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误:裁底层公务员、拒和议、瞎折腾(时政记者读晚明3)

猫智深 2023-11-19 16:35:42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晚明系列文章第3篇。

前言

评论古人,最忌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有首诗这样嘲讽: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邺中歌》明 钟惺

为了不让后来者笑猫智深为腐儒,在回答崇祯究竟有什么失误前,先让猫智深带大家厘清明朝官僚体系是什么样的,崇祯有能力做那些事,还有哪些是他做不了的。

按照当代政治学理论,明朝是一个典型的“小政府”模式,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估计其只有20万官员和5万多吏。

与之对应,在2015年我国财政供养人数是5000万(出自“南京党建”微信公众号)。另有自媒体称我国现在有8000万人在体制内,但笔者没找到信源。(横向比较如今各国,这个数量并不算多)

我国有283个地级市,这意味明朝的公职人数仅相当于现在一个市。

这可以理解为,明朝是将一个市的体制人扩散到全国,管理整个国家。

这意味着明朝根本不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只能维持“皇权不下县”的粗放式经营,在每个县至多只有30个有俸薪的公职,与地方豪强合租来维持统治机构运转。

与之对应,明朝的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如今一个市,而且还是中西部市。

明朝的财政总收入大概在2000万两白银左右,按照明朝中晚期的粮价来换算,大概相当于如今的120亿。而猫智深的家乡山西临汾,前年的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9亿元。

这样的小政府,崇祯帝根本无法进行明粉头脑中的各种科技创新和改革。

但这并不意味着崇祯在民族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无能为力,他至少做错了三件事:裁减底层公务员、拒皇太极议和和在人事及政策上瞎折腾。

崇祯皇帝

一、裁底层公务员

最近在看顾诚写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即明末所有的农民军领袖在早期都弄个绰号出来混,不以真姓名示人。

比如“武林盟主”紫金梁在山西搞了个农民军大集合,36营20万人齐聚。史料对这这36人的外号记之甚详,比如邢红狼、黑煞神、曹操、闯王等,但这些人大多姓名不存,只有活到大后期的李自成、张献忠或者曾投降官兵的才能将姓名传世。

紫金梁其首也,余八大王(张献忠)、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撞塌天(当即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马守应)、李晋王、党家、破甲锥、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闯王(高迎样)、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催山虎、冲天油里滑、圪烈眼( 当即革里眼贺一龙)。-----明 张道濬 《兵燹琐记》

与之对应,之前的朝代,带头大哥大多出道就用真名,比如张角、翟让、方腊等。

何故?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戴笠和吴殳也注意到此现象,并提出解释:

“一时贼首,多边军之豪及良家世职,不欲以姓名闻,恐为亲族累,故相率立深名。”

在农民军中混,能混出头的大多是原来的边军或者基层公务员。他们为了不连累家人,普遍起个绰号。

而裁减底层公务员和降低边军待遇,将他们逼到农民军那一边,正是崇祯最大的失误。

在当代企业的裁员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留下的人中许多的拿手本领是做ppt,从而在企业内部掌握了话语权者,而走的人中有许多踏实干活者,甚至有市场竞争力的员工往往主动求裁。

明末的情况也很相似,崇祯要对付后金和农民军两处敌人,财源紧缺,便要裁汰冗余。

深居高堂的读书人虽然“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但写得一手好文章,精简机构的大刀怎么也砍不到他们头上。

20万朱家宗室虽然百无一用,耗费了一半的国家收入,但我大明以儒家治天下,孝悌的封建大旗怎么也不能丢,这些人也只得养着。

于是,大刀就只得砍倒底层公务员和士兵头上。

崇祯二年是多事之秋。当年十月,后金第一次入关掳掠,皇太极亲率大军打到北京城下,京师戒严。同年,陕西延安府、庆阳等地大饥,人烧人骨为薪,人煮人肉为食。崇祯帝既要扩军,又要赈灾,处处需要钱。

