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统帅必须死(完结篇)(时政记者读明史29)

猫智深 2023-10-18 16:55:06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29篇,该系列从新闻角度解读《明史》前言

1363年四月,陈友谅兵发江西,相继攻占南昌周边的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地,封锁住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湖口,南昌已成孤城。

四月二十七日,史称洪都之战的南昌保卫战打响,朱文正2万对陈友谅60万。此时朱元璋正带着主力去江北“救”小明王韩林儿,让南昌被包围85天。

南昌明显已经成为弃子。

今日南昌

一、让常遇春心服的名将

陈友谅攻击邓愈把守的抚州门受挫,终于重视起来。邓愈太狠,换个门总行吧?

他详细端详起各门守将的名字。

薛显是谁?没听过,新来的吧?就你了!

章江、新城二门的守将薛显确实是新来的,刚从江北投奔朱元璋没多久。

薛显的外号叫薛猱儿,即薛猴子的意思,这个外号形象的反映了他的特点。交上手后陈友谅只有一个感觉,这个泼猴打仗太油了,自己无论使用什么攻城手段,他都好像见过,漫不经意间就被化解,《明史》称是“随方御之”。

陈友谅不想想,为什么一个新来的,能被委以如此重任?

薛显的革命资历太老了,比朱元璋、陈友谅都老得多。当年刘福通在阜阳打响了抗元第一枪,同年,薛显就跟着芝麻李和赵均用在徐州起事。

徐州卡着京杭大运河,蒙古人着了急,丞相脱脱召集天下精兵围困徐州。蒙古铁骑几十年前可是打到多瑙河的,什么坚城没见过,攻城手段多了去了。当即便竖起来当年攻破郭靖把守襄阳城的回回炮,“以巨石为炮,昼攻之不息”。城当然是守不住的,可薛显竟然能从重重围困中跑出来,到了凤阳。

跟蒙古人的攻城手段比起来,你陈友谅算个什么?

后来朱元璋南下渡江,这个薛显不跟着去江南发财,反倒北上了。之后薛显一直战斗在山东、苏北一带,当朱元璋忙着打同是农民军的张士诚、陈友谅时,薛显的对手一直是蒙古人,玩的是骑兵作战!

后来赵敏的爸爸察罕帖木儿和哥哥王保保平定了山东,薛显再无办法,看到朱元璋在南京吃香的喝辣的,总算投奔过来。

这些年的战斗经验,让薛显成为明初诸将中最会玩骑兵作战的,凶猛到连常遇春都心服口服,称“遇春弗如也。”

此时南昌之战,薛显不仅防守得当,还主动出击。他就百来匹马,竟打出了骑兵集团冲锋的架势,找到陈友谅弱点,斩杀了省区司令这个级别的大将刘进昭,还擒获了副将赵祥。

这波操作陈友谅看傻了,看来薛显这里也不行,只得另选目标。

二、赵德胜:打最猛的仗,受最重的伤,立最大的功

其它门都试完了,硬着头皮,陈友谅只得攻赵德胜把守的士步、宫步二门。

如果说薛显是“油”,赵德胜的特点就是“猛”。

赵德胜是根正苗红的凤阳人,脸黑体壮,外号为“黑赵岁”,爱好跟唐朝的尉迟敬德一样--马上使槊。一直以来,他都是打最猛的仗,受最重的伤,立最大的功。

朱元璋在六合跟朝鲜远征军打仗时(见前章),赵德胜就是账前先锋,高举马槊往前冲锋,结果“中流矢,几殆”。看来半岛人的射箭真是“自古以来”,难怪现在这么多射箭奥运冠军。

之后赵德胜在攻南京时,“功最”,即功劳最大。

对上张士诚集团,他擒获了张士诚最有才能的弟弟张士德,打得抗元英雄张士诚重新投入大元怀抱受了招安。

对陈友谅集团,他打进陈的首都九江,吓得陈友谅带着老婆孩子跑路。

后他又攻南昌,结果被一炮轰中肩膀,这都不死。

今日南昌

此次面对陈友谅,赵德胜“猛”性尽显,别的人是据城防守,

他却不在乎陈友谅的60万大军,选择硬碰硬,“出城逆战”

