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童重度畸形体重只有30斤,第10次手术出现并发症起死回生

圆圆聊健康 2023-06-22 10:23:06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住院总医师是年轻医生蜕变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工作第五个年头,29岁的住院医师蔡斌,担任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的住院总医师(简称“住院总”)。

与996、007相比,“住院总”的工作强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值班时须24小时在病区待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已经成为蔡斌的工作常态。

这天,从早晨7点半到11点,查房、写医嘱、会诊、处理病人,没有停过一分钟,没有喝过一口水。中午匆匆扒拉一口对付过去,没有休息,他又继续埋头整理一位去世病人的汇报资料,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

◎ 作为住院总医师,每周6天每天24小时待在医院,任何突发情况都必须第一时间到达。/ 医院供图

-1-

对病人有一颗悲悯之心

省二医胸壁外科病房主要收治胸廓畸形、胸壁肿瘤、胸部外伤、感染、缺损等五大类胸壁疾病的患者。这些病实际发病率相当高,很多病人因为胸壁凹陷,压迫到心肺,影响呼吸功能,影响循环功能,而且有心理上的严重痛苦,表现为自卑、抑郁等。

蔡斌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开展工作,对病人一视同仁,开方用药等都会优先考虑经济实惠疗效好的,尽可能减少病人的住院费用。在病区,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住院周期长的病人多半会有焦虑情绪,他总会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安慰陪伴,不断钻研摸索出更舒适的换药方式与伤口用药方法。

◎ 蔡斌不用出诊,主要负责病房管理工作。

在近期收治的病人当中,蔡斌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广东肇庆的14岁女孩羽菲(化名),患有先天性重度脊柱侧弯伴胸廓畸形, 随着生长发育,共行手术调节脊柱内固定器多达9次。

羽菲的小小身躯,经历9次脊柱手术之后,原本薄弱的胸壁终究撑不住了——右侧整体塌陷,自此她的每一口呼吸都变得艰难,必须靠吸氧续命。拍的片子显示,其右侧背部靠近脊柱肋骨严重扭曲,心脏与右肺明显受到压迫。

2018年大学毕业踏入临床,蔡斌就跟随中国胸壁外科创始人王文林教授学习,各种奇形怪状的胸壁疾病基本都见识过,但像羽菲这般严重的畸形还是少数。

“多次脊柱手术虽然矫正了侧弯,但多次手术的打击加上胸廓畸形的存在使其呼吸功能明显受损,导致平日活动极少,肢体肌肉明显萎缩,整个人就是皮包骨头。”见到羽菲的第一眼让蔡斌感到莫名心疼,女孩实际年龄14岁,体重只有30斤。幸好她有一对负责任的双亲——爸爸妈妈很爱她,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竭尽所能带她看病治疗。

“由外院转入我们医院时,孩子的呼吸功能很差,静息下氧饱和度为78%。做手术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可能性极大,但不做手术治疗则病情永远无法改善。”蔡斌非常清楚遇到这样的病例,术后的监测护理可能比手术本身的难度更大。

手术前,羽菲的爸妈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省二医胸壁外科手术团队上。王文林教授亲自挂帅主刀,以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保证这场手术获得成功,通过MatrixRIB修复整形,使其右侧胸廓扩大,解除肺和心脏压迫。

-2-

30天精心护理战胜术后并发症

小羽菲从手术室转入监护病房没多久,蔡斌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术后果然出现了呼吸功能不全,不能脱离氧气。“因为患儿本就呼吸功能差,刚做完手术伤口疼痛、身体不能随意活动等因素都导致她的状态比术前更差一些。”他分析说。

接下来的一两个星期,羽菲的术后护理康复对医护团队是更大的考验。当时一个简单的深呼吸,羽菲都很难完成,吸痰护理等操作也让她倍感痛楚。面对心电监护、注射泵等仪器,她内心更是非常紧张,有时候脱离了氧气十余秒,便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头晕等不适,拒绝配合吸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甚至产生了死亡的恐惧。

作为主管医生,蔡斌马上意识到医病还须先医心。“虽然羽菲14岁了比较懂事,但是之前多次的住院手术经历让她从心底对医疗环境恐惧、抗拒,所以得像对待幼儿园小朋友一样哄着,给予更多的耐心,多倾听,多鼓励。”

进行吸痰护理时,蔡斌尽量动作轻柔,时不时夸赞羽菲“你做的很棒”。当看到羽非实在做不了深呼吸时,便换成无创呼吸机来帮助她。可面罩一盖上去,机器吹气出来,一时不适应的羽菲又害怕得身体发抖,蔡斌赶紧拿掉面罩,轻声细语安抚“不用怕,没事的”,等到她情绪稳定后再尝试,循序渐进帮她去适应呼吸机。

