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的奇葩领袖,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史上最疯领导人霍查

文山聊武器 2025-01-03 02:43:09

198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可能很少有知道霍查这个名字的了,但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讲,那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东欧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

现在还有许多年老的中国游客,每当去欧洲旅游的时候,专门去阿尔巴尼亚看一看:在那个神秘国度的盘山道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半埋于地下的圆顶混凝土碉堡。

作为一个只有二点八万平方公里国土,什么资源都没有的国家,在霍查统治的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人民每天被教育的就是——不仅美苏等霸权主义随时要侵略自己的国家,甚至连南斯拉夫、希腊这样的邻国都将阿尔巴尼亚视为一块肥肉,而且在阿尔巴尼亚国内隐藏着大量投奔国外敌人的内奸。

霍查的被迫害妄想症,越来越严重,在国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屠杀,说他是史上最疯领导人,恐怕也就只有波尔布特表示不服吧?

一、终于成为恶龙的屠龙少年

1908 年恩维尔·霍查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吉诺卡斯特城。

他所在的家族,是伊斯兰教众多派别之中最为虔诚的一支。然而,与整个家族信仰背道而驰的是,霍查的叔叔——切宁,却是一名无神论者。

在霍查年幼之时,他的父亲和大哥远渡重洋,奔赴美国经营布匹生意。被留在阿尔巴尼亚故土的幼子霍查,就处于叔父切宁的监护之下。

尽管身为无神论者,切宁在当地却拥有着良好的声誉。他曾经担任过这座城市的市长一职,深受民众爱戴。因此,切宁对于霍查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位无神论者切宁,从来不会踏入清真寺一步,更别提像其他信徒那样虔诚祈祷了。

不仅如此,他还劝告自己的侄儿霍查切勿轻信宗教教义。

在切宁的言传身教下,霍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30 年, 22 岁的霍查踏上了前往法国的留学之路。

可是,霍查对于学习毫无兴趣,更热衷于同那些在法国的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者交流。

由于在学业上投入的精力太少,霍查的成绩一塌糊涂,只能结束自己的留学生涯。

尽管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但霍查还是凭借着出色的社交能力和人脉关系,成功谋取到了一份美差——成为阿尔巴尼亚驻比利时大使馆的秘书。

在比利时工作的日子里,霍查依然与共产党友人之间始终保持着联系,并时常在法共的报纸上发表文章。

1936 年,霍查回到了阿尔巴尼亚,开始宣传共产主义。

1939 年 4 月,意大利法西斯占领了阿尔巴尼亚,霍查成了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41 年,各地的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小组开了个建党大会,由于亲南斯拉夫、亲苏联各个派别的人互不相让,最终各方代表妥协之下,选了个中立的、没啥存在感的霍查当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让他来领导阿共同法西斯的斗争。

在随后那场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霍查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逐渐树立起在党内的威望。

1944 年,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解放了首都地拉那。

1945 年,阿尔巴尼亚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大选。围绕着这场大选,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霍查采取果断行动,坚决镇压了由英美等外部势力支持的国民阵线。

通过这一列雷霆万钧的手段,霍查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二、曾经是中国人眼中的社会主义明灯

当霍查成功登上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之位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困境——阿尔巴尼亚不仅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周围有一个国家算一个国家都比阿尔巴尼亚强大。

虽然阿尔巴尼亚真实是没什么可占领的价值,当年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完全是墨索里尼脑子一时抽筋。但霍查却不这么看,在他眼中,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不仅美苏,就连希腊、南斯拉夫这样邻国也对阿尔巴尼亚垂涎三尺。

为了自保,阿尔巴尼亚先后与南斯拉夫、苏联建立起紧密的关系,然而好景不长,阿尔巴尼亚与苏南两国之间都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离开了南斯拉夫、苏联这两位大哥,阿尔巴尼亚又把目光转向了遥远东方的中国。

回首六七十年代那段岁月,我们不得不说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尔巴尼亚在每一届联合国大会上,都是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提案的发起国之一。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离不开阿尔巴尼亚等友好国家的鼎力相助和不懈坚持。

在那段中阿关系如胶似漆的蜜月期里,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那些来自中国的黄色面孔。

中方给予阿尔巴尼亚的支援也是慷慨无比:

粮食堆满了阿尔巴尼亚城乡的仓库;

先进的机器设备在阿尔巴尼亚工厂里轰鸣运转;

还没装备自己军队的先进武器先准备给了阿尔巴尼亚军队。

甚至为了解决阿尔巴尼亚的粮食短缺问题,自己粮食还不够的中国不得不拿出少得可怜的外汇(1970年代国库外汇储备中国只有一亿多美元),专门去加拿大采购小麦送给阿尔巴尼亚。

甚至于,中方援助给阿尔巴尼亚用于修建碉堡的特种钢管数量实在太多了,用也用不完,最后,这些国内舍不得用的高端钢管竟然在阿尔巴尼亚被改作了电线杆,矗立在道路两旁,与几十万座碉堡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接受中方援助的同时,阿尔巴尼亚一点也没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觉悟,反而表现出一副理所应当的态度,完全忘记了中国也还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霍查公开对中国领导人道:“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

二把手谢胡则道:“我们不向你们要,向谁要呢?”

