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生死对峙的结束,宋辽命运的转折,起因竟是一支超远程的箭

星空影视菌 2025-04-15 14:18:06
前言

北宋景德元年快到年底那会儿,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咱们说到澶州的北城。

寒风刺骨,天空灰蒙蒙的,看着就冷。早晨那会儿,轻飘飘的雾把原野都给罩住了,啥都看不清。就只有那黄河冻上的冰面,在没啥亮光的太阳底下,还闪着怪怪的、扎眼的光。

大家都被这场持久的对峙磨得没了脾气,就在这时,虎威军的头儿张环走上城墙查看情况。他一抬眼,瞧见远处有几十个契丹骑兵正朝着城墙这边比划,心里的火“噌”一下就上来了。

七百步开外,这距离弓箭根本射不到,对方真是狡猾,站得那叫一个刚刚好,既能瞅见澶州城楼上的动静,又不用担心被箭射中。

宋军将领气得不行,立马转头看向旁边的大弓弩,随后大声下令,让所有士兵把箭都对准城下那些偷偷摸摸的契丹人。

箭矢嗖嗖飞射,划破长空,伴随着尖锐刺耳的呼啸,眨眼间就飞到了千米开外。城下顿时有人从马背上摔落,紧接着场面变得混乱不堪,辽兵见状立刻加快脚步撤退。这显然是因为有人被箭射中了,城墙上的宋军见状,都暗暗松了口气,随后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不过,张环只干掉了一个敌人,心里头那股火还没灭。看到辽国人四散逃跑后,他嘴里不停地嘀咕着脏话,这才从城楼上气呼呼地走了下来。

大家都没看清那一箭究竟射向了谁,下命令的张环更不会料到,这莫名其妙的一箭,对澶州那场关乎生死的大战,乃至整个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交往,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过了三周,宋辽的紧张对峙终于落下帷幕,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

【公元1004,契丹倾国南下】

雍熙三年那年,也就是986年,北宋北伐吃了大败仗,国家实力大减,日子越过越紧巴。跟辽国对着干时,北宋也越来越吃亏。辽国瞅准这个机会,看北宋不行了,就一个劲儿地往回调头打过来。

公元997年,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宋太宗赵光义去世了,然后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就当上了皇帝,北宋就这样迎来了真宗皇帝的时代。

赵恒跟他那强势、爱打仗的父亲不一样,他这人挺宽容温和的。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就给辽国那边发了话,说想谈谈和平的事儿。边境老有冲突,这位中原的新掌门人,老想着用忍耐和平和的办法,把这些麻烦给摆平了。

真是“树想安静风却不停”,掌管辽国的萧太后,完全是个彻底的“好战分子”。打从公元999年起,辽国就像是上了发条,几乎年年都要往南大举进攻。而且,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契丹的兵马过不了多久就又会杀回来。

那时候,太后萧燕燕也多次亲自带兵上阵打仗——这位年轻的契丹“女皇帝”,不光脾气硬、做事果断,对打仗更是天生就喜欢,简直有点痴迷。

公元1004年,那是辽朝的统和二十年,秋天深了,到处都显得冷清清的。山上的树草,都慢慢变黄了,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这时候,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又开始不安分了……

九月闰月的第十二天,契丹的二十万大军在固安全部到位。过了三天,辽国派出兰陵郡王萧挞凛当领头将军,带着好几万精兵先往南边开拔。太后萧燕燕带着辽国的皇上耶律隆绪,带着大队人马走在后面。公元1004年秋天,冷风嗖嗖的,宋辽两国打得最大、级别最高、人也最多的澶州大战,就这么慢慢开始了。

不过,契丹人压根儿没想到战争会这么发展。他们出动全国兵力往南打,可萧挞凛带着的先锋队一过边境,并没像预想的那样势如破竹,反倒被宋军整得狼狈不堪。

往南打的第一仗,萧挞凛大将军和奚六部的大王萧观音奴,他俩分别带兵去攻打威虏军(就是河北的徐水)和顺安军(河北的高阳),想着抢点东西。结果没想到,宋军那边的将领石普和魏能挺厉害,把他们的计划都给破坏了,两个人都没能成功。

