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同事解决困难是为了得到感谢,请朋友吃饭是为了让对方回请,给婆婆买衣服是为了亲戚朋友夸自己孝顺,对别人的好是为了获得回报时,此心念一起,言行就会偏颇,“诚于中,形于外”,目的和企图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如此,对方一定能感受到,结果就是事与愿违,很难得到想象中的回报。然而,帮助同事只是因为我善良,请朋友吃饭只是因为我喜欢,给婆婆买衣服只是忠于自己内心的孝道。回到事情本身,去掉目的、期盼和添加,反而能收获意外的回报。
同理,当众发言、分享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这样想时,就会分神,当一部分关注点放在听众的反应上时,就无法专注于内容,如此会导致讲不清楚,如此,会紧张;看到听众反应不好,又会紧张,最后导致发挥失常。反之,回到事情本身,讲课、发言只是分享、聊天,如此思维时,“诚于中,形于外”,关注点自然会收回来,完全放在内容本身,此时会忘却自我和环境,如此,完全沉浸在分享这件事中,自由放松,反而能超常发挥。去掉目的和欲望,回到当下。回到事情本身时,力量无穷大。
努力工作、拼命奋斗原本是为了让家人生活无忧,幸福美满,但很多人却在疯狂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忘记了初心,丢掉了自我,最后虽然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但婚姻破裂了,亲子关系出问题了,自己身体也不健康了。
学习圣贤文化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快乐地生活。但很多人学习上瘾后,上班偷偷听课不工作,在家学习不管孩子,本末倒置,导致工作失职,家庭失和。所以,很多时候,不忘初心、目标清晰,知道为何而做,才不会走偏。
所以,有时候“目的”是导航仪,需要时刻放在心底,才能避免中途走失。但有时候,“目的”又是让我们痛苦的原因。何时留?何时舍?需要智慧,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