1976 年年底,霍查收到了一则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中方决定在来年大幅度削减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得知这个消息后,霍查顿时怒火中烧,在一次党会议上,霍查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言辞激烈地指责起中方来。

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山坡上,专门被刷出了巨大的红色标语:“阿尔巴尼亚人民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低头,绝不会放弃自己的旗帜。”

曾经面临美帝国主义、苏联和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封锁的阿尔巴尼亚,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封锁的敌人”——中国。

三、在不到三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修建了几十万个碉堡

被迫害症的感觉让霍查如坐针毡,迫使他实施全民军事化管理。在这个面积不到三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几百万的小小国度里,竟然修建了几十万座碉堡!

这些碉堡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阿尔巴尼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沿海沙滩、都市街头,还是偏远山区、乡村小道上。

每一座碉堡皆由极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其主体部分深深地埋藏于地下,唯有顶部那犹如半个球般的盖子露出地面。

在碉堡的正前方,开设着狭窄的射击孔。一旦有敌情来袭,战士们便可通过这些射击孔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碉堡彼此之间并未设有相互连接的通道。也就是说,每一座碉堡实际上都成为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单人掩体。这给士兵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无法形成强大的协同防御力量。

这些碉堡的修建是以极为高昂的经济开销作为代价的。从1967年一直到1986年,阿尔巴尼亚投入的资金高达两亿美元之巨。

当然这么大一笔钱,还有那些钢筋、水泥,甚至连武器,绝大多数都是我们中国支援给他的。然而,就算这样,阿尔巴尼亚自己也花费不少。

如果把这笔资金用来改善民生,足以给阿尔巴尼亚国内的每一户人家都提供一套豪华的别墅!然而,一面大修碉堡,一面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住房条件普遍不佳,许多家庭拥挤在狭小、简陋的房屋里。

现在的中国游客一到阿尔巴尼亚,仍然随处能看到到处的碉堡式建筑——1990年以后,阿尔巴尼亚政府将部分碉堡改造成了住宅,只要几百美元就可以买下一个来。

唯一可惜的,这些碉堡根本未发挥过它的军事作用。它们的存在,仅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属于霍查的独裁统治。

四、总担心有人要害自己

从1944年到1985年去世,在霍查长达40年的统治中,阿尔巴尼亚共发生了14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平均为三年一次。具体数字已经难以统计了,光1973年到1975年间,被屠杀的人就多达三万人之多,而当时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人而已。

历次“清洗”的理由各不相同,或者是“南斯拉夫铁托集团”,或者是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甚至还有“中国代理人”等等。

对于霍查来讲,杀人的理由总是存在的,每当国际形势发生某种重大转折时,阿党内就会发生重大清洗,比如今天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清洗铁托主义。明天又因为修正主义,清洗亲苏派系。

清洗使得在阿尔巴尼亚不仅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就连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对他能躲多远有多远,以致于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得到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恶龙”的称号。

虽然这些清洗理由各不相同,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霍查对阿尔巴尼亚安全环境以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极度不自信,不断清洗党内以消除一切他所认为的不可靠分子。

阿尔巴尼亚在建党、反法西斯战争和最初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南斯拉夫的巨大帮助,霍查也多次颂扬过南斯拉夫和铁托的伟绩。然而,面对这个强大的邻国,霍查其实是恐慌更多一些。毕竟,在阿尔巴尼亚党内,南斯拉夫力量实在太大了。为了清除这些南斯拉夫派系的人,霍查首先投靠苏联。

在斯大林反对铁托、将其开除出情报局的事件之中,霍查对斯大林将自己描绘成与“铁托分子”英勇搏斗的正义之士,并且还特别强调自己曾与铁托所派遣的代表如佐泽、伏克曼诺维奇·泰波以及杜尚·穆戈沙等人针锋相对。那些人在他口中被描述得飞扬跋扈、诡计多端,但每次都能被他识破并予以回击。

通过佐泽事件,霍查不仅成功地清除了党内那些胆敢对他提出异议的反对力量,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有加。自那以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亲密无间,仿佛亲父子一般。霍查终于如愿以偿地坐稳了自己的宝座,确立起无人可以撼动的个人统治。

如果说,1948 年反铁托,霍查是得利者,那么 1953 年之后,苏联新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面批判,却致使霍查的地位岌岌可危。

与其他东欧国家无异,阿党内亦出现对霍查路线的批判之声,呼吁为佐泽平反。霍查深知,这绝对是对其统治地位的一次重大挑战,若为佐泽平反,便等于承认自己存在着严重过错,如此,政治末日必将降临,某些东欧党领导人的结局已然印证了这一点。为稳固自身地位,霍查再一次向亲苏派系挥起了屠刀,决然与苏联断绝了关系。