陈友谅没想到反被攻,自己的攻势竟然不如对方的攻势,慌乱中又有大将被赵德胜军射死,士气“大沮”。

陈友谅快气疯了,再这么下去还打什么仗?他亲自率兵,终于把赵德胜压回到城内。

之后陈友谅昼夜攻城,“城且坏”,赵德胜帅诸将死战,用上邓愈把木栅栏当临时城墙的经验,且战且筑,城坏复完。

这时,一支弩射中赵德胜的腰。

赵德胜流传下来的画像即为躲箭的

他起初并不在意,毕竟受过的伤太多了。但这次好运没有再站在他这一边,镞入六寸,赵德胜命不久矣。

赵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如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

言毕而死,年39岁。

赵德胜虽然战死,但朱文正率精锐及时赶到,还是守了下来。

三、弃子南昌

为了攻破南昌,一个多月来陈友谅想尽了办法,但每次都被朱文正“随方应之”。

比如陈派士兵乘船攻水门,尝试突破水里的栅栏。朱文正就命壮士持长槊从栅内刺向敌军,被反夺过长槊。朱文正军就将铁钩烧热攻击,陈军无法抢夺,攻势受挫。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一直以来习惯恃己强力的陈友谅,面对南昌城,只得打起了心理战。

陈军在吉安、临江等地俘获的朱元璋守将押到城下喊话,告诉城内,你们已经成为孤城,没有人会来救援,赶快投降吧!

鄱阳湖的湖口我已经封锁了,南昌周边的城市都已经归降了。

我60万大军在这里,朱元璋会来救你们么?敢来救你们么?

你们都是弃子!

他如果来,人少不济事,若人多则南京空虚,张士诚会放过他?

不得不说,陈友谅的话有道理。

一个月来,南昌城日战夜战,城内士兵也死伤惨重,5个守门大将死了3个,连朱文正都受了伤,更何况普通士兵。

朱元璋此时在哪里呢?难道南昌真的成为弃子?

多数作家写到此处时,都说朱元璋并不知情,称朱文正并没有向他求援。

怎么可能?南昌这种重镇,怎么可能被围攻一个多月,朱元璋竟然不知道?真以为朱元璋的情报系统是吃干饭的么?

朱元璋一直在观望,他也不清楚是否能守的住,不知道陷入围攻下的南昌城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

对于一向求稳的朱元璋,南昌此时已经成了弃子。 这一个多月他并没有将南昌放在心上,反而出兵去到江北的安徽寿县,先“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后又让徐达、常遇春带主力跑去围攻合肥庐江的左君弼。

朱元璋不理南昌,反而去江北“救”小明王

看来朱元璋已经放弃南昌了。

四、冷彻骨头的理性

苦盼援军不至,朱文正又派手下千户张子明去南京告急,并特意嘱咐其见到朱元璋后应如此如此游说。

张子明扮成渔夫,驾一叶小舟,从水关潜出,沿赣江而入长江,夜行昼止,于六月二十五日到南京。

今日鄱阳湖渔民

朱元璋问以陈友谅军多寡。张子明不谈陈友谅军的强盛,也不谈南昌的危急,朱文正来之前交代过,这些朱元璋不会在意。

张子明对朱元璋说:

1、陈友谅虽然人不少,但死伤惨重。

2、陈军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没了。

3、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夏天鄱阳湖的水流方向是从长江流入湖中,对陈友谅是逆流。如其战败,将再也逃不回去。

主公,歼灭陈友谅,在此一举!

朱元璋不愧是老滑头,他让张子明回去给朱文正说:“坚守一月,吾自取之。”

不是陈友谅死伤惨重么?那你再给我守一个月吧。

冷彻骨头的理性。

张子明只得回去复命,刚走到长江入鄱阳湖口处,便被陈友谅军所获。

陈军让他在南昌城下诱城中降,张子明佯装许诺,至城下,大呼:“我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

陈友谅怒,杀之。

五、别急,下一步就要给你加九锡了

七月,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俞通海等主力20余万人,溯长江而上。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他跟陈友谅的最终决战,他对众将道:“两军相斗勇者胜,陈友谅久围洪都(南昌),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

“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虏,正在今日!”

