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史千年,何以昆明?

地产看 2024-06-10 08:41:07

此城名曰“昆明”,号“春城”,自古为山国奇地。

历来解读“昆明”者不少。

有以汉语解读者,有以彝语解读者,有以羌语解读者,有以白语解读者,有以壮语解读者,有以史书解读者,有以诗词解读者,各显神通,自执一辞,言之凿凿,誓之旦旦,读来趣味盎然,获益匪浅。

昆明地称“昆明”之争

昆明大观楼有一幅楹联,是清末民初云南学者赵藩题写的:

滇池非即昆明池,误认汉习楼船,元人殊陋矣;

汉县原为谷昌县,上溯开疆筚路,庄蹻实先之。

此联的意思,把滇池叫作昆明池,把滇池地区叫作昆明,都是元代的事。

这一叫不要紧,却让后人误以为此“昆明池”就是汉武帝刘彻开凿长安“昆明池”训练水军要进攻的那个西南夷“昆明池”,又引得清代诗人孙髯在大观楼长联中误把“汉习楼船”栽到滇池湖中——“元人”孤陋寡闻,贻害实在不浅。

不过,按《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时在滇池地区设益州郡,曾把昆明部落也划归益州郡管辖。再按唐人樊绰的《云南志》(《蛮书》)所记,早在汉代,在今昆明城区一带就有座“昆川”城,而滇池又称“昆池”。

隋代在滇池北岸设昆州,唐代的《南诏德化碑》仍称滇池北岸为“昆川”,这些地名都是“因水而名”——从“昆池”而来的。元代改“昆州”为“昆明县”,称“昆池”为“昆明池”。

明代谪滇状元杨慎有《海口行》诗:“君不见,云南有水称昆明,万山之巅一泓倾”——从汉到元,一脉相承,岂可独责“元人殊陋”?

不过,赵藩本意未错。

“昆明”二字最早见之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指的是在今洱海地区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就是刘彻在西安凿昆明池练水军要讨伐的那个“昆明”。

西汉《史记》中首次“昆明”二字

因昆明族群流动大,活动地域广,历史上称“昆明”之地共有9个。

除了汉代的洱海地区外,清道光《重修云南通志》记了三个:按《汉书》之说,在今天大理的永平县,此其一;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嶲州设置昆明县,在今四川的盐源县,此其二;《新唐书·南蛮传》所说“昆明十四姓”之地,但不能确指,此其三。再按《华阳国志》所记,晋代的“昆明”在今天的滇西、滇中、滇东北一带;按《三国志》所记,当时的“昆明”在今天的滇东北富源至曲靖之间某地;按《丽江府志略》和《寰宇通志》所记,唐代的丽江一带也有个“昆明”;按《新五代史》所记,后唐时今天贵州的安顺还有个“昆明”;而按《元史》所记,元代的“昆明千户”和“昆明县”无疑就在滇池边(见顾视高《续昆明县志》等)。

1922年设立昆明市,1953年昆明县并入昆明市。历史上的9个昆明,最后就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昆明”的汉语解读

“昆明”一词在史书中用了几千年,昆明城也早就名扬天下,而“昆明”两字的含义,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从古至今,“昆明”只作为族名和地名出现,“昆明”词义也众说纷纭。

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昆”的字形由“日”和“比”会义,意思是“同”;“明”的字形由“月”和“囧”会义,意思是“日月照耀”。还有一种说法,昆的另一个意思是“虫”,“昆明”的意思是昆虫“得阳而生,得阴而藏”。

这倒和如今昆明人自嘲为“昆虫”不谋而合。

民国《昆明市志》说,昆明北边的梁王山又叫昆仑山,“昆明”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黎明景象”。此地命名“昆明”,不外乎“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更因为云南边疆落后,称省会为昆明,“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追赶内地各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

民国《昆明市志》如此解释“昆明”二字

若将“昆明”二字拆开,则“昆”为“日”“比”二字合并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比喻此地“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合并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还有人说“昆明”的意思为“与日月比明”,或为“常年阳光普照”,或为滇池“池水光明如镜”等,这些说法都有附会之嫌。

在今昆明之外,历史上许多地方都有“昆明”之称,如洱海地区,如宁蒗、盐源,如丽江,如安顺等,要说意思全是“标示省会文明”或“与日月比明”,恐怕勉强。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昆明”

有学者认为,“昆明”二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西南夷一支同时也是氐羌族群一支的族名。因此,“昆明”的词义应该用羌语来解读。

《新唐书·南蛮传》说“昆明蛮,一曰昆弥”。这个“昆明蛮”分布十分广泛。

在羌语中,“昆”是族名,“明”或“弥”的意思是“人”。今天氐羌族群后裔的普米族仍然称人为“米”,羌族自称之一也是“米”。至于“昆”在羌语中的意义,有学者考证为“雪山”。这样,“昆明”一词的意思就是“雪山上的人”。

据说昆明族祖先原居古康藏高原,到处是雪山,“雪山人”之说,应当可信。

有学者提出,“昆明”应是彝语“嘿咪”的音译。在彝语中,“嘿”是海,“咪”是地,“嘿咪”就是“海边之地”的意思。“昆明”族早先在洱海一带游牧,东汉以后又定居在滇西洱海和滇中滇池地区,用“嘿咪”(海边之地)作为自称,也是很自然的。

在今天昆明的地名中,像这样以彝语方言音译转化而来的还有不少。所谓“昆明”,最早是部落名,后来又演变成湖名、池名、地名、县名、城名,脉络也是清楚的。

有学者论证说,白族把居住在洱海边的人称作“杲弥”,古代汉语中“杲”音近“昆”,“杲弥”发音与“昆弥”或“昆明”相似,则秦汉时居住在洱海边的居民就是“昆弥”人或“昆明”人,意思都是“近水的民族群”(施立卓《洱海考》)。