1960 年,当中苏两党的分歧刚刚露出些苗头的时候,霍查也同样在指责赫鲁晓夫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叛徒、修正主义者”。他这种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立场,赢得了来自中国的有力支持。由此,一个崭新的阿中友好时代拉开序幕。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之下,阿党内那些亲近苏联的势力遭遇了大规模的清洗行动。而与此同时,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期间,阿尔巴尼亚从中国获取到数量极为可观的援助物资。

然而,1970 年代初期,阿尔巴尼亚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却如滚雪球般日益严重起来。显而易见,根源在于霍查所坚持的那套已然僵化腐朽的体制。

以凯莱齐为首的党内那些精通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层面的变革。他们尖锐地指出,只有将经济计划制定权以及行政管理权力适度地下放给地方或相关部门,同时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合作,才能让国家的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面对这些合理的建议与诉求,霍查却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坚决拒绝做出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霍查要极力维护自身所谓的“一贯正确”形象,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决策提出质疑或挑战。

谢胡曾经是霍查党内斗争的最大支持者,此前无论对亲南派、亲苏派,甚至亲中派的打击中,谢胡都曾经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也因此,谢胡在阿尔巴尼亚党内势力强大,不仅其夫人、弟弟,甚至小舅子都挤身于中央高层。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仅仅是因为霍查和谢胡两人在经济发展策略的分歧就导致了一场相当于“诛九族”式的屠杀。

谢胡以一种较为务实的态度审视着国内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困境。他提出要调整投资比例,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消费品生产领域,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他还倡导改革现有的价格体系,使其更符合市场规律,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然而,对于谢胡的这些提议,霍查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态度。在他眼中,谢胡的观点简直就是对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功绩的全盘否定。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分歧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起来。

1981 年 12 月 17 日,阿尔巴尼亚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议题涵盖了经济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谢胡和霍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场争论过后不久,谢胡竟神秘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寻死亡”。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了所有人,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们将那一场场惨绝人寰、鲜血淋漓的悲剧归咎于霍查顽固不化的意识形态,倒不如说是他接二连三地蓄意制造大规模的清洗行动,以达成并巩固他在阿尔巴尼亚至高无上、无人能及的绝对权力地位。

这种行径不仅给阿尔巴尼亚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痛苦,也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无序、动荡不安之中。而霍查本人,则沉浸在自己一手营造的权力迷梦中无法自拔,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以及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而阿尔巴尼亚却宛如一座被遗忘的孤岛,深陷于贫困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

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大多数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仿佛是坐在井中的青蛙,只能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苟延残喘。

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当有外国人踏入阿尔巴尼亚国土之时,还会受到诸多严格限制。他们不能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男人不能八十年代流行于世界的喇叭裤,女人严禁穿着性感超短裙。

于是乎,在世人的眼中,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欧洲最为封闭、最为落后的国家,如同一个拥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监狱,与世隔绝。而霍查就是这座监狱大门的管理者,他用一次次的“清洗”、屠杀将阿尔巴尼亚牢牢封锁在贫穷与恐惧之中。

五、死后落得了跟斯大林一样的下场

1985 年,霍查因病离世。

霍查逝世后,也曾经荣耀加身:

阿尔巴尼亚为他举行一场最高规格的国葬;

霍查的灵柩安放在了地拉那“祖国烈士陵园”内最为醒目的位置。为了表达对霍查永恒的怀念,常年有士兵驻守在此;

在霍查的故乡以及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一座座宏伟的霍查纪念塑像拔地而起;

地拉那大学被改为“霍查大学”;

少先队组织改称为“霍查少先队”。

然而,霍查身后所拥有的那些荣耀好景不长:

1991 年,“霍查大学”(地拉那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行动,他们强烈呼吁要恢复学校原先的校名;

位于地拉那市中心广场上的霍查铜像和阿尔巴尼亚全国其他城市中那些矗立着的霍查塑像一样,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接二连三地被推到;

各大书店、图书馆内的霍查著作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

1992 年,阿尔巴尼亚总统贝里沙宣布:将霍查的灵柩从“祖国烈士陵园”中迁出。同年 5 月,霍查的遗体被迁移至一处普通公墓当中。

在那个新的墓穴前方,一块水泥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上面草草写下了几个字:“恩维尔·霍查。”

在长达四十年统治之中,一直以斯大林为榜样的霍查,终于也落得了一个跟斯大林身后一样的下场!

参考文献:

《文史天地》:恩维尔·霍查:一个善变的独裁者

《炎黄春秋》:霍查家族沉浮录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霍查的“左”及其祸害

《今日苏联东欧》:霍查时期政治清洗的原因

《今日苏联东欧》:铁幕会拉开吗?——霍查以后的阿尔巴尼亚

《世界知识》:阿尔巴尼亚:霍查逝世以后

2 阅读:558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