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20 14:11:40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丞相与摄政王那可都是仅次皇帝的拥有超高权力的职位,然而能有个好结局的人却少之又少。此文会通过叙述丞相制的起起落落,以及多尔衮和载沣的人生经历,来深入探讨权力给人带来的欢欣与磨难。

【一、丞相制的盛衰:权倾朝野却难逃死命】

丞相,在咱中国古代,那可是紧挨着皇帝的、权力最高的职位啦。打从秦汉那会儿起,丞相手里握着朝政的大权力,不过呢,这丞相的权力常常会跟皇权闹矛盾,所以很难一直稳当下去。

西汉初年,那以萧何为首的丞相集团势力极强,皇帝都得顺着丞相行事。彼时的汉高祖刘邦,曾满心愤恨地跟身旁的侍臣讲:“朕在深山中劳作,幸得萧何等人扶持才登上皇位,本想着能自己把控朝政。哪成想这萧何伴在朕左右,言语里尽是命令的意味,就连朕这天子都只得应承着。朕着实觉得自尊被狠狠伤了一把!”左右侍臣听了,都很惊愕,可也不敢吭声,就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在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三公九卿的举措来削减丞相的权力,皇权由此逐渐增强。汉武帝常常在朝议之时和丞相及其臣下们激烈争辩,着重表明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有一回,丞相贾谊在政事的争论当中占据了优势,汉武帝陷入了沉默,这时随从的侍臣赶忙说道:“陛下您是天子,怎能准许一个小小的丞相在言辞上胜过您呢?”汉武帝听后点了点头,最终挽回了局面,心里不禁暗暗欢喜。

在隋唐时期,朝廷设立了三省六部,使得丞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减。然而,丞相的权力仍然不容小觑,像明朝的胡惟庸,竟然权势大到凌驾于洪武帝之上,最终胡氏全族都被诛杀。当时,郑和目睹了胡惟庸一家遭难的情景,心中不免生出同情之感。虽说明成祖性格较为暴戾,但胡惟庸也着实不该让全家老小都赔上性命。权力争斗的结局,常常是无比凄惨。

要说丞相制的兴衰历程,那足以表明,就算权力再怎么强大,也没法抗衡皇权的压制。要是有个丞相权力太大了,那肯定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和怨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不过呢,到了清朝,这情况就不一样了。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多尔衮当起了“摄政王”,他的权力那可是比皇帝还大呢。

【二、多尔衮:为权力献身的悲剧人生】

多尔衮(1612 - 1650),是满洲镶黄旗人士。在努尔哈赤那会儿,他是立下功劳的人,到了皇太极当政时,他成了重要的军事将领。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助力顺治帝坐上皇位,自己也得了摄政王的位子。

6岁就登上皇位的顺治帝,其实不过是个被人操控的傀儡,真正把控大权的是多尔衮。多尔衮竭尽全力地巩固清朝的统治,大力削弱八旗贵族的势力,对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进行打击。就像除掉重臣豪格,将权力全部揽到自己手中。多尔衮工作勤勉,在政绩方面表现出色,然而他又极其傲慢专横、凶狠残暴且喜好杀戮。

他老是冲重臣们发火,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心,就把人给处死。有一回,一个才十来岁的小太监不小心弄碎了多尔衮的茶盏,多尔衮居然当场就把这孩子给杀了,还拿这孩子的血抹在碎茶盏上。这残忍的做法把在场的人都给吓呆了。有个臣子私下跟同事讲:“多爷性子豪爽,可这做法也太狠了点儿。”那同事赶忙摆手说:“你说话可得小心着点儿,别给自己惹祸!”

多尔衮使劲浑身解数来收买人心,想方设法笼络臣民对他个人的忠心。就连顺治帝的生母也常常被他故意为难。有一回,顺治帝气冲冲地向多尔衮喊道:“我父皇已然驾崩,你我应当共同守护江山社稷。你为何毫无道理地为难我母后?”多尔衮顿时大发雷霆,回道:“你就是个娃娃,懂啥国家大事?赶紧睡你的觉去!”