七月十九日,陈友谅撤围南昌,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元璋。

自此,长达85天的南昌保卫战结束,朱文正以2w兵力(也有人说不足万人),抵挡住陈友谅60w大军的围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战让陈友谅师老兵困,为朱元璋最终在鄱阳湖歼灭其主力创造了机会,对大明王朝的建立起到关键性战役。

这战也成为朱文正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无法被《明史》抹杀。

战后,朱元璋命令有司建立豫章功臣庙,塑文武重臣,按岁时祭祀,以为追念忠义。

朱元璋农民出身,向来吝惜封赏,但在南昌,他追封了一个公爵,九个侯爵和一个伯爵。(朱元璋开国才封了6个公爵28个侯爵而已)

其中,千户张子明被追封为忠节侯。

唯一没有封赏的只有朱文正。

朱元璋给的理由是,“锡功尚可待也”。

“侄儿你急什么,下一步就要给你加九锡了。”朱元璋热情洋溢地说这句话时,眼神中却透着一丝阴冷。

此时,老朱家不再是只有朱元璋跟朱文正两个人,这些年朱元璋纳了好多老婆,已经给他生了7个儿子。

这一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已经8岁了。

南昌保卫战之后,朱文正有了这不世战功,又身居大都督之职,在朱元璋阵营内的战功和地位已经达到顶峰,已经无封可封。

朱文正浑然不知等待他的命运,仍旧为他少年时的好玩伴、他的好伯伯朱元璋鞍前马后效力。

插一句,上一章《副统帅必须死(上)》出来后,不少朋友问朱文正那个都督府是干嘛的,是朱元璋集团唯一的军事机构么?在此也给大家解释下。

可以把都督府理解成如今的国防部,其职责为“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囊括了军事档案管理、军职任命、战争谋划、指挥等等,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军事管理部门。

成立都督府是朱元璋重要的集权措施。朱元璋集团的管理机关分为政府系统的中书省和军事系统的枢密院,1361年他更改军制,把枢密院改为都督府,将官职较高的徐达、邵荣调入中书省内,虽仍旧带兵,但将这些大将跟后勤、练兵、军职任命等剥离。

而新改制的这个都督府,其boss即为朱文正。

当时朱元璋外有陈友谅、张士诚,内有邵荣虎视眈眈,名义上还有个小明王在头上,如果连自己亲侄子都信不过,那就没得玩了。

但当朱元璋的权利日益稳固,就开始看朱文正不顺眼了。

中国历史中上个有这么大权利的人还是天策府boss李世民,这位还是大唐尚书令,“ 都督天下诸军事 ”,跟朱文正的“节制中外军事”差不了多少。

但朱文正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李世民有房玄龄、杜如晦,但疑心深重的朱元璋把手下的将领看的死死的,严禁诸将任用儒生,防止他们有了自己的“诸葛亮”。

朱文正的谋士郭子章、刘仲服都是朱元璋派过去的,从后面的事也可以推断出他身边有许多朱元璋的耳目。

六、四条扯淡罪行

陈友谅撤围南昌后,在鄱阳湖上跟朱元璋打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战(即使到当代中国,也没见哪个水战有60万规模的)。

鄱阳湖之战的过程也是跌宕起伏,被张士诚的谋士罗贯中取材为赤壁之战的原形,流传下来。等下一章我再详细写。

鄱阳湖之战为赤壁之战的原型

战后,朱文正一刻都没闲着,为他们朱家的天下兢兢业业,迅速占领全江西,又筹划对张士诚作战。

但一年后,朱文正突然被“免官,安置桐庐县”。

官方口径在《明太祖实录》给出的理由有以下几条:

1、使守江西,遂骄淫暴横,夺民妇女。

2、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饰。

3、怨恨不得封赏。

4、被责备后,谋叛张士诚。

我来给大家逐一分析。

第一条理由,关键点即夺民妇女,问题是朱文正堂堂大都督,若有这个需求会有许多有利益诉求的黄花大闺女往上贴,他本人也不至于看上哪个农民家的老婆。

能干这种事的肯定是他手下,这些人许多是土匪转正,干出这种事在所难免,按条理处罚便可,为此断了朱文正政治生涯甚至要了他命,有些牵强。

第二条,床榻僭以龙凤为饰。当时民风如此,元朝的蒙古人不怎么管,地主家床上雕个龙凤呈祥啥的并不奇怪。

第三条,怨恨不得封赏。说两句牢骚话都不让说么?

