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父亲提出的要求,我一直是在满足,但现在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现在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如果不满足他,我会自责,会觉得自己不孝顺。若是满足他,那是不是愚孝?
答:找一个平衡。不是不满足,也不是满足,要适量满足或者延迟满足。
举例: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可能买了一件新衣服会特别开心,甚至是穿了一件姐姐给的新衣服也会特别开心,为什么?因为不易得。后来我们自己可以随意买了,买衣服就不开心了。以前如果能跟朋友出去聚个餐,“哎呀!吃个大餐太开心了。”好几天都很激动,现在天天吃,还激动吗?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太容易获得了,反而没有了幸福感。
孩子同样,是不是不要那么轻易地满足他?我们越是轻易地满足他,他越没有幸福感。条件不错的更甚给他创造条件满足他:“你今天想不想吃这个?”“我不想吃。”“你得尝尝,对吧?”;“你想不想去玩?”“我不想去。”“不行,我得带你去。”
我们满足得太多了,他麻木了,没有了幸福感,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减缓,包括对自己。
试想,一个人奋斗了很多年,梦想有一个自己的房子,哪怕再小,那也是一个家。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的时候,会不会很开心?
比如一个人工作很努力,就是为了想买台车子。当买上的时候,下雨天恨不得扛着它走,太幸福了,非常地爱护它。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没有经历过自己的努力,他的获得太轻易、太容易了,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我们看《老子》的思维有多妙:“有一得必有一失。”我们让他轻易得到了,他失去的是幸福的能力,将来这个孩子多难满足。
现在有很多富二代,为什么会做一些常人没有办法理解的事情?因为常人能得到的快乐他得不到,就要从别的地方去寻找快乐了。所以,不要给满足他那么多,那么快。
问:老师,我心里过不了这关,我要不满足他,就觉得自己不孝顺了。答:其实,这是我们的欲望。比如我非要领孩子去看看东方明珠,那是他的想法吗?那是我们的欲望;我非要领孩子去买两件衣服穿,那是他需要穿吗?他五岁,他知道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
问:可是,是他要求的。
答:那也是我们的欲望,“我要不给他买,显得我多不孝顺。”所以我们要克服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不是他。就是我们要对父母、孩子好,但是得适度,不适度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