蔡斌带领医疗组、护理组,反复与羽菲进行沟通与心理疏导,并通过不断改善治疗方案,让羽菲终于愿意积极配合治疗。虽然女孩还是不怎么说话,但不再抗拒医护人员,谁对她好为她着想其实她心里都明白着。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和康复治疗,羽菲的精神状态和呼吸功能明显好转,可以出院回家了。

“管理好病房的所有病人,让他们尽快康复平安出院,是我的责任。”蔡斌说,每当看到病人笑着出院,心里就会特别满足。病人评价蔡斌是一个“暖男”。

◎ 蔡斌在查看病人的伤口恢复情况。/ 医院供图

对于羽菲这类严重的患者出院后,蔡斌还要继续通过微信视频定期随访,“手术中在其胸腔和术野分别放置引流,前天听孩子爸爸说引流有变化,我就约了他们昨天回来复诊,情况还可以。”他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

-3-

年轻医生要多思考多学习

在我国,胸壁外科目前仍是一个崭新的外科领域,五大类胸壁疾病的学习都不容易。蔡斌很幸运在刚步入医学生涯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王文林教授是他的研究生导师。

“王老师年逾半百,仍然保持每天早上6点半到科室上班。即使科室手术很多,或者需要频繁外出学术交流、做手术情况下,仍然能保持每天完成公众号推文的总结与推送,记录患者病例信息与手术经验记录,阅读大量文献。并且王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发明了很多新概念与新术式,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生涯道路。”蔡斌打心里尊敬与佩服这位恩师,他说:“王老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我一辈子都值得学习的楷模”。

◎ 2023年2月9日起,胸壁外科整体搬迁到民航院区胸壁外科研究院。

在蔡斌看来,作为年轻医生,要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多学习优秀前辈们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多上手术观摩,多思考,多总结,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平时自己要练好基本功,这样上台手术的机会来临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作为外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据此不断改进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每一位“住院总”都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年轻精英。蔡斌回看自己的成长脚步,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白到快速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他特别感谢规培带教老师龙伟光教授。

“龙老师综合能力极高,是他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我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待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与病人的接触沟通细节、包括写病历,都是龙老师手把手教会他的。

在刚入职规培的时候,蔡斌的医患沟通能力比较欠缺,遇到焦虑的病人、面对家属的质疑不知如何处理。龙伟光教授给他支招,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然后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要有同理心,与患者共情之后,真心想办法去帮他解决问题。龙老师还会带上他去到病人那里,亲自示范医患沟通,慢慢地蔡斌学会融合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沟通方法。

-4-

希望未来不负一袭白衣

“我觉得医学专业和我挺有缘的。”谈起为什么学医,蔡斌腼腆一笑。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因看了一部叫做《无限生机》的电视剧,医学的种子由此在他心里悄悄发芽。

距离高考5个月,某天中午蔡斌一放学就急忙跑回家,剧烈运动引起突发胸闷、胸痛。“休息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我妈中午下班回来就带我去医院,查出血气胸,不及时治疗会要命。”蔡斌回忆说,正值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忽然被告知需要住院手术,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幸好遇到一群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很快治好了他的病。

这件事让崇敬医学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虽然听到有些家长说学医很苦很累、前景不好之类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之所以选择外科,是因为蔡斌是个比较喜欢动手实干的人。胸外科现在许多微创手术都很考验动手能力,因此也深深吸引了他。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双手能让病人摆脱疾病康复出院,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

◎ 病房的日常工作。/ 医院供图

同事们说蔡斌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是两个人。在工作中,他是尽职尽责的“住院总”,每每遇到抢救或是需要他处理的事情时,他是最淡定接听电话并能及时赶到抢救现场解决问题的那一位医生。而在生活中,一米八六的高个头外形下是不善言辞,脸上总是有着害羞神情的蔡同学。其实下班之后,他也有不少爱好,“医生必须释放压力才能更好的工作,所以我会听音乐、唱唱歌、看电影等来放松自己。”

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过程,让蔡斌真正认识到的是,无论是在电视屏幕里的,还是在现实的医疗环境中,别人看似医生云淡风轻、从容不迫地处理一些患者,其背后实则需要背负太多的付出与积累。

有的人说,医学是一条不归路,踏入这个行业就没有得回头。蔡斌尝试回头的时候,看到的是十多年前,那个对医学如此崇敬、着迷的小学生。“医学的路道阻且长,但我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努力,不负一袭白衣。”

作者|叶芳

编辑|廖颖瑶

摄影|胡超扬

通讯员|丘绮晴

0 阅读:0

圆圆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