还有学者认为,“昆明”是古百越语言。用今天百越后裔壮族语言翻译过来,“昆”意思是“人”,而“明”专指彝族。“昆明”的意思就是“彝人在的地方”(黄懿陆《壮族文化论》)。

昆明的城郊、县区市都有彝名

昆明市近、远郊有呈贡区、晋宁区、东川区、安宁市、富民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六县三区一市,见之《昆明地名志》《云南地名探源》等书记载,这些县、区、市的名称都和彝族的先民乌蛮有关,有的就是从彝语音译转化而来的。

“呈贡”之名,多说因地方特产宝珠梨,旧为贡品、多呈京师,其地因此得名“呈贡”。其实并非如此。

按《呈贡地名志》,“呈贡”本为彝语“扯过”的音译,后经雅化而来。“扯过”即“柴谷”,“扯(柴)”意即稻谷;“过(谷)”意海湾、坝子,合起来意为“盛产水稻的海湾坝子”。以呈贡物产看,此说是可信的。

“晋宁”因晋代设宁州得名,时在唐朝的武德初年,以纪朝代,兼寓“安宁太平”之意,这是没有问题的。

晋宁是滇池畔最早的人类聚居地,庄蹻的滇国都邑就建在这里,西汉元封二年在这里设置滇池县。“滇”一说是古代居住在今天晋宁一带的氐羌“叟”人自称的土语音译,后来派生为地名,其居住之地称“滇”,其地之湖称“滇池”,则“滇池县”出自叟人无疑。

有学者认为,古叟人和今天的彝族有族源关系,那么汉代的滇池县(即今晋宁区)的古称,当然也和彝族有关。

富民县在宋元时期称“黎灢甸”,元代在此设立“黎灢千户”。

“甸”是彝语,意思是“小平地”。明代《滇略》说:富民之地“乌蛮居之,曰黎灢甸,元改今名”。“乌蛮”是今天彝族的先民,黎灢甸为彝语地名就确凿无疑了。

“嵩明”之得名,历代史志众说不一。总而言之,西汉时其地属益州郡,为乌蛮车氏居住之地,后来乌蛮强盛,汉人迁徙他处,与乌蛮在城南筑土台盟誓,因为土台面对秀崧山,得名“崧盟”。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也曾与孟获盟誓于此。

宋代大理国时期,“崧盟”成为当时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名号,元代设置崧盟万户府,后来高氏土司在这里重修金城而居,遂改名“嵩明”,与“崧盟”谐音。这里的“乌蛮”是今天彝族的先民,“嵩明”之称当然与彝族有关。

宜良县在宋大理时称“纪良”,元代以“纪”“宜”音近,改称宜良。但它也有个古名叫“罗裒笼”(《读史方舆纪要》),因为陈、隋时当地民族头领罗氏在此筑城得名。据考,“罗裒”为部落名,“笼”的彝语义是“城”,从此可以看出,宜良城也是彝族先人修建的。

昆明宜良彝族

石林彝族自治县原称路南县,元、明、清三朝志书均记路南“夷名路甸”,当地彝族则称“路底”。“路”在彝语里的意思是“石头”,“甸”和“底”的意思都是“坝子”,合起来意思就是“石头坝子”。

路南应当就从这个“路甸”雅化而来。一说“路南”是彝语“鲁乃”的谐音,“鲁乃”的意思是“长满黑石头的地方”,也和“路甸”“路底”的彝语意思相近。

“寻甸”二字也和唐、宋时期的乌蛮三十七部有关,按《元史·地理志》记载,这里原来是“乌蛮之裔”新丁的地盘,后来“新丁”成为部落的名号,又成为地名,雅化为“仁地”。而按《大明一统志》的说法,这个“新丁”被南诏称为“寻甸”,后又被大理称为“仁德”,明代又称“寻甸”至今。

“禄劝”在彝语中称为“洪农碌券甸”,是彝族对当地一个小坝子的称呼,意为石头山梁下的坝子,或硬石头坝子。元代建州时,从中取“碌券”二字,以近音改称“禄劝”,以示雅训。元代称禄劝州,清代改为禄劝县至今。

昆明禄劝彝族

“安宁”从字面上看含义十分明显:“安宁太平”是也。但是,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安宁州》记载,汉代安宁被称为连然县,又名螳螂川,当地民族称阿宁部。

大概和乌蛮三十七部有点儿关系。早年东川乌蛮头领阿宁乘坐车牛路过此地,牛老是舐着地面不愿离去。后来取土熬出了盐,再深挖此地,发现了一口大盐池。为纪念阿宁的功德,就把这里称为阿宁。元代改为安宁州。

一般认为,“东川”因地处会川(今四川会理)以东得名。但也有人认为,“东川”是“东爨”的转音。

东爨是隋代和唐代前期生活在今天滇东的民族,其中的“乌蛮”就是如今彝族的先民。当时东川为乌蛮之地,在东爨境内,因称“东爨”,一音之转,就是“东川”。而在彝文古籍中,东川又被称为“糜莫”“昭阿已夺”,明代的《云南通志》则说东川古称“东川甸”——“甸”是彝语,意思是“坝子”。后来乌蛮一族得了此地,改称“那札那夷”,也是彝语。

回头再看官渡区,“官渡”当然是汉名。但官渡村早年又称“蜗洞”,这个“蜗洞”也出自彝语,意思是螺蛳城。

昆明郊区10个县、区、市都有彝语名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彝族先民确实是最早居住在滇池地区的民族之一。

(文图见《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城池》)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0 阅读:0

地产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