一开始就不顺,萧挞凛没在那两个小地方磨蹭,直接掉头去攻打西边的北平寨,结果没想到,又被狠狠打了回来。

而且,守城的将领田敏更加“贪心不足”,他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派出精锐部队出城,对距离北平寨仅仅十里的蒲阴辽军营地发起了突袭。这下可好,正在那里安歇的辽圣宗半夜被惊得睡意全无,只能慌忙带着军队撤退。

萧挞凛连续碰壁,但斗志没减,辽军头头儿立马调转枪口,向东边的保州重镇发起了冲锋。可这回,他撞上了块更硬的骨头——杨延昭!

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那会儿,遂城那地方打了场大仗。有个牛人,他想办法让水冻成冰,就带着三千宋军,愣是把辽国的十万大军给打退了。这一下,杨延昭可出名了,他那“用冰围遂城”的招儿,在北宋跟辽国打架的历史上,可是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天气冷到了极点,我们赶紧打水浇到城墙上。到了早上,水全冻成了冰,又硬又滑,根本没法爬。契丹兵就这样被打败逃走了,我们还缴获了他们好多盔甲武器。

杨延昭其实还有个挺特别的身份,他,是“金刀令公”杨业的亲生儿子,还是杨家将第二代里的领头人物。

雍熙北伐那会儿,杨业打仗打输了,受了重伤,结果被萧挞凛给活捉了。这事儿让杨家把萧挞凛当成了最大的仇人。现在,在保州这地儿,杨延昭碰到了这个冤家对头,心里头那个恨,国仇家恨全涌上来了。他带着杨家将的精锐部队,跟敌人拼了命地干架。最后,萧挞凛那边被打得七零八落,只能夹着尾巴往北跑了。

保州这边兵力不够多,辽国的大部队也还没露面。杨延昭虽然很想继续杀敌,但也不敢随便行动,最后只能放弃继续追打的机会。这样一来,打了败仗的萧挞凛算是捡了条命,逃过了一劫。

【决战,从互相忌惮开始】

根据以前的打仗经历,契丹的骑兵因为特别灵活且冲击力很强,在平原上那是跑得又快,打得又猛,几乎没人挡得住。不过,要是让他们去硬攻坚固的城池,那就不太行了。反过来看看宋朝,两边打了这么多年,宋朝的边境防线也建得差不多了,守军们也时刻准备着应对战争。所以,一开始两边打起来的时候,虽然辽军来得很猛,但实际上他们也没占到啥便宜。

得知前方的战斗形势不妙,萧太后迅速改变了往南进攻的计划,她下令给萧挞凛,让他先别急着攻打宋朝的城池,先等等,看看主力大军到了之后再做决定。

九月二十二那天,辽国的两路大军聚到了一起。萧太后琢磨着,反正都是要打硬仗,干脆就别在那些小地方,像威虏、顺安、北平寨这些小寨子上浪费时间了,直接冲着宋军在河北的老窝定州去。

但这时候,定州那边已经有十五万宋军守着了,人数跟辽国那边差不多。再加上他们靠着唐河这个天险,契丹人心里没底,不敢硬碰硬。试了几回小规模的攻击,看没啥便宜可占,契丹人就麻溜地撤了,转头往东去攻打瀛州,因为那边宋军防守弱点儿。

瀛州那场大战,萧太后和辽圣宗都亲自上阵,使劲敲鼓给大家打气。可两边打了整整十天,辽军那边伤亡惨重,地上到处都是血,死了伤了足足三万人。结果,还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瀛州城,进不去。

