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拿下哥大、宾大、UCL等offer,但我发现留学市场变了

尔芙康石石 2024-03-20 10:01:51

近两年H·ART建筑学部学员成功斩获哥大、宾大、AA、UCL、圣路易斯华盛顿、港大、米理等不少TOP院校offer。

如今H·ART建筑学部学员的身影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但还是能明显感到除了有计划冲击藤校的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的留学主战场开始往英国转移了。

一方面是港校对学生背景、材料准备上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拿出更长的时间去做准备,大部分同学难以满足这个条件;另一方面美国建筑多为垂直型的纯建筑学位,而现在的学生出于行业考虑,会希望自己有更广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就读交叉类的建筑学科,于是产生上述奇观。

如果你对如何上岸藤校、拿下UCL、AA、皇艺offer、香港当前建筑留学形势又有变化感兴趣的话,这期分享送给你。

01拿下哥大offer的D同学,用的是学校作业

不少同学来到H·ART啪地一溜排开作品集时,经常会被劝道:大部分/全部项目都不能用到作品集中,就算要用也要大改,所以D同学凭啥能成特例,因为他特殊吗?确实是。

先说美国藤校申请的特点,本身它对学生有较高的基本功要求,也就是说比起概念性、抽象的设计,它希望你的建筑能切实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它也看重你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个人理解视角,希望你不是一个浮于表面去做设计的人。

H·ART学员拿下哈佛、耶鲁、哥大、宾大、加州伯克利、圣路易斯华盛顿、密歇根安娜堡、罗德岛、普瑞特等

基于这两个前提,我们再聊聊D同学的申请历程,D同学差不多是大二下就来H·ART准备作品集了,但因为学校课业压力非常大,无法腾出额外的时间去做新的课题来准备作品集,所以走了学校项目申请的路子。

基本是他每次上课前,都会和我们教学团队沟通这门课的内容、作业,然后我们讨论能不能放到作品集当中,以作品集的规格去完成学校作业。

H·ART学员D同学以涟漪为灵感的项目 获 哥大、圣路易斯华盛顿、南加利福尼亚、弗吉尼亚 建筑学 MArch offer

在这个过程中,从概念确定、到设计过程我们教学团队都会参与其中,比如说前期就发现他的概念过于形式了,那么我们就会及时调整,比如说D同学有个项目灵感来源是雨滴落在水面上的涟漪,前期他的想法是纯粹做造型,但如果灵感只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做出来的建筑会很浅,后来我们就让他和功能也联系在一起,让灵感有深度上的发展。

最终他设计了一个公共空间,参考涟漪中会有大圆圈与小圆圈交合的情况,从造型和功能的角度去联想建筑中,其他小圈配合大圈的主体功能,涟漪的交叠部分同样也是公共空间功能的重合区,做出了一个成熟的项目:

D同学最后产出的公共空间

又因为开始的早,后期D同学还能回过头去修改初期的项目,去把它做得完善起来,当其他同学还在火急火燎赶项目时,D同学已经手握一堆项目,在里面挑着放入作品集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的优化时间,注定了D同学申请结果不会太差。

02为什么英国申请火爆?因为交叉学科多

H·ART建筑学部学员截止到目前拿下的英国offer(部分)

目前申请季还没结束,不少学校仍在陆陆续续地发offer,但到现在H·ART已经有学生拿到不少UCL、AA、爱丁堡、皇艺、UAL的offer了。归根结底是因为近几年建筑生都开始往空间/其他交叉学科的方向去申,而这部分专业在英国开的最多。

说起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属于建筑的黄金时期早过了,再在这条路继续走的,不是天才型人物就是无情的画图高手。

在这个趋势下,不少建筑学生会想为自己多准备条出路,比如说去做交互空间/沉浸式体验空间的作品,毕竟市场近几年无论是剧本杀还是布展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就业选择更大一些,另外从建筑转到空间,也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难度下来了,就业还更好,学生自然是心动的。