这一条还证明,朱文正身边有许多人在监视他的一言一行甚至床上雕的花。

最后一条,被责备后谋叛张士诚,这真是开国际玩笑了。朱元璋能给朱文正大都督,张士诚能给么?

这个理由朱元璋最喜欢用,日后因“胡惟庸案”杀跟自己一路走来的老臣李善长,理由即其要跟胡惟庸谋反。

这个可笑的理由连湖北人解缙都看不过去了,就上了一篇《论韩国公冤事状》,指明李善长已经是开国第一文臣,协助胡惟庸谋反又能得到什么?

朱文正已经是第一武臣,跟着张士诚又能得到什么?

再说谋人妇女的事,朱元璋有脸以此审判别人?他先看看自己和宝贝儿子吧。

在朱元璋本人出版的书《御制纪非录》中,记载了一件特好玩的事:

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受封秦王,去到西安后天天看带颜色的画,思绪翩翩,觉得天下美女还得要苏杭,陕西本地的不行。朱樉于是派了手下吴泰和陈婆,“去苏杭等府,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买来”,让他朱樉爽。

可大家都知道,明星照片都经过ps,做不得真,何况那种画?吴泰和陈婆苦苦寻觅,却无法交差。朱樉“二次差人催取,将火者吴泰剜了膝盖,将陈婆就于杭州打死”。

《御制纪非录》还记载朱元璋了儿子们很多事,哪件不比朱文正这些狠?

比如齐王听信指挥邾庸等左使,杀死指挥千百户校尉人等并全家,杀死计四百八十二名。

又比如《明史》里“英敏好学,善属文”的潭王朱梓,不仅“用铁骨朵打死典仗”,“用皮鞭一千下打死典簿”。

这个潭王后来干脆强迫王府众女性吃起屎来,强迫吞食后,还要问她们“美不美”?在王府闲得无事,他还成天想方设法折磨虐杀身边人,甚至无端将自己的侍卫们与老虎关在一起。

对于这些宝贝儿子,朱元璋无非也就训斥而已。朱家内部的事,朱元璋在《明祖训录》中明文规定,“虽有大罪,亦不加刑”,朱家最多开个家庭会议,最后皇帝给定个惩治办法,轻则批评,重则贬为庶民几年。

当然《御制纪非录》这本书能流传下来也有其政治原因,比如断了这些王爷们夺嫡的念想。更好玩的是,这本书偏偏没有记载燕王朱棣。

七、唯一敢跟朱元璋对质的人

朱元璋要彻底断了他侄儿的根基。

他先是把自己派往朱文正身边的谋士郭子章、刘仲服杀掉,理由是“不谏阻”之罪。

后又将朱文正部下随从头目50余人挑断脚筋。

这些人可都是在南昌保卫战死里求生的。

墙倒自古众人推,大都督失势,不用朱元璋明说,大把喜欢揣摩心思的人就开始泼脏水。

朱文正先是被贬官到外地,没多久就有人指控他诅咒朱元璋,即所谓的画个圈圈写上朱元璋名字用针扎。

可笑么?

堂堂大将军,刀口舔血的人物,玩这种把戏?所谓往别人家里埋“巫毒”,早在西汉时候就是置政治对手于死地的好手段。

朱文正被押回凤阳老家看祖坟,又被人告发要投奔张士诚。

之后朱元璋亲自讯朱文正,因其出言不逊,将其活活鞭死。(《御制纪非录》记载为“鞭后而故”)

朱元璋称朱文正说的话“虽在神人亦所不容”,到底什么话能让他勃然大怒呢?

