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幼子胡思杜:与父亲决裂,一生未婚,36岁自尽,死后草草安葬

历史调研吧 2024-11-09 00:58:06

胡思杜,这位胡适的幼子,拥有显赫的家世,少年得宠,天资聪颖,出国镀金,肩负满腔抱负回国,但他的人生,却像是一条孤独而曲折的小径,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走向了一段悲凉的结局。胡思杜,一位生而不凡的公子,却最终落得一生未婚、36岁自尽、死后草草安葬的凄惨结局,这种命运实在让人唏嘘。细数他的一生,从少年时的自由散漫到成年后的屡屡碰壁,胡思杜的经历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来时光鲜亮丽,去时却悄无声息。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段经历,都仿佛被时代所裹挟,最终演变成一场个人悲剧。

胡适,这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光芒闪耀,声名卓著,在众人眼中是自由思想的象征,但他却被包办婚姻束缚,娶了出身名门但识字不多的江冬秀。这位江冬秀虽是名门出身,但并非知识女性,性格却十分果断强势,甚至颇有侠肝义胆。她为人干脆利落,有着少见的魄力,不但为自己主持公道,还曾主动出手惩治婚内出轨、见异思迁的北大教授梁宗岱,这份魄力在当时也颇为人称道。胡思杜是胡适与江冬秀的第三个孩子,自小便聪明伶俐,是全家宠爱的“小宝贝”。排行家中最小的他,得到了胡适的格外关爱。胡适特意聘请自己的得意门生罗尔纲担任他的启蒙老师,给他最好的启蒙教育。

胡思杜确实聪明,小时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罗尔纲回忆,这小子两天就能读完《水浒传》,而且记性惊人。胡思杜迷恋戏曲,京戏唱得像模像样,更是喜欢鲁迅的文章,从小便立志要为国家出一份力。然而,他也继承了父亲年轻时的玩性和自由散漫,相较于用功读书,他更喜欢交友玩乐。面对儿子这样的一面,胡适并未多加苛责,反而费尽心力供胡思杜前往美国深造,寄望于他能学有所成。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到了国外,胡思杜依旧没把读书当回事,而是沉迷交友应酬,三年之内换了两所学校,仍不见起色。

相比之下,胡思杜的大哥胡祖望却学业有成,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这让胡思杜备受压力,成了兄长的“对照版”。胡思杜虽然未在学业上大放异彩,但也顺利取得了学位,回国后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大潮之中。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战火频仍的时期,胡适在北大任教,广受学术界与知识分子敬仰。听闻胡思杜归国的消息,许多朋友出于对胡适的敬重和胡思杜的潜力,纷纷向胡适伸出橄榄枝,诚挚邀请胡思杜到各大高校任职,出任教员。

这一时期,正是胡思杜开始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既有父辈的庇护,也面临着独立发展的挑战。令人意外的是,胡适却并未选择这些体面的机会,他一口回绝了朋友的好意,直言“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并最终托关系在北大图书馆给他谋了个差事。

胡思杜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倒也算本分,不再闹出什么大的动静。这样的日子也没持续太久,随着内战接近尾声,国民政府即将败退,蒋介石决定启动“抢救计划”,将大批文物和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转移到台湾,胡适一家就在受邀名单中。面对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的抉择,胡适采取开明的态度,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最终,胡思杜决定留在大陆建设祖国,而他的兄长胡祖望则选择随父母去台湾,自此骨肉相离,天各一方。离别之际,胡适将家中的财物分为两份,较大的一份留给了胡思杜,这既是物质上的支持,也代表了胡适对儿子的关爱和信任。

胡思杜怀着满腔热情投身祖国建设,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研究部继续学习。然而,他未曾预料到一场劫难正悄然逼近。在学习期间,一场针对胡适的批判会议突然展开,胡思杜因是胡适之子,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时候的胡思杜,心里也想过“换个活法”,于是痛下决心,在大会上公开宣布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为了进一步表明态度,他还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的文章,用词犀利,毫不留情,内容直指胡适的过失。

他以为这一切做完就可以洗脱“胡适之子”的身份,可以脱离父亲的影响,没想到这一步非但没有帮助他改善境遇,反而让他深陷困境。而远在台湾的胡适听闻此事,只能无奈地回应“吾儿乃是奉命为之”。从此,胡思杜再也没有与父亲联系,连一封信都没有寄出。

为了表明立场,胡思杜更是将父亲留给他的财物和珍贵书籍全数上交。这些书籍和手稿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然而对于胡思杜来说,却似乎彻底切断了自己与家族的纽带。经过多番考察,组织最终将胡思杜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然而他在工作中屡屡表达的看法和建议,并未得到任何重视,常常是石沉大海,这让胡思杜备受挫折和孤立感。

然而,生活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发布,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响应,胡思杜也不例外,他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一些教育理念写成报告,希望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然而,这一举动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硬是给他扣上了“企图夺取教育主导权”的帽子,更有甚者故意提起“胡适之子”的身份,令他蒙受极大的冤屈。自此,胡思杜的境遇江河日下,几乎在所有场合中都被有意疏远和打压,他的人生逐渐走向孤寂,内心的失望和苦痛与日俱增。

生活的重担与心中的绝望压垮了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饱受煎熬之后,他选择了一条令人悲痛的路。他静静地安排好后事,联系远房表哥,在年仅36岁时,结束了这段坎坷一生。他的死讯因通讯不便并未及时传到胡适耳中,胡适在台湾住院期间还念叨着思杜,虽气愤他当年绝情的批判,内心却依然挂念着他。

胡思杜的一生,前半生风光顺利,有名师指导,有资源支持,有机会出国深造。然而最终结局却令人唏嘘,未婚自尽,草草葬于郊外。他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一场充满爱恨情仇与无奈挣扎的悲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成了一个历史的弃儿,人生轨迹被外界因素不断左右,最终走向一条不归路。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2660810238874474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1 阅读:4

历史调研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