皇帝心急,自然有马屁精凑上,刑科给事中刘懋献上裁员之计。可他既不敢裁文官,又不敢缩减朱家宗室开支,却将刀砍到底层的驿站邮递员头上。

朝堂之上自然没有人帮邮递员们说话,“改革”在刘懋的主持下顺利得异乎寻常,不久后他上报完成,每年节银68万两白银,按照粮价换算大概是现在的4个亿。晚明虽穷,但即使崇祯灭亡的倒数第二年,收入也有1500万两。

同年,在银川驿混口饭吃的马夫李自成也成为“改革”的垫脚石。

邮递员李自成的饭碗被砸,只能“自成”了

这些被裁减之人,朝堂没人替他们说话,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替自己说话,将姓名化为那一个个代号,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去。

“天生此食力之民,往来道路,博分文以给朝夕。一旦无所施其力,不去为贼,将安所得乎?后有自秦,晋、中州来者,言所擒之贼,多系驿递夫役,其肩有痕,易辨也”。----杨士聪 《玉堂荟记》

仅仅六年之后,为了剿灭李自成们,兵部尚书杨嗣昌献上“四正六隅十面网”之计,先后两次增兵85万,向天下增税1020万两白银。

除了李自成这种邮递员,底层士兵的利益也没人帮他们维护。

朱元璋早年搞卫所制,不给军人发工资,而是给他们一块地,让自收自支。士兵们大多在苦寒的边地,不仅要守卫国家,还要种田。

即使士兵手上这点贫瘠的土地,仅仅到了明朝中期就保不住了,多被军官、豪强和太监们侵占。朝廷也知道这事,但也没办法,只得给士兵发饷,可明朝这种调性,真正到士兵的钱少之又少。到了崇祯朝,财政困难导致拨款更少,士兵们直接活不下去了。

根据陕西巡抚胡廷宴给皇帝的上书,陕西各处的士兵往年只是卖盔甲军械度日,如今已经开始卖老婆孩子了。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迯。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胡廷宴

陕西并不是特例,山西和河北的也一样,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给朝廷描述过他搞的一次阅兵:

“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有些视频主将卢象升称为明末狠人,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

底层士兵们的利益没人保护,平常吃不饱饭没体力训练,打败了又有严苛的军法,便纷纷逃亡到农民军那边。

由于有专业的战斗技能,逃亡士兵成为农民军中骨干,大幅增加了其战斗力。

明末的战争格局,也从官军围剿农民军,变成了农民军围剿官军。

二、拒绝议和

谈到后金,许多人喜欢站在上帝视角,以为满人必然一心灭掉明朝。

其实不然,后金在面临明朝时的态度本质是心虚。这也难怪,满人主体不过10万,面临一个人口4000万的大邦,即使胜利百次千次,只要失败一次,背后就是深渊。

即使满清一统天下,这种心态也一直存在。满人认为自己迟早要退回东北老家,不愿汉人进入。

多尔衮刚进紫禁城没多久就宣布要“留发不留头”,有汉人进谏此非“一统之策”,多尔衮答曰:“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

谈什么一统天下?能占一寸地就是一寸地,能占一尺地就是一尺地,占不了大不了拉上财宝回东北。

而即使入关100年后,乾隆皇帝都严禁汉民出入山海关。直到清末日俄侵吞东北的土地,清朝才准许汉人进东北,这也是“闯关东”的由来。

清末,丧失东北大片领土的清朝终于允许汉人闯关东

建立王朝后的底气不足尚且如此,何况未曾一统的后金。《天聪实录稿》中记载皇太极时期许多后金官员对局势看法都不乐观,有的官员甚至直截了当的说,“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

在这种心态下,皇太极曾多次提议议和,仅仅1626到1631的五年间,皇太极就先后十几次向明朝提出议和,甚至明确表示要“去帝称汗”和奉明朝正朔,但都被无视。

不得不说,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并不算离谱, 本质上就是贸易。他要求每年从明朝获得“黄金一万,白金十万,缎匹十万,布匹三十万”,而他回馈“东珠十、貂皮千,人参千斤”。

