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林|上海研学发言稿

芹梦轩红楼人 2024-10-23 15:00:42

读红楼 游大观园

——上海研学发言稿

刘红林

上世纪90 年代职业生涯之初,去过北京的大观园,那是为拍摄87版《红楼梦》量身打造的,后来成了影视基地;临近职业生涯的尾声,30多年后的今天,随红学会游览了上海的大观园,有种再续前缘的感觉。机缘巧合,加入了《红楼梦》读书会,开始重读经典,启迪感悟人生。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堪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级著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由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写。家道中落后,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艰难的他专心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开始题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第一回开卷诗,也是曹雪芹的自抒胸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说: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开卷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曹雪芹是300多年前一个真真切切生活过的人,作者虽采用了小说这样一种体裁,小说本身不一定写实,可以虚构,但结合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其中的《红楼梦》,可以说是曹雪芹对他早年生活的追忆,是他50年不到的人生旅程所有体验和感悟的结晶。

仪征红学会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会,鸿篇巨制,分散研读,每月一回,大家接力阅读,轻松随意,读议结合,拓展延伸。感慨时间的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目前已读至第73回,已坚持6年多的时间,也是不易。重读《红楼梦》,作为不朽的文学经典,年轻时读《红楼梦》,读的是宝黛的爱情,读的是小说的情节;现在读的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园林、家居、家具、养生、美食、诗词、戏曲等),读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的是文本世界与人生阅历的勾连,比如: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又如: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笔者是做纪检工作的,贪官落马,如出一辙)。

总之,很少有一部书像《红楼梦》这样,历经时光的淘洗,仍旧能为如此多的人所喜爱,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曹雪芹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性格的细腻描绘,使其成为不朽的经典,常读常新。

0 阅读:0
芹梦轩红楼人

芹梦轩红楼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