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陕西米脂的一座墓碑前,两个相貌十分相似的老人留下了一张目光深远的合影。
在他们身上的墓碑上,一个名字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杜聿明。
这两个老人,就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廉和儿子杜致勇。
他们的父亲在1981年去世,可直到34年之后才真正入土为安。
为什么杜聿明入葬的时间为什么会推迟这么多?
他的儿女为何要把他的长眠之处选在陕西米脂?
杜聿明的人生,往宏观了来说,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历史的浓缩。
1904年出生在地主家庭的他,经历了中国社会动荡不休的局势,因此小小年纪就有一颗从军的心。
当时全国最大,或者说最有名最成系统的军校,就是黄埔军校,因此杜聿明选择靠自己的努力进入其中,接受军官培养。
黄埔军校的发展经历过一些至关重要的转折,其中就包括1927年大量人才的流失。
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从国民党一大开始建立起来的合作局面,随着他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和屠杀而荡然无存。
在两党分裂初见端倪的时候,很多青年才俊就在政治立场上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比如党代表蒋先云,比如最幽默的眼睛将军陈赓,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共产党的战线。
陈赓
蒋介石非常欣赏的政治部主任,自然也不用多说,那是一颗红心向着锤子镰刀。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才选择跟蒋介石共进退,其中就包括杜聿明。
我们这些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人,很难去揣测杜聿明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只知道在接下来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都坚定不移地扮演着国民党军官的角色。
我们当然也不知道,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主张时,杜聿明的心里究竟又在想些什么。
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一阶段的他实在算不上一个好人。
但我们又无法否认,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他的确又在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展现出了爱国将领应有的风采。
爆发于1939年年底的昆仑关战役,是杜聿明几十年征战履历中最为光彩的一笔。
面对着敌人强势占领昆仑关的强大阵线,杜聿明等爱国将领组织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攻坚战。
他作为中华儿女的胆识和血性,在这场战役中完全被激发了出来。
即使敌人气势磅礴,目光如炬,他也拿出了更加浩荡的架势,发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昆仑关战役的结果,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
这场抗日战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昆仑关大捷,是以血战为代价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军民抗战的热情和信心。
在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抛开政治立场不谈,仅仅看杜聿明在战争中的表现,也不得不感叹一句,他在外敌面前的确有着死战不退的决心。
后来的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杜聿明作为这支伟大队伍的指挥官之一,也极大的策应了抗日主战场的工作,在异国他乡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年代绝对是杜聿明的人生高光,此时的他没有污点,只有一腔报国的热血。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却似乎又回归了原点。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再次被激化,这场仗,即使共产党顾及到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想打,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愿意就此收手。
蒋介石对于权力的野心,已经超越了他当时能够做出的所有的衡量。
既然政党领袖决定要打,那么不管下面的军官愿不愿意,有没有胜算,都只能跟在蒋介石的身后亦步亦趋。
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是杜聿明这一生最大的滑铁卢。
1948年12月,他和他的部队被解放军围困在了陈官庄。
他们无法逃脱,也走不出去,那一刻,失败的阴影逐渐笼罩在他的头上。
1949年1月,解放军成功将杜聿明俘虏。
由于他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国民党高层的核心人员之一,所以能够将他俘虏,这对于我党同志们而言,是非常值得庆祝的胜利成果。
接下来,就是杜聿明人生中的改造时刻了。
对于一个已经被蒋介石洗脑了十几二十年的人来说,共产党所提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无异于要把杜聿明此前人生的所有经验全部推翻。
强行要他学习和接受,对他来说有如切割皮肤一般痛苦。
所以在接受改造的最开始,杜聿明并不配合,也没有用心的研究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更没有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共产党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
不过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就算没有催化剂,在天长日久的氛围影响之下,杜聿明也不由自主放弃了从前的成见,抛开个人情感倾向,认认真真审视两个政党这些年来的实力对比。
2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着上风,蒋介石稍微动动手指,似乎就能号令天下。
但是到了40年代,民心所向已经发生改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谁是失败者,一目了然。
老百姓不是傻子,人民群众不是瞎子,他们支持的对象,他们选择的领袖,一定才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解开心结,放下过去之后,杜聿明的改造显然颇具成效。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见解,也时常和志同道合的人探讨。
他是个聪明人,才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之后,就能愈加坚定的在对的道路上走下去。
老实说,杜聿明已经做好了在战犯管理所度过余生的准备,他没有想到,1959年12月,在被关押了整整十年之后,他获得了特赦的机会。
他用十年的时间重新塑造了自己,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如此。
所以重获自由之后,杜聿明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执迷不悟的杜聿明,而是坚决拥护新中国政治的杜聿明。
他积极为国家建设工作做贡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我党排忧解难,并且利用自己从前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和人脉,频繁呼吁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等相关方面的话题。
一张新中国的身份证,昭示着杜聿明的彻底蜕变。
他是我党非常重视的朋友,是爱国统一战线中坚强的一份子。
对于他的改变,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欣慰。
杜聿明指挥所旧址位于陈官庄乡陈官庄村中
1981年,走完传奇一生的杜聿明在北京逝世。
他和妻子的骨灰后来都被放进了八宝山公墓,但他临死之前的心愿,一直是儿女心中放不下的一个牵挂。
杜聿明故居
他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都有着落叶归根的情节,所以他想长眠在自己的家乡,陕西米脂。在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中,他能够更加安宁的见证祖国的未来。
于是2015年,在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杜致廉杜致勇等下一代共同努力,把父母的骨灰移葬到了陕西米脂。
在这里,杜聿明才算真正入土为安。
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恰好对应了中国革命征程的不同阶段。
而他最后的转变,是在新中国和谐氛围之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引导之下,自然而然做出的转变。
如今,他的后代们还将继续传承他的遗志,为两岸统一奔走。
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后代将会代替他见证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