朱元璋指责他侄儿的四条罪,“怨恨不得封赏”和“床上雕龙凤”这两条都知道是无稽之谈,只有“谋叛张士诚”和“夺民妇女”能拿来说事,让本猫智深根据史料和朱文正刚烈的性格还原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

朱元璋:“你为什么想背叛我,去投奔张士诚?”

此时朱文正从全军大都督沦为阶下囚,全部亲信被杀或弄成废人,翻身再无指望,因此说话也没了顾忌:

“你要杀我就直说,整这些干什么?我妈妈、妹妹和老婆孩子都在南京城内,我跑到张士诚那里干什么?”

“你说我背叛,可背叛的人反倒是你吧!这么多年你都打着小明王的招牌,他也为你遮风挡雨,可你为什么要不计代价‘亲援’安丰,一定要弄死他?甚至不在乎南昌城马上就要被陈友谅攻陷。”朱文正接着说。

“要不是我为你在南昌守85天,你哪里有今天?”朱文正说!

自起兵以来就没人敢这么对自己说话,朱元璋气的浑身发抖。

“你说我夺民女,夺民女的反倒是你吧!”朱文正没打算活了,把所有的事情都抖了出来。

“李淑妃、郭宁妃、郭惠妃、胡妃、孙贵妃,这些还是有正式封号的,这么多年,我们在前线为你打仗,你在后方到底找了女人?”朱文正吼着。

“你那些来路不正的女人又有多少?大将韦德成刚战死,他老婆怎么到了你床上,还给你生了一个孩子(《明兴野记》)?”

“刚占了武昌,为何你就纳了陈友谅的妃子?(《御制大诰》)”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他问侍卫要来了鞭子,走上前去......

朱元璋死后让数十个嫔妃为其殉葬

后记:

自此,南昌保卫战的6个主要将领朱文正、邓愈、薛显、赵德胜、牛海龙、赵国旺,只剩下邓愈和薛显2人。

邓愈代替朱文正镇守原先陈友谅的地盘,后在28岁升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之后邓愈参与了对甘肃和四川的征战,并在33岁被封为卫国公,成为大明爵位最高的6个人之一(开国六公)。

40岁时,邓愈远征高原,为明朝收复吐蕃,拓地千里。同年,从高原下来后的回师途中,邓愈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承袭了爵位,但因为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受到牵连,夺爵被杀。

另一个活的人是薛显。

他在消灭陈友谅残余势力和平定张士诚的战斗中也屡立战功,后来又跟着徐达北伐中原,驱除蒙古人,被朱元璋点评为“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

洪武二十年冬,薛显追随冯胜北伐,为明朝收复了东北,在班师途中病逝山海关,时年五十八岁。薛显性如烈火,且喜滥杀,因此虽被封永城侯,却不予世券。洪武二十三年,他被定为胡惟庸余党,因已死而不予追究,但爵位被削去。

上世纪70年代,专家发现了薛显墓,墓志写他有7个儿子6个女儿,但《明史》却记载他没有后代。这背后似乎又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另外,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对大都督府衙门进行改制,将大都督一职改为左、右都督,让其互相牵制。再之后,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皇权的统治,将大都督府拆分成五军都督府,在五个军的都督府内都设置左右都督,并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同时存在,互相制约。至此,朱元璋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在朱文正死后没多久,朱元璋勒令20多个被赐姓为“朱”的义子们改姓,消除了对亲儿子们的威胁。比如外甥朱文忠被改回去李文忠;沐英记不得本姓,因“沐陛下母后圣恩如天地”而姓沐。

也许是消除威胁后发了善心,也许是想起哥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许是念及侄儿的南昌保卫战之功,在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封其子孙为靖江王,封地为远离政治中心的桂林。

桂林山水中的靖江王府

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在淡淡茶香中,在200多年的岁月里,朱文正一脉远离了政坛的纷争,静静看着明朝兴起,又跟着一起走向灭亡。

(更精彩的内容,且看下回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传》吴晗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

《朱元璋和他的养子们 》陈怀光

《大明王朝诞生前的祭品——透视大都督朱文正之死》夏玉润

《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李新峰

2 阅读:50
猫智深

猫智深

从新闻角度解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