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一念关山正在火热播出,剧情主要讲述了任如意、宁远舟组成的热血小分队,前去安国,营救御驾亲征却被敌国俘虏的梧国皇帝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明朝也有这么一位经历相似的皇帝,在被敌国俘虏之后,回来还能复位当上皇帝。他就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皇帝。
朱祁镇,父亲朱瞻基,外号人送皇长孙;爷爷朱高炽,大明最有权势的太子;太爷爷朱棣,开创永乐盛世。你瞅瞅,别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那朱祁镇是大金钥匙托着他出生,那起点不得不说是真的高。再看看,祖宗给打下的江山,历经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三朝之后的大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给朱祁镇留下了深厚异常的底子。
就这样一位起点高、底子厚的皇帝却险些葬送了大明的江山,下面我们看看朱祁镇的传奇人生。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朱瞻基在乾清宫驾崩,遗诏传位朱祁镇。彼时,朱祁镇虚岁九岁,年纪轻轻就登上了帝王宝座。要说一个九岁的娃娃,自身还未成年,是非还不一定能分清,就要掌管天下,那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朱瞻基就让自己的老妈张太后,妻子孙皇后掌控大局,内政方面由爷爷朱棣时期的内阁底子三杨辅政,等到朱祁镇成年了,再让他亲政。
朱祁镇当然也不能无所事事,身为皇帝,自然要学习治理国家的谋略,学习古代经史子集,正统三月就开经筵,开始正式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所谓经筵,就是自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有大、小经筵之分。这时间,宣宗时期较为受宠的东宫局郎太监王振一直陪伴在朱祁镇左右,二人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这也为以后王振专权引发的土木之变埋下了伏笔。
说起这王振,是明初一个落第秀才,当过私塾教师,可能因为荣身之路过于艰辛,所幸就自阉入宫当了宦官。要不说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宦官懂政治。自古以来,宦官干政一直为历朝历代皇帝所忌讳。太祖时期,为防止宦官干政,不让宦官学习读书写字。但老王没办法,咱们入宫前可就是个文化人。
要说王振,宫里混的,察言观色是基本操作,但王振确实玩的炉火纯青。宣宗时期,就颇得朱瞻基喜爱,被封为东宫局郎,陪太子读书。等到英宗上位,立马就被授予了宦官中权利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人的欲望是没有休止的,特别是在掌控了一定权力之后,那膨胀的速度更是无法比拟的。王振就是如此,内廷里,身为掌印太监的他能够同拥有票拟权的内阁相制衡,但这些远远达不到他的期望。但是在张太后和三杨那里接连碰了几次壁之后,他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现在还不足以强攻,就转换策略,不干预朝事,转而更加讨好朱祁镇;暗地里,广交朋友,培植私党,为自己专权打好基础。因为不干涉朝事,内阁有点什么纠纷,我还能充当个和事老、裁判长,王振在大臣中获得了不少赞誉,这也让英宗更加信任他。
正统六年冬天,奉天殿重建工程竣工,朱祁镇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拜,亲政倒计时。正统七年五月,举行大婚,皇帝结婚了就是亲政的表现。同年十月份,张太后去世了。而三杨中的杨荣两年前已经去世,剩下二杨年事已高,随之失势。朱祁镇终于媳妇熬成婆,要乾纲独断,大展拳脚了。而他的亲信王振,在此更是如日中天,大权在握。
我们总结一下,为什么宦官专权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呢?第一,多数专权的宦官是皇帝少年玩伴,是皇帝心里的朋友。第二,皇帝掌权时年幼,在自己人生价值观还未建立的情况,容易轻信他人,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第三,外臣势大,需要扶持自己的亲信与之抗衡,这其中宦官当然是首选。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派遣了2500多人的进贡使团,向明朝政府邀赏。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命令礼部核查,按实际人数给发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这下,也先部落可炸了窝了,你不给,我就去强,这一直是草原人信奉的准则。同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兵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也先亲率一支进攻大同。
话说王振当权时,排除异己,贪墨无度。他不但不加强北方边防,还接受瓦剌的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竟然每年私造大量箭支,与瓦剌进行贸易。要知道蒙古部落盐铁稀缺,这种战备物资一直是严格管控的,保不齐哪天两方打仗,你生产的箭矢就会射到你的头上。而王振这种目光短浅大肆捞钱、出卖国家利益的人真是不可理喻,千刀万剐也不足以泄民愤。
瓦剌部落原本是蒙古的一部,永乐后瓦剌部日益增强,宣德时,瓦剌部落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元年,又征服了兀良哈,至此统一了草原,并对明朝不断侵扰。通贡是明朝老传统,按例各国应派遣不超过50人的朝贡使团,进京纳贡,天朝回赐。但是瓦剌为了薅大明羊毛,派遣的使团人数越多越多,贪得无厌。
瓦剌入侵后,我们的大聪明王大太监又开始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那意思是,您的太祖北征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您的太爷爷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多次北伐,把蒙古人都赶到沙漠里面去了;您老爹,那可是小时候就跟着成祖南征北战,驰骋沙场,更是御驾亲征。您的骨子里就留着这份热血,您如果御驾亲征,那肯定是三军将士齐用命,小小瓦剌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时年21岁的朱祁镇正是热血方刚的年纪,没有了祖母和一干老臣的掣肘,哪里经得起如此撩拨,为了证明自己,大手一挥,干吧。好吧,年轻人总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有些过于惨重,把自己都折在了里面。