攻打瀛州没能成功,把辽军的整个计划都给搅乱了。这时候,军里的头头们说,别管那些河北的重要城市了,咱们直接往前冲,打到汴京家门口去。辽军的骑兵最拿手的就是到处机动,跑远路突袭。萧太后在碰了好几次钉子后,一咬牙,决定就算冒险把军队拉得老远,也得拼一把。

调整战术之后,辽国的军队分成了三支,他们没有直接攻打宋朝的坚固城池,而是绕道快速南下。到了十一月中旬,最前面的那支由萧挞凛带领的部队,已经赶到了澶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而萧太后带着的主力大军,则是在大名府驻扎了下来。

看看两边的状况,辽军往南冲得是挺快,但吃的喝的还没靠打下来的地方解决,补给线又拖得老长,一直是个大问题。这时候,前面是靠着黄河、准备得严严实实的澶州城,后面还有十多万盯着他们的定州军。要是再往南冲,说不定就被前后夹击了,可要是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大家心里也都不乐意。

辽军现在处境尴尬,前进后退都不行,宋朝朝廷那边也是吓得不行。澶州这块地方,已经是中原的核心地带了,离汴梁也就二百多里路。辽国的骑兵要是过了黄河,那很快就能到京城。宋和辽打了这么多年仗,这还是头一次北宋的都城直接面临外敌要打进来的危险。说起来也挺好笑,萧太后一直防着的定州军,同样也是宋真宗最头疼的部队。

以前定州那边对峙的时候,宋朝朝廷专门跟守将王超说了,让他在守好阵地的同时,也得瞅准时机出击。可结果,定州的主帅就在唐河那儿摆开阵势,手里拿着朝廷的诏书,就是按兵不动,打死也不出兵。

当辽军大队人马绕过定州,一路往南时,真宗赶紧又叫定州那边派兵去帮大名府。可王超,还是跟没听见一样。虽然后来大家明白,王超不听命令,说不定就是心里怕打仗、怕敌人,但那时候,真宗心里直犯嘀咕,这位手里有好多兵的边防大将,到底还忠不忠心朝廷?

【是举国南迁,还是御驾北伐?】

一回到汴梁,打从九月底那会儿起,边境的紧急消息就一个接一个往京城里送。契丹人的马队往南奔的动静,听着就像到了家门口,城里的人心慌得要命。北宋皇宫里头开朝会,那氛围更是沉得能挤出水来,大家都紧绷着脸。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小声议论,可谁都想不出个能击退敌人的好办法。真宗和那些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大家都没了主意,不知道该咋办。

过了很长时间,终于,参知政事王钦若站了出来,他因为是江南人,就劝皇帝把都城搬到金陵去躲敌人。他还说,有了长江这个天险,就算只剩下半壁江山,也能安心无忧。

陈尧叟,他在枢密院任职,老家在四川,他给真宗出了个主意,说咱们不如挪窝到益州,也就是成都那边。他说,四川这块宝地,那可是天然的大粮仓,周围还有高高的山岭挡着,宋军只要守住那些关键的地方,皇上您就能稳稳当当地待在那,啥危险都没有。

迁都的想法正合赵恒的心意。和经常在战场上拼杀的太祖、太宗不同,真宗从小在深宫里长大,性格自然就有些胆小怕事。再加上他老爹两次北伐都打了大败仗,让这个没上过战场的宋朝皇帝,对辽国、对打仗有着天生的害怕。

谁说再提搬家到别的地方,格杀勿论!

