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外的商朝:商人盖房子时用活人献祭,喜欢把头颅当风铃

郝萌观察过去 2024-11-23 03:45:43

人头风铃与地基献祭:殷商的迷信与血腥之道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一座古代王城,看到房檐上挂着几颗人头,像风铃一样随风摇曳,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某部奇幻电影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人头、祭祀、甚至鲜活的生命,早已成为他们信仰的日常。殷商人信鬼神,敬祖先,但他们表达虔诚的方式却让今天的我们难以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呢?

殷商迷信:一切从恐惧开始

在殷商时代,人与自然的斗争从未停止。风灾、旱灾、洪水,这些常见灾祸对生产力低下的古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当农田被毁、牲畜死亡时,殷商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寻找规律,而是把一切归咎于“神的惩罚”。他们认为,只有讨好这些“神灵”,才能换来安宁。

殷商的“神灵”可不是什么慈悲的存在,它们没有道德观,也不讲情理。更可怕的是,这些神灵大多“姓商”,因为殷商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死后就成了神。这意味着,要想让神满意,就得用最高规格的祭品,而最好的祭品,竟是活人。于是“人牲”这种祭祀方式,成了殷商王朝的宗教核心。

甲骨文记载,商王们做任何事都要先占卜,问问先祖的意思。打仗、修房、种地,甚至连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请示。可以说,祖先的意志笼罩了一切,而“人牲”则是献给他们的最高贡品。

人祭制度:从恐惧到疯狂

殷商时期的人祭,并不是简单的杀掉俘虏那么粗暴。相反,这套制度被商人“发扬光大”,发展出了令人胆寒的复杂仪式。考古学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遗址中发现,仅有记录的“人牲”数量就达到了1.4万人。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商人眼中,祭品的地位极为重要。普通的奴隶和战俘可以作为“人牲”,但如果是贵族甚至王族作为祭品,那才算得上对神的“尊敬”。有些商王甚至把自己的亲族成员送上祭坛,认为这样祖先会更满意。某位商王修建宫殿时,直接用贵族的全家老少作为地基祭品。更令人发指的是,商人还有“分工明确”的献祭方法:男子多用于斩首、曝晒,女子则喜欢用焚烧、水沉等方式,甚至儿童的尸骨也被用于特定的仪式。

这些“人牲”不仅是祭祀用品,甚至成了建筑的一部分。修一座房子,就要在地基下埋上死者,以祈求建筑平安;房顶上挂几颗人头,则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这些人头风铃,随着风声摇曳,似乎将殷商人对鬼神的敬畏和恐惧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传统派与开明派的对决

但并不是所有殷商人都认可用活人祭祀。事实上,商人内部也有激烈的争论。一些开明的贵族开始质疑人祭的必要性,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残忍,还可能招致内乱。于是,他们试图改变这一传统。这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考古发现显示,殷商中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被称为“九世之乱”。简而言之,主张废除人祭的贵族与坚持传统的人发生了冲突。令人意外的是,最终胜利的竟是后者。开明派的失败让人祭传统更加根深蒂固。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之后,商人将人祭制度推向了巅峰。殷墟的遗址中,到处是被屠杀的“人牲”遗骨,祭祀的规模和残忍程度令人咋舌。

九世之乱后:疯狂的延续

迁都后的商王朝,似乎把失败的怨气发泄在了这些“人牲”身上。他们不仅保留了人祭,还发明了更多让人不寒而栗的处决方式。根据研究,“人牲”的杀害方式多达11种,包括斩首、解剖、焚烧、剁碎等。随着时间推移,祭祀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固定的规则。修一间房子,不同的房间需要埋不同性别的“人牲”:主人的房间用男性,女主人的房间用女性,儿童房则埋孩子。可以说,商人的每一座建筑,几乎都是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还把战俘的头颅制成装饰物。挂在屋檐下的头颅风铃,不仅是对敌人的羞辱,更是一种宗教仪式。对商人这些头颅是祖先的“战利品”,可以给家族带来好运。现代人听起来难以接受,但在当时,这却是理所当然的事。

人祭的终结:周的崛起

殷商的疯狂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商代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甚至许多贵族也开始被当成“人牲”。这种内耗式的献祭让商王朝一步步走向崩溃。最终,周人抓住机会,一举推翻了商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周人虽然也是崇拜祖先,但他们对人祭并不感兴趣。从考古资料来看,周人更倾向于用牲畜或其他物品祭祀,而不是活人。这种相对“文明”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社会矛盾,还让周人赢得了更多民心。可以说,商朝的灭亡,某种程度上是“人祭文化”自食恶果的结局。

殷商王朝的历史,是一部人性与迷信交织的血泪史。他们用鲜血供奉祖先,用生命换取平安,但最终却将自己送上了灭亡的道路。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但它也是公正的。那些用残忍手段维系的制度,终将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取代。殷商的故事,或许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0 阅读:15
郝萌观察过去

郝萌观察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