“打从多尔衮那时起,政令都由多尔衮说了算,而非顺治帝做主。”多尔衮离世后,顺治帝竟然把他的尸首挖出,狠狠地鞭笞了一百下,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愤恨。多尔衮这辈子在朝堂上权势熏天,可最终还是落得个被鞭尸的下场。他的权力大到超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丞相,然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与皇权相较量。

多尔衮离世后,清朝的老百姓们在私底下谈论个不停。有人讲:“多尔衮那可是英明非凡、勇武过人,为咱大清的江山打下了根基。虽说行事手段狠了些,可那也是为了亲近自己人、消灭敌人,保住国家啊。”但也有人说道:“多尔衮张狂专横,把国家和百姓都坑害了。就算他有些功劳,也躲不过被满门抄斩的罪责。”众人各持己见,看法各不相同。

【三、载沣:放弃权力追求人生平静】

在200多年后的1908年,载沣获封摄政王,他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二位摄政王。

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是溥仪的父亲。慈禧太后临终之际,将年仅3岁的溥仪托付给他,任命他为摄政王。“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满清的崛起得益于多尔衮这位摄政王,而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摄政王的载沣却见证了满清的灭亡。

1912 年清朝垮台后,载沣告别了政治舞台,开始了安宁的日子。他跟老友讲道:“我原本是能够像多尔衮那般硬撑下去的,然而瞧见民心已不在咱这朝廷这边了,我着实是没办法改变这局面啊。”

“既然没啥办法了,那还不如啥都别想,好好过这没剩多少的日子。”他的老友鼓励他说:“您不用自己责怪自己,能做的您都做了,也算是尽力了。而且您到底把命保住了,这也算是一种福气啊。”载沣听了,点了点头,心里稍微舒坦了一些。

载沣的晚年生活平静又舒畅。他的日常生活很简朴,过着和没当摄政王时没什么两样的日子。他乐呵呵地说:“我本来就是清朝皇室的一员,享受荣华富贵都好几十年了。如今这天下已经不是我们清朝的了,我也没必要再跟这个时代对着干,倒不如好好享受家庭的欢乐呢。”

多尔衮和载沣,都曾在朝堂之上权势赫赫,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多尔衮为了争夺权力,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载沣呢,则选择放弃权力,换来了安宁平静的晚年,得以善终。这两个人啊,一个曾貌似掌控天下,一个最终安稳终老。

【四、权力的光与影:多尔衮与载沣的启示】

多尔衮的一生充满坎坷,堪称权力斗争所要付出代价的典型代表。他展现出了权力的夺目一面,也暴露出其阴暗之处。他的权力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巅峰高度,然而在这权力的背后,却是千里疆土上的血腥弥漫以及残酷的杀戮行径。多尔衮的人生,是一场权力造就的悲剧。

载沣为求安稳而选择退隐,这体现了他在权力与人生之间的抉择。在那动荡的年代,他走了一条平静的路。他放弃了权力,以求保全自己,虽说错失了改变历史的契机,但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两位摄政王,分别代表了权力之路的两种结局。

要说有英雄气概的,多尔衮得算一个。可他一辈子为权力拼搏,最后落得个受辱身亡的下场。而载沣呢,放弃了权力,保护好了自己,倒是活得安稳长久。历史在这儿没给个定论,到底是权力好还是宁静好呢?

然而,两位摄政王的过往给后人带来了思索:在权力和义理之中,我们该怎样去抉择呢?多尔衮一门心思追求权力,全然不顾及皇室的亲情以及百姓的安危。而载沣却能够以大局为重,适时地选择退让。当权力和原则相互抵触时,我们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历史不存在固定的标准答案,不过能让人进行思考。当下的每一个抉择,都在影响着命运的走向。从过去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而面对现在则需要运用智慧来应对。

【结语】

在封建时代,丞相和摄政王可谓是权力的至高点,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走向失败。多尔衮和载沣,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两面性。历史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是给予了我们思考的空间。当权力和原则相互碰撞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呢?过往的历史能让我们吸取经验、得到教训,而当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塑造着我们自己的命运走向。

0 阅读:0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