这话一说出来,整个大殿立马就安静了,没有一个人敢搭腔,更没人敢大声嚷嚷、去阻止,因为说话的那位大佬,正是寇准。

这绝对是个传奇人物,说真的,“寇准”在那个年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里,简直就是刚正不阿、强硬到底的标杆。

他以前拉过宋太宗的皇袍,硬是把正要下朝的赵光义按回龙椅上,非要让他听完报告。作为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重臣,连平时霸道的太宗皇帝都得让他三分,更别说在真宗的朝堂上了,现在更是没人敢去惹即将发火的大宋宰相。

寇准生气得有理有据——现在的情况确实挺棘手,但北宋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没开打就先怕了,还说要放弃国都,这不是要把国家大权和老百姓都白白送给人家吗?再说,敌人就在眼前,要是皇上跑了,京城里人心惶惶,前线的士兵也没了斗志。本来辽军就已经快撑不住了,这下他们肯定会趁机猛追。你说,咱们逃跑的时候,两条腿哪跑得过辽国的马蹄子?到时候,整个天下那么大,真宗和他的大臣们还能往哪儿躲?

垂拱殿里又演了一出“拉住衣袖劝谏”的戏,赵恒跟多年前他老爹那样,被人硬按在龙椅上,心里一百个不乐意,还得听寇准一遍遍地说个不停。

寇准仔细瞧了瞧当前的形势,跟真宗说,皇上您得赶紧亲自出征,这样一来,前线的将士们心里就踏实了,也能更好地跟敌人干一架。毕士安这位宰相也在旁边帮着说话,他俩都觉得皇上得出马。还有那位北宋最牛的大将李继隆,他也站出来说,愿意跟着皇上一起去北边,保证皇上的安全。赵恒心里也清楚,要是他扔下祖宗基业不管,那肯定会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遗臭万年。琢磨来琢磨去,这位大宋的皇帝最后还是打消了往南跑的念头。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11月20号那天,宋真宗赵恒亲自带着十多万的皇家军队往北边出发。在这之前,勇猛的大将李继隆已经早早地到了澶州,负责前线所有的防御布置。

寇准这人,管起朝臣来毫不含糊,连皇上都得听他的。他做起事来强硬得很,完全不顾及做臣子的规矩。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寇准这样的人,北宋景德年间说不定早就遭遇了靖康之耻那样的大难,南宋退守江南的事,也可能会提前个百来年发生!

【改变战争的,竟是一支超远程的箭!】

澶州这个地方,宋朝和辽国的老大都亲自上阵打仗,这种情况在他俩争斗的那么多年里,就那么一回。可还没等到宋朝皇帝的车队到黄河北边,澶州战场上突然发生了个小意外,一下子就把战局给扭转了。

萧挞凛带着辽军到达澶州后,连着试探了好几次。不过,经验丰富的老将李继隆没跟他正面较量,而是把城门关得紧紧的,一点机会都不给契丹军队。

澶州这块硬骨头不好啃,萧挞凛就是不甘心,老是在北城外面转悠,一边想摸清澶州守军的布局和城墙有多坚固,一边还盯着黄河的冰情——要是正面攻不下,辽军的头儿也在琢磨着,能不能绕开澶州,找个好地儿过黄河,直接奔汴京去。

在11月22日一大早,萧挞凛又溜出军营去探探风声。巧的是,这时候宋军的张环将军正在城楼上放哨,他一眼瞅见几十个辽兵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地走到了澶州城外面。张环心里那个火,觉得这些辽兵简直是在挑战他的底线。他瞅着那些敌人还在千米开外,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立马就下了命令,要用他那深藏不露的秘密武器。

三弓床弩其实就是把三张弓组合在一起,再用一堆机关跟绞车连起来。要用的时候,得好几个士兵一起动手,通过绞车把弓拉开,然后拿大锤猛地一砸扳机,就能射出像铁枪那么大个儿的床弩箭,一次还能射好几支。

这把弩虽然能射得很远,力量也大,但用起来挺麻烦,准头还不太好。它主要就是用来对付那些密密麻麻冲过来的敌人的。说实话,张环并没想着这一箭能射中啥,就是想给城下那些偷看的人一点颜色瞧瞧,灭灭他们的威风。