十万两白银屁都不算,当年大宋朝每年给辽国50万两白银,而这边后金还不白拿钱,竟给回礼。

但崇祯没有在此时开启和议,因为这意味着承认后金崛起的事实,其占领的辽东土地在法理上从大明剥离。

于是明朝不得不两线作战,崇祯八年,农民军竟然攻占凤阳,掘了朱家祖坟,天下震动,崇祯不得不自己打脸自己,谋求与后金停战,将力量集中到农民军这边。

可崇祯扭扭捏捏,把这件事交给太监高起潜去办。而这个太监竟然派去个算卦的瞎子跟皇太极谈判....有这么尊重人的么?即使这样,翌年皇太极捏着鼻子派人回信,称“屡欲通好,以享太平之福”。

这件事还是被朝中那群读书人发觉,引起轩然大波,纷纷上疏反对。崇祯顶不住压力,此次也只得不了了之。

皇太极画像

时间到了1642年,这年是明亡前两年,崇祯也知道快崩盘了,又让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人谈判。

皇太极同意议和,提出三点要求:

1、每年明朝给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而后金回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100万两白银算什么?辽西军阀吴三桂那群人才每年都要耗饷400万两)

2、承认后金既占领土,“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

3、双方互市做生意。

这事情又被文人们知道了,纷纷上疏反对。崇祯不肯承担骂名,竟砍了陈新甲的脑袋。明朝就这样一直两线作战,大批精锐边军死在辽东。

两年后,明亡矣。

三、瞎折腾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言以蔽之,就是三个字:不折腾。

因为,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就是“小政府模式”,其实办不了啥事。而且上面任何政策到了地方都会被歪曲的不成样子,“折腾”的负担必然被地主转嫁给农民。

因此“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成为历代王朝总结出的使用道理。

可崇祯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折腾官,折腾民,折腾事。

折腾官员这块,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平均一年换三个。其中薛国观,周延儒等更是被杀。

另外,他还在17年间兵部尚书换了14个,刑部尚书换了17个。

最惨的还是外面带兵打仗的将领。崇祯杀了7个总督和11个巡抚,包括熊文灿、袁崇焕、刘策、范志完等人,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没人再敢给崇祯卖命。

时事如此,难道杀大臣就管用?这明摆着是个政治上的小孩在耍脾气。

时人张岱评价:“先帝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鹦鹉学语,随声附和已耳。”

可直到自挂煤山枝前,崇祯还有脸感慨,“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煤山的树

除了折腾官,他还爱折腾民。

北方饥民闹事,根本原因在于缺粮缺钱,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可崇祯不说从经济上解决,却力主在军事上解决。为此,他又从民间额外征收三饷,每年多增收1600多万两白银作为岁额,向全国摊派。而明朝正常的财政收入也不过2000多万两白银。

这1600万两银子如果换成粮食,够陕西全省不到300万的人吃整整一年。如果大明够狠,学习大宋,把陕西人中强壮者招入军中,其他人饿死随便,则这笔钱更是能顶个五年。有这么多时间,啥灾荒都过去了。

可崇祯想一次性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用军队将闹事者杀掉了。

这笔钱被崇祯摊派到地方,豪强地主们肯定不愿出,只得由贫困不堪的农民承担。于是,民越来越穷,匪也越剿越多。

所谓扬汤止沸,不过如此。

因此,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崇祯“爱折腾”的评价最为中肯,郭老说:“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之时,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立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措。”

就在崇祯的一次次折腾中,大明王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谈皇太极的求和及其真意》滕绍箴《崇祯帝“君非甚暗”透析》晁中辰《清对明议和二、三见》赵世瑜《明清议和与陈新甲之死》张德信《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陈生玺《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颜丙震《崇祯皇帝抑郁人格与明朝灭亡》尤玉龙
1 阅读:121

评论列表

mygame

mygame

10
2023-11-19 20:25

毕竟厚待宗室是祖训,不过如果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话宗室相关的祖训也可以推翻,比如说有宗室不处决的祖训,哪怕是宁王等造反的也只能赐自尽,但是唯一一例公开处斩的宗室就是子弑父 不过就削减宗室待遇来说嘉靖就成功过规定了总支出上限

猫智深

猫智深

从新闻角度解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