御驾亲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就发现尸横遍野,哪有瓦剌的影子,再加上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朱祁镇有心撤军,这时候王大聪明又出来作妖了,说大军出征没多久就回师太丢脸,建议绕道蔚州。蔚州是王振老家,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扬眉吐气?但是蔚州离大同太近,瓦剌军就在附近,一旦逼近,那不是玩火自焚,群臣反对,但没用,皇帝同意,好嘛,这份宠信也葬送了自己。瓦剌大军追上在蔚州的明军,趁其不备,发动总攻,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王振专权乱国、自以为是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明英宗宠信宵小、夜郎自大的一面。御驾亲征虽然能够临阵指挥,提振士气,但前提是要通晓兵事,任用良将,你的太爷爷、父亲那可都是熟读兵书,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朱祁镇小小年纪听信谗言,就敢好高骛远,我只能说,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话说也先太师俘虏了皇帝,那是又惊喜又忧愁,惊喜的是这网捞着个大鱼,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愁的是杀了吧,就和明朝结了死仇了;留着吧,这玩意不值钱啊,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啊。还好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明朝的皇帝好歹是个皇帝,不如和明朝谈判,索要财物。
可惜,明朝不同意,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大明王朝建国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让人威胁过,我们绝不妥协。这比较符合写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大人的脑回路,谈判专家什么在我这都不好使。不就是皇帝被抓了,没关系,我们再立一个;太子太小,没关系,兄终弟及,我们就当你死了,不,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弟弟郕王朱祁钰。啥?还想从边关上捞好处,不可能,我断你后路,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于大人几招釜底抽薪,把也先太师看懵逼了,还能这么玩,这可是你家皇帝,不是大白菜啊,啥时候这么不值钱了。
也先太师恼羞成怒,你不给,我就自己来取;抓一个皇帝不好使,我就抓一双,我看你能立几个,挥师北上攻打北京。但你还别说,于谦这小子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进攻我们大明或许不行,但是守城技能,我们可是顶级的,瓦剌久攻不下,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朱祁钰改元景泰。景泰元年八月,瓦剌抓了朱祁镇将近一年,啥事也不顶,连根羽毛都换不到,又打不过明军,没办法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这家伙不地道啊,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北狩一年的太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渲染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一种是冷眼相对,直接把太上皇送到了南宫,不得见人。下面我们杜撰一番,娱乐一下。
朱祁钰:“大哥,你可回来了,我想你想的屁股都疼了。”
朱祁镇:“怎么滴,我看你是如坐针毡,皇位做不安稳了吧。”
朱祁钰:“这可不是我要当的啊,是于谦那老小子让我当的。我说我不当,他偏让我当,我当,我当,你还别说,当皇帝还是很不错的。”
朱祁镇:“你是不错了,你可曾想起我在漠北风餐露宿,吃草皮,啃草根的日子;我听说你还不让大明边防将领搭理我,还不促进和谈把救我回来。”
朱祁钰:“是于谦,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大于谦。他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他说不能妥协得让瓦剌死心,他还说皇帝不在皇帝的位置上,就跟白菜一个价不值钱。”
朱祁镇:“你白菜,你全家都是白菜。”
朱祁钰:“咱两不是一家的吗?”
朱祁镇:“谁跟你是一家的,赶紧把我的皇位还我。”
朱祁钰:“大哥,你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我做主,放心,我会好好安置你的。”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就这样,太上皇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自己的太子朱见济早夭,皇储无人,一时间人心惶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正月十七日,朱祁镇被石亨、徐有贞等人从南宫救出,在奉天殿成功复位,改元天顺。
即位后,朱祁镇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并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罢黜景泰帝,软禁在西苑,不久后去世。
我们不得不说,朱祁镇作为皇帝的一生丰富而多彩,纵容宦官专权把自己折腾称瓦剌俘虏,被遥遵为太上皇北狩一年,独处南宫幽禁七载,复位登基又当了八年皇帝,我只能说,小伙子,你真会玩。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