可没想到,老天爷这回给中原王朝开了扇窗。箭如雨下,辽军那边大部分人都没事,说来也怪,就他们的主帅萧挞凛,被一支箭直接射穿了脑袋,立马就没了命。

萧挞凛突然没了,这让澶州前线的辽军士兵们心情超低落。萧太后听到她心爱的将领去世的消息,伤心得大哭,还停了五天朝会。就在这时,宋国的皇帝赵恒亲自带着军队赶到了澶州。

二十八号那天,真宗过了黄河,站到了澶渊北城的城楼上。大宋皇帝专用的“黄龙背图旗”在城楼上迎风飘扬,河北的将士们远远望见皇帝的黄伞,心里头那个激动,立马就炸了锅。十多万人一块儿大喊“万岁”,那声音大得,整个原野都能听见。

赵恒跑到澶州前线,这一举动直接让辽国慌了神,就连一向强硬爱打仗的萧太后也得重新琢磨下战场的形势,还有接着打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于是,到了十二月初,她就跟北宋说了,想撤军谈谈和。

不过,辽朝打仗没占到啥便宜,但他们议和的时候条件可狠了,硬是要宋朝把特别重要的关南地区割让给他们。

真宗皇帝心里急着想回宫,眼瞅着宋军士气正旺,战场上也越来越占上风。这时候,辽国那边传来消息说想和解,真宗就琢磨着花点钱赶紧把仗给结了。至于寇准嘛,他原本可是铁了心要打到底的。但这时候,朝廷里议论纷纷,有人诬陷他想借着皇帝的名义,自己手握大权。寇准没办法,被这些闲话逼得,这位硬气的宰相也只能点头,同意停战和谈。

十二月初的时候,两边经过好几次商量和谈判,最后终于谈妥了。宋和辽以白沟河作为分界线,宋朝每年得给辽国送上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因为这事儿发生在澶州,而澶州在宋朝又叫澶渊郡,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它“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命运的转折】

一份协议,打开了中原王朝给外国进贡的大门。真宗那时候,条件明明挺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但最后跟辽国签的却是个不平等的和平协议。要是只从政治上看,澶渊之盟真让北宋丢了脸面。

不过说实话,从高梁河那仗打完以后,宋军就没了主动出击的底气,只能被动挨打。输了那就是一片狼藉,老百姓遭殃;就算是赢了,也只是能喘口气,好景不长。

眼下的情况,北宋没法靠打仗去抢地盘、捞钱、增人口这些好处,反而得在长长的边境上,花大堆钱到处设防来保自己。这么一算,给点儿岁贡钱,可比那巨额军费要便宜多了。

打了好多年仗,辽国一直没能把对手彻底打败。慢慢地,那些掌权的人也明白了,打来打去只会两败俱伤,和和气气对大家都好。宋朝和辽国都盼着有个安稳日子,好让国内的经济能发展起来。两国的老百姓也受够了战争,都渴望和平来抚平伤口。后来,两边签了个盟约,从这以后,东亚大陆上的这两个大国差不多有120年没动过刀兵。边境地区越来越稳定,也越来越繁荣,边境上的老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宋朝还在边境开了贸易市场,两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往得更多了,社会生产力也慢慢恢复了,还往前发展了。这都是澶渊之盟带来的好处,不得不承认。

北宋时期,两边做生意特别红火,这一下子就让国家经济嗖嗖往上涨。不过可惜,澶渊之盟让北宋跟别国不打仗了,结果朝廷的人就开始享受生活,不思进取了。那些文人天天玩乐,不顾国事,军队,也放松了训练,武器都生锈了。从澶渊之盟开始,过了上百年,大家都习惯了和平日子,再也不提打仗的事了。结果到了1127年,碰到比契丹还狠的女真金国,北宋一下子就被打趴下了,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

但北宋的灭亡不能一股脑儿地怪到“澶渊之盟”头上。一个国家要富裕,军队必须强大,就算日子过得安稳,也得时刻提防着危险,这是做决策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可惜,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皇帝和大臣们,却被表面的繁华和享乐迷住了眼,把这么浅显的道理都给抛到了脑后。

0 阅读:0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