所以今年学生拿下来的offer也更多是UCL的叙述环境、AA的空间表演与设计这一类。

H·ART学员Z同学 获 UCL 表演与交互设计 MArch 、UCL 情境实践 MA、GSA 创新环境设计 MDes、UAL 室内与空间设计 MA offer

比如说Z同学,本身是艺术设计理论背景,初期是打算做建筑的,但因为软件熟练度不够、且比起理性地考虑问题更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议题,最后把方向从传统的建筑转到新兴空间交互设计。

难度下来了,学生能更容易上手,还结合了学生个人特点与兴趣(爱看漫画),做出来的作品集也更具个人特色,甚至在面试时,面试官也紧抓着学生“爱看漫画”的特点去进行提问,最后还问到“未来读研是否会用漫画去表达建筑项目”,在一种中规中矩的建筑表达中,学生以强烈的个人特点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最后也拿下了不少offer。

H·ART学员L同学 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 Robotic and Automanous System MSc offer

当然美国也有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建筑专业,不过并不算多,主要聚焦于UCLA的建筑设计,下面有个娱乐方向的studio,还有宾大结合的智能系统与建造专业开设的Robotic and Automanous System专业,以及哈佛的design专业。

总的来说,美国的交叉背景专业跨学科程度会更深,挑战性也更大,如果有同学想申请美国,需要更早、更早地去做准备。

03港校申请目前是什么情况

开头时也简单和大家提到港校的申请,对学生背景、材料准备上要求更高,但这个更高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不明白难在哪,这里给大家展开说说。

关于港校申请建筑卡学生背景这事大家应该也比较清楚了,尤其是港大、港中文这两所,卡的更严,虽然说英国各大院校也发布了“中国大学认可名单”,但对于非list上的大学,均分达到85+还是有机会冲一冲的。

今年还有个学生申请UCL时均分差了点,但是在后期学校筛简历时看到她作品集不错,又有工作经历,给她发邮件安排了面试,所以对于均分没到85的同学,如果还是在读,那课程选修上还能试着把绩点卷上去,如果木已成舟,那么给自己多添点工作经历也是有机会逆袭上岸的。

被“捞”了一把的S同学

而港校可能看到本科非建筑就开始刷人了,另外在准备材料上,以港大为例,它要求学生出两本作品集,一本是学校的作品,另一本是个人其他项目,学校不仅要看你成品产出的作品集,也要看你大学期间项目水平,去规避留学市场中鱼龙混杂的现象,所以如果想申请港校,学生最好能从大二就开始作品集与学校项目双线进行准备。

H·ART建筑学部学员拿下的港校offer(部分)

而在这两个前提下,港校开设的建筑专业其实还是偏传统的,在建筑专业申请学科上开设的也比较稳定,前面也提到说现在的学生会更喜欢跨出去做项目,给作品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自己更广的就业空间。

所以在院校选择上对非建筑背景的同学而言,英美选择更多,或者申请港科和港理的一些小范围专业,搭配英国一起申会更保险,如可持续设计方向或创新环境和交互空间方向。

H·ART学员X同学 获 哈佛大学 Master in Design

最后,其实在当前的留学申请市场中,不止建筑,其他专业如工业交互、视传、时尚也在做跨专业尝试,这其实是大势所趋。

比如数媒的学生会做舞台美术、时尚学生也在项目中拿展厅或空间做载体,视传的同学也会去做建筑建模加入其中,又比如前段时间拿下哈佛offer的学生做的是思辨设计,作品集中就融合了工业交互和建筑的内容,还结合了个人对动物、植物与环境保护的热爱,兼具“始终如一”与“综合全面发展”两点,成功去哈佛学设计了。

虽然建筑行业大不如前,但建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到现在圈内也还是有那么一句话说道“建筑生学什么都好上手”,不少同学在本科学完建筑后,虽然基于就业需求会跨到其他专业中去,但对于建筑生而言转专业/转行其实都不算一件难事。

而不管留学市场怎么变,还是有人想纯粹的做建筑,还是有人去做交互空间、去做数字建筑、智能建造,甚至是人机交互等等,同学们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向,寻找自己的长处,结合去做作品集就行。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建筑艺术留学,如更多交叉专业申请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康石石老师。

2 阅读:2053
评论列表
  • 168 1
    2024-03-25 07:02

    都是学渣吧

尔芙康石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