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中国人口首次进入负增长。
而2023和2024,这个趋势仍在持续,而且愈演愈烈。
我国多年来奉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慢慢无人提起。
近日又有人提出,当年首倡“计划生育”的马寅初先生,号召全国人民“一对夫妻一个孩”,但是自己却有8个孩子,认为他是个“两面派”。
那么,为何马寅初先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此矛盾?
难道计划生育的政策错了吗?
这些,还要从马寅初先生的家庭说起。
马寅初先生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大户人家中,很年轻时,便因为包办婚姻,和朴实的女子张团妹走到了一起。
一年多后,张团妹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孩子在不满周岁时,便得病夭折了。
这之后,张团妹一直想再给丈夫家产下儿子,以继承香火。
但是,偏偏她接下来的两胎都是女儿。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团妹很为丈夫着急。
经过思想斗争后,她对马寅初表示,希望他可以纳妾,让别人产子接续香烟。
马寅初此时已经见识过了西方的自由思想,本不想这么干,但无奈家族的压力太大了,他只能服从。
就这样,他又娶了王仲贞。
王仲贞的情况让人难以置信,他是马寅初女儿的同学,过门时仅有13岁,与丈夫有着22岁的年龄差。
可能是由于年轻的关系,王仲贞的生育能力很强,先后为马家产下了两子三女。
就这样,如果算上已经夭折的长子,马寅初一生就有了八个孩子。
马寅初的多子,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思想中家族延续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当时的思想与后来差别很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家庭的观念都是多子多福。
何况马家有钱,马寅初本人也是银行家,所以多子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寅初也见到了很多因为孩子太多而无法抚养的家庭悲剧。
看着一户户人家生离死别,他的心里对“多子多福”的思想有了一丝怀疑。
在人口变化的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家庭越贫穷,越有生育孩子的意愿。
就好比中国,公认最富裕的宋朝,人口的生育率却处于谷底;
相反,在“贫穷的盛世”清朝,人口却大规模繁衍,甚至历史性地突破了4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传统中“接续香火”的思想影响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贫穷所导致的低福利。
在当时,一个人如果老了,是很难一个人生存下去的。
正所谓养儿防老,只有多生几个孩子,靠他们养老,才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着落。
而对于国家来讲,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多就意味着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升。
所以在建国之后,新中国为了尽快构建经济建设的基本盘,推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
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人多力量大”。
到了1954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还非常快。
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人口太多的话,对物资消耗、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也会增大。
马寅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于是,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作了一番研究,并且参考了西方的人口变化情况。
最终在1957年,他发表了《新人口论》,正式提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论调。
在当时,这是与国家政策针锋相对的,所以文章刚一发表,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反应。
很快,马寅初就被扣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走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不过,在之后的十几年中,随着经济形势的波动,逐渐有人开始认同马寅初的观点。
那么,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到底是怎么一个想法呢?
其实,毛主席也知道人口增长过快的坏处。
但是,他实在是不敢去控制,原因有二:
第一,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低,国家无法给老百姓提供太多的生活保障。
养儿防老,仍然是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的有力补充。
第二,当时中国外部的国际形势非常紧张,战争甚至核战争的风险很大。
一旦人口小于一定规模,中国的生存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削弱。
因为这两点,毛主席一直对控制人口持谨慎态度。
尤其是对没有男孩的家庭,他的态度更加宽松。
中国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一个人口爆炸的阶段,平均不到十年人口就会增加1亿。
不过,过快增长的人口,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当时的城市生活中,根本无法提供与人口数量相匹配的工作岗位。
于是,国家只能使用行政命令,将大量年轻人送到农村,让他们自己生产粮食,自食其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吃上饭。
20世纪70年代,人口问题与当时的政治风波叠加,产生的问题日益严峻。
人民生活普遍贫穷,环境污染严重,就业问题也无法解决。
甚至还因为这些原因,产生出了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
但即使如此,马寅初等主张“计划生育”的人,仍然被大帽子死死地压着。
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个新的时代也慢慢临近了。
1978年,中国正式开始进入改革阶段,国力有所提升。
1979年,我们又打赢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消除了外部的战争威胁。
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而“计划生育”政策,也终于得到了真正的重视。
而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马寅初先生,也正式得到了平反。
1982年,“计划生育”被正式当作一项国策,开始在全国施行。
虽然由于传统观念的抵制,这项工作的推进十分困难,但是却仍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1982年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生育率降了下来,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抑制。
根据科学的推演模型,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果: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中国少生育了4亿多人!
如果对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我们就能够发现,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
在2005年之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外资大量涌入,大型工业加工企业层出不穷。
社会上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多了,自然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口。
毛主席曾经倡导的“人多力量大”的好处,也充分显现了出来。
不过,即使是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做到完全消除失业。
也就是说,如今中国的14亿人口,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匹配的。
如果一下子多出4亿多人,不管是就业还是养老,都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马寅初先生当年的提议,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遗憾的是,马寅初先生在1982年去世,没能亲眼看到中国人口增幅热度降下来的那一天。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
“计划生育”虽然缓解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但是也同样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说冲击传统文化、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等等。
而且,随着国家的福利越来越好,以及教育、医疗资源的相对短缺、工业自动化程度提高、西方“精致利己主义”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中国又陷入了少子化的怪圈。
“计划生育”政策,也将面临着一个新的调整。
只不过,这一次的调整,不但要应对眼前的问题,还必须具有前瞻性。
一个足够平衡、适用于未来的人口政策,将会使整个民族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