪,所以,他在被剐的时候,百姓们对其咒骂以及“生食其肉”的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所以,袁崇焕在当时死的并不冤,虽说他议和计划的出发点,确实对当时的大明来说是最优方案,但可惜的是,他不仅低估了皇太极的野心,也高估了自己的操盘能力,自认为自己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在别人看来却是独断专行,最终玩脱了手,让自己落了个千刀万剐的结局。

4 阅读:1834
评论列表
  • 2022-07-13 10:29

    袁崇焕竟然认为杀了毛文龙就能和清军议和了,这智商离被刮真不远了,谈判桌上的东西全是从战场上得到的,这个道理都不懂,先自废武功去和别人谈判,你有资格上桌吗,最后事实也是清军没有后顾之忧直接杀到北京,崇祯用他时候没有做个智商测试吗

    用户10xxx03 回复:
    还真有此说法,袁崇焕胡吹五年平辽,后害怕,只能想议和,先以军粮资敌,皇太极要以毛文龙头颅作议和的条件!
  • 2022-06-16 18:51

    大明巴图鲁,要不是满清忠遗金庸的碧血剑,有几个知道汉奸袁崇焕?

    摘星 回复:
    那于谦凌迟处死又是因为什么呀!是保卫了朱明江山吗?
    旺旺兴超市. 回复:
    就你聪明
  • 2022-06-16 06:04

    可以是汉奸可以是英雄,看需要

  • 2022-10-06 15:16

    清军入关,京师震动,这件事总得有人负责吧

    摘星 回复:
    那于谦凌迟又是什么原因呀!
  • 2022-06-17 12:31

    朱元璋通过努力打下江山,崇祯通过努力丢了江山,造成朱家被赶尽杀绝!

  • 2022-10-09 14:37

    袁投不投敌没人知道因为明吏是清编的。只知道在袁指挥下取得了宁远.宁锦大捷还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还带领关宁铁骑1万人在北京城下和皇太极8万人绝一死战并且击退皇太极。

  • 2022-10-11 07:28

    打工仔得罪老板下场会很惨的,参考于谦!

  • 2022-11-06 20:02

    黑袁的

  • 2022-11-21 15:47

    说了一堆,没有一件证明袁有通敌之嫌。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