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胰腺癌初期不是口渴多尿,而是悄悄出现这4个小信号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4-21 09:17: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很多人一听癌症,就觉得离自己很远,尤其是胰腺癌,既不疼也不痒,不像糖尿病那样口渴多尿,症状“热闹”,反而像个“影子杀手”,悄无声息地靠近。

当你意识到它存在时,往往已是晚期。真正令人后怕的,不是它有多凶,而是它藏得有多深。

胰腺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是所有恶性肿瘤中五年生存率最低的一种。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胰腺癌病例超过12万人,死亡人数接近11万,死亡率高达90%以上。但为什么这么致命的癌症,往往在早期被忽视?原因就在于它的早期症状太“安静”,太“不起眼”。

有人以为口渴多尿也是胰腺癌的表现,其实那更多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胰腺癌的早期,并不会让你频繁上厕所或拼命喝水,它更像一个在暗处行动的“潜行者”,通过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小信号,慢慢暴露自己的存在。

胰腺癌不是糖尿病,但两者关系不简单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很多人误以为胰腺癌和糖尿病是一回事。确实,胰腺是生产胰岛素的地方,但糖尿病和胰腺癌并不是直接挂钩的。

只不过有研究发现,新发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在1年内被诊断为胰腺癌,这就像是癌症在“借糖尿病的壳”偷偷潜伏。

但反过来,早期胰腺癌并不会让你立刻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所以,口渴多尿不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更不起眼的小变化。

小信号1:饭量变了,人却瘦了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王,是个退休工程师。平时生活规律,身子骨也算硬朗。有一次他来复查血压时顺口提了一句:“最近吃饭没少吃,可体重就是往下掉,看着都有点脱相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一下。体重下降超过10%,且在没有刻意减肥的前提下,要高度警惕胰腺功能的问题。

胰腺癌早期会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尤其是脂肪酶,导致脂肪吸收障碍,即便吃得多,营养也吸收不了,体重自然就掉了。

更隐蔽的是,这种体重下降往往“悄无声息”,没有剧烈的腹痛或呕吐,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胃口差了,就忽略了。

小信号2:肚子不疼,却老觉得“胀”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没吃多少饭,肚子却鼓鼓的,还总是打嗝、放屁,甚至有点恶心?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好几周,特别是伴随上腹部隐隐不适,甚至感觉背部有点酸胀,那就不能再拖了。

这可能不是简单的消化不良,而是胰腺头部的肿瘤压迫胆管或肠道引起的。尤其是饭后胀得更明显的时候,说明消化系统已经出现了“堵点”。

有一次夜门诊,我接诊了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自述“吃完饭就感觉肚子撑得慌”,还以为是胃下垂。结果一查彩超,发现胆管扩张,进一步检查竟然是胰腺占位。

胰腺癌早期症状往往被当作胃病、慢性胃炎、胆结石来处理,所以容易拖延。这也是为啥它总是到中晚期才被发现。

小信号3:皮肤发黄,尿变深

很多人觉得皮肤黄黄的,是晒太阳晒的,或者肝不好。但如果突然发现眼白变黄,皮肤泛黄,连尿液都像浓茶一样发黄甚至发棕色,那就要特别小心了。

这是因为胰腺头部的肿瘤压迫了胆总管,导致胆汁排不出去,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出现黄疸。这种黄疸不同于肝炎引起的黄疸,往往没有明显的发热或肝区疼。

临床上,我遇到过一位年轻男性,30岁出头,眼白发黄来就诊,还以为是肝炎,结果肝功能正常。进一步CT检查发现,胰腺头部一个2厘米的肿块,正好压在胆总管上。

这类“无痛性黄疸”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一旦出现,千万别拖,立刻就医。

小信号4:情绪莫名低落,焦虑失眠

你可能没想到,胰腺癌还会“影响情绪”。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内,出现过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没有明显的生活诱因。

这可能与癌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代谢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在潜意识里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

我有个同行的母亲就是这样,退休后本来生活挺滋润,突然变得郁郁寡欢,睡不好觉,还老觉得“身体不舒服说不上哪儿”。家人以为是更年期,带她去看了心理科,结果几个月后查出胰腺癌晚期。

如果一个人情绪突然变化,持续焦虑、消极,伴随身体轻微但持续的不适,建议不仅要看心理科,也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尤其是腹部影像检查。

为什么胰腺癌总是被“误诊”?

胰腺的位置比较隐蔽,位于腹部深处,前有胃、后有脊柱,一旦出现病变,不容易被早期发现。同时,它的早期症状和很多良性疾病高度重叠,比如消化不良、胃炎、胆囊炎等。

很多基层医院缺乏高分辨率的影像设备,常规B超难以发现早期的小肿瘤。而且,胰腺癌发展速度快,从发病到晚期可能只需几个月。

所以,一旦出现上述4个小信号,尤其是多个同时出现,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做CT或磁共振检查,必要时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CA19-9、CEA等。

预防胰腺癌,关键还是生活方式

虽然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吸烟是目前胰腺癌最明确的外因之一,长期吸烟者患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到3倍。高脂高蛋白饮食、长期酗酒、肥胖、慢性胰腺炎等也都是危险因素。

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戒烟限酒,少吃油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高压工作环境;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不要怕麻烦。

胰腺癌并非无药可医,但关键在“早发现”

如今医学进步,早期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都有了显著提高。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4年一项多中心研究,Ⅰ期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30%以上,比过去翻了几倍。

但前提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可惜的是,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窗口。

所以,请记住这4个可能被忽视的信号:

饭量正常却骤瘦、莫名腹胀、皮肤变黄、情绪异常——如果它们悄悄找上门,请别忽视,去医院查一查,也许能救你一命。

参考文献:

[1]李强, 王磊, 张建军等.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早期诊断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 215-220.

[2]胡文龙, 陈建华. 胰腺癌相关黄疸的诊治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3, 35(4): 289-294.

[3]张敏, 刘思远. 胰腺癌患者术前心理症状分析及干预策略[J].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4, 31(1): 45-4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1 阅读:28
逗逗玩转养护

逗逗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