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1日晨,南日岛遭炮弹袭击,国民军胡琏率75师及反共救国军登陆。解放军守岛部队力战不敌,叶飞急调2营2连增援,但经两天激战,解放军仍告失利。
国民军突袭南日岛后速撤,掠走大量武器、物资及810名解放军战俘与多名大陆女性,送至台湾绿岛,接受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的“感训教育”,牢狱之灾悄然降临。
绿岛训练营是一个专注于培训与提升的基地,旨在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实战演练,帮助学员增强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绿岛,又名火烧岛,地处台湾台东县以东约33公里海域。该岛气候宜人,植被茂盛,景色秀美,居民主要依靠捕鱼维持生计。
这座绝美孤岛是世界五大孤岛监狱之一,其他四座分别是:美国阿尔卡特拉斯岛监狱、英国怀特岛监狱、墨西哥圣母岛监狱、南非罗本岛监狱。
绿岛作为监狱始于日本殖民台湾时。1911年,日人建立“火烧岛浮浪者收容所”,用以囚禁重要、政治及重刑罪犯。
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颁布戒严令,实施严酷镇压,大量政治犯被捕。因监狱容量不足,遂将犯人转移至绿岛羁押。
1951年4月1日,台北市内湖新生队扩编,于绿岛设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17日迁绿岛乡流麻沟。5月17日,近千名原内湖新生队及台湾军人监狱政治犯至此接受感训教育。
新生训导处辖三大队,每大队四中队,共十二中队,女性政治犯在六中队。每中队120至160人。1951至1965年,绿岛训导处关押政治犯最多,峰值达2千人。
1951年,绿岛囚犯中本省人占55%,外省人占45%,后者来自大陆、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平均年龄低于30岁,多为知识分子,刑期各异。
感训教育是新生训导处的思想改造项目,“新生”意指政治犯经教育后的蜕变。政治犯包括共产党俘虏、地下党员、左倾及台独人士,也有因言论或冤假罪名入狱者。
思想改造以灌输三民主义为核心,涵盖国父教义、领袖思想、共产主义批判及苏俄对华史。教导处发笔记,每季检查并设定期考,每周三次小组讨论,政治干事负责考核。
此外,还有劳动改造项目,如赴5公里外南寮码头搬运米粮、黄豆、罐头及煤炭,或在营区筑石墙,海边打石建房。营区内的储藏与饲养用房,均由政治犯建造。
除了身体疲惫,还有精神煎熬。训练处最令人畏惧的是暗中考评。官员让囚犯互监言行,评估思想转变。违规者轻则受审挨打,关碉堡;重则送保安处军法处置。
高压环境下,狱中众人皆心惊胆战地度日。稍感慰藉的是,训导处设福祉社,供日常用品、洗衣及照相服务,专用购物券交易,政治受难者可凭亲友汇款或贝壳画换取。
每晚饭后至熄灯,犯人有段放松时光,可在寝室看书、写信、下棋,或自制乐器。此间,众人皆尽力充实精神生活,弥补空虚。
受难者会关照无亲友援助者,但被发现即受重罚。外部管理虽严,内部互助与思想反抗却暗流不息。随后发生绿岛再叛乱案,女性亦多有参与。
女生分队牵涉“复叛乱案件”。
女生分队于1951至1954年间存于新生训导处。1951年5月17日,约20名女性随男性政治犯至此,后增南日岛战役被俘女性,至1954年,近百名女性受难者被关押。
绿岛是少数关押女犯的孤岛监狱,女犯以编号代称。女性分队房舍被围栏隔开男性,围栏内空地供女犯户外用餐、活动及上思想改造课。
管理虽严,仍难阻信息传递。男女政治犯秘密交换信件与新闻,了解外界。此举为后续绿岛政治犯联合反叛的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1950年朝鲜战争后,中共援朝,美等国际势力转扶蒋介石。蒋为稳美信心,在台湾宣扬反共成就,竟让狱中政治犯刺标语拥护国民政府。
绿岛作为政治犯监狱,成反共宣传样板。1953年,新生训练处为展示感训成果,提议犯人刺“反共抗俄”标语效忠政府,包括南日岛战役后被俘的大陆人参与。
该运动看似允许犯人自由署名参与,实则管理层以减刑为饵,促犯人相互监督施压。多数人坚守意志,消极抵抗,拒绝参加,即便遭受酷刑亦不屈从。
政治犯联合反叛致“良心救国运动”失败,管理层颜面扫地,感训教育亦受挫。事后严查,涉案29人,14名政治犯被判死刑。
女性涉案人许晓霞和张常美未受军法审判,而傅如芝因官方“钓鱼”获其与男政治犯柯万进通信证据,事件中不幸丧生,年仅23岁。
1954年,多数女性政治犯被转至台北生产教育所(后更名仁爱教育所),接受以上课为主、劳动为辅的思想改造,直至刑期结束,部分还与孩子共居狱中。
生教所自50年代至1987年台湾戒严令废止。女政治受难者出狱需2名保证人,外省籍者难寻致刑期拖延,有人遂私下贿赂管理人员作保,终得脱离长期囚禁。
出狱后,女受难者各奔前程,部分追求个人梦想,部分则成为历史见证者,不断提醒世人铭记那段过往。
张常美曾涉绿岛再叛乱案,出狱后积极参与人权活动,成为2015年纪录片《镜头下的白色人生》唯一女性受访者,目前她已93岁。
绿岛监狱的现状是,其设施与管理均按照现代化标准运行,确保了安全与秩序,同时重视囚犯的教育改造,致力于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
1948年,联合国大会颁布《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又通过两项国际公约。至此,尊重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
1990年5月,绿岛释放了最后一位政治犯,随后转型为旅游地,年访客约35万人次。昔日政治高压的监狱,现向公众开放,成为铭记与反思历史的标志性场所。
2000年,绿岛监狱改建成绿岛人权纪念园。2018年,台湾成立国家人权博物馆,内含白色恐怖景美及绿岛两个纪念园区。
纪念园区保留监狱原貌,以假人重现犯人服役生活场景,供游客参观感受囚禁苦难。人权博物馆藏405份手稿,含书信、日记及思念诗词,均为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
人权博物馆建立及活动开展,使更多年轻人了解“白色恐怖”时期历史。绿岛文艺作品频出,台湾人民借此重组历史身份认同感。
台湾近代史,先遭日本殖民,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历经40多年政治高压。动荡致众多家庭离散,部分台湾人民流亡海外,身份界定日渐不明。
绿岛历史为台湾人所共忆,为流离种子提供扎根之地。2016年,美籍台裔作家杨小娜出版《绿岛》,涵盖1947年二二八至SARS结束,探索白色恐怖下台湾人民的生活与文化共鸣。
2022年,《流麻沟十五号》在台湾上映,改编自曹钦荣的《流麻沟十五号:绿岛女生分队及其他》。该片以女性视角叙述1953年绿岛叛乱案,揭示狱中女性鲜为人知的处境。
绿岛受难者多已八九十岁高龄。岁月流转,博物馆与文艺作品重现往昔。如今,绿岛对台湾人而言,既承载着政治犯监狱的历史,也寓意着故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