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5年,刚刚走完长征的毛主席,在陕北窑洞前的留影,此时的他衣着破烂,满脸憔悴,看上去很疲惫,令人心疼!尽管毛主席当时才42岁,但此时看上去好像一位老人。可以想象,长征期间,毛主席经历了多少的危险和磨难。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选择长征来突破敌人的围住堵截,当时的红军力量,相对于国军实力悬殊很大,好在毛主席运筹帷幄,一次次打破敌人的封锁。
很多人不知道,相对国军的围堵,红军内部的分裂,才是毛主席最为担心的问题。当时张国焘主张南下,毛主席主张北上。张国焘凭借自己手里的红军力量多,另立红军,和中央红军对立,导致红军力量分裂。
张国焘想要带领红军攻打国军所掌控的大城市,与敌人硬碰硬,结果吃了败仗,损兵折将。毛主席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暂时避开敌人的主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同年10月份,毛主席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用气势磅礴的词语,描绘出红军长征的宏伟壮观,令人感慨。
然而,红军在摆脱国军的追击后,同年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当时冬天马上来临,红军战士缺衣少粮,需要马上筹措钱款解决问题。
思来想去,毛主席想到了徐海东,于是挥笔向徐海东借2500大洋。让毛主席没想到的是,徐海东不仅同意了,还多给了一倍,总共5000元大洋,这一下解决了红军的困难,毛主席对徐海东非常感激。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也有此一功劳。
红军之所以在第五反围剿中失败,与王明,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有着很大关系,这些人都是从苏联过来的,所谓的专家,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形式和基本情况,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最终导致了失败。
毛主席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去了指挥权,他的正确军事思想没有得到发挥。到了1935年初时,红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于是有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力排众议,通过了毛主席恢复红军领导和指挥的权利,从此之后红军转危为安,顺利达到了陕北地区,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
红军虽然胜利抵达了陕北,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1934年,红军长征刚出发时,有8.6万人,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还剩下6000多人,加上其他的也就1万多人了。尤其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的损失非常大,兵力从8万多锐减到3万人,此后又继续损失了许多人,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刚刚抵达陕北时,谁也不会想到,仅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这支队伍后来打败了日军,战胜了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长征虽然过去了90年,但长征带来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那种不怕困难,不怕艰苦,勇敢奋斗的精神,将会继续影响着中国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