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怼太后会怎么样

是烟火江湖 2023-04-01 09:36:33

01

天圣七年,北宋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刘太后下旨,令仁宗率百官在冬至这天祝寿。

提起这位刘太后,那还真不是一般人。

她姓刘名娥,本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

(大宋宫词剧照)

真宗晚年中风,无力处理政务,知道刘娥识文断字,便想将政务交给皇后处理。

奈何宰相寇准强烈反对。

寇准担心刘娥掌权后会成为武则天第二,因此极力主张把权力交给太子赵祯。

问题是,此时的赵祯还不满10岁,根本没能力处理政务。

寇准接着表示,臣可以帮太子处理政务,希望真宗批准。

刘娥哑然失笑。

真是算盘珠子崩脸上了。

这哪是为太子,分明是为自己争权啊!

你说我是武则天,我看你像司马懿!

双方互不相让,爆发争斗。

群臣也分裂成两派。一派以寇准、李迪为首,一派以刘娥、丁谓为首。

寇准聪明,抢得了先机。

彼时宋真宗由于中风,神智不大清醒。

寇准就一步步诱骗真宗,让太子监国。

真宗稀里糊涂的答应了。

寇准大喜过望,迫不及待的要起草诏书。

只是他没想到,丁谓早就把他的一切行动报告给了刘娥。

刘娥立马拉着寇准进宫,当面询问真宗,是否要让太子监国。

关键时刻,宋真宗犯糊涂,一口咬定自己从没答应让太子监国。

寇准急的汗流浃背:陛下,这玩笑可开不得,我这儿都拟诏了你跟我说没这回事,这不坑我吗?

刘娥也不废话,起手就定了个谋反,将寇准一脚踹出京城。

大权自然落到了刘娥手里。

真宗死后,年仅13岁的仁宗即位,由刘娥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宰相丁谓仗着曾和刘太后一起扳倒寇准,日益骄纵,大有赘婿噬主的架势。

刘娥又拉拢王曾,将丁谓挤兑走。

一口气打倒了两任权相,百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宁肯得罪皇帝,也不能得罪刘娥。

刘娥趁机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十余年。

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刘娥对把持朝政越来越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还是宋仁宗都20多岁了,完全可以亲政了。

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要求太后归政。

但刘娥根本不想出让权力。

为了打压支持仁宗亲政的大臣,刘娥脑瓜一转,想出了祝寿的主意。

祝寿本身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后宫祝寿和在朝堂祝寿,意义就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彰显孝道。

后者则是压皇帝一头,在朝堂上树立自己的权威,给反对派来一个下马威。

刘太后自信仁宗不会反对,绝大多数大臣见仁宗沉默不语,也不会当出头鸟。

但这一次,老谋深算的刘太后失算了。

一个新人横空出世,当着众大臣的面儿,拆穿了刘太后的小九九。

这个耿直boy,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时任八品秘阁校理!

02

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在徐州一个小官的家庭里,母亲谢氏是老爹范墉的小妾。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小妾的地位比狗都不如。

范仲淹出生的次年,老爹范墉就去世了。

接着,正室陈氏就以家贫为由,打发谢氏母子滚蛋。

没办法,谢氏只得改嫁给长山人朱文翰,继续做妾。

范仲淹也因此改姓朱,取名朱说。

朱文翰对这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还算不错,先是教他做生意,见他不是这块儿料,又花钱供他读书。

朱说十一二岁时,偶然间看见自己的两个哥哥铺张浪费,毫无节制。

本着节俭的原则,朱说上前劝阻。

但两个哥哥对朱说毫不客气,直接回怼了一句“我们花朱家的钱,关你个外人啥事(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

此前,朱说由于年纪尚小,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大受震撼的他连忙回家询问母亲。

谢氏这才一把鼻涕一把泪,将数年心酸和改嫁的经历详细说给朱说听。

朱说听完后也很激动,发誓要出人头地,报答母亲的大恩!

在当时,普通孩子翻身的唯一可能,几乎只有科举。

于是,朱说选择辞别母亲,背起行囊来到离家很远的醴泉寺苦读。

求学的日子是艰苦的。

由于没有生活费,朱说每天只有一桶稀粥喝,早上熬好凝固后切成四块,中午两块早晚各一块。

虽然生活艰苦,但朱说求学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经过数年寒窗苦读,终于,大中祥符八年,26岁的朱说及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两年后,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也是在这一年,朱说恢复了自己的范姓,并为自己起名范仲淹。

从此,北宋王朝多了一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03

天禧五年,范仲淹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在任期间,主持修建了“范公堤”,很好的解决了卤水倒灌淹没良田的问题。

天圣三年,升为兴化县令。

在兴化,他遇到一个改变他一生的贵人:

宰相晏殊。

晏殊不仅诗词写得好,看人也很准。

他胸襟开阔,以挖掘人才为己任,先后向朝廷推荐了欧阳修、韩琦、富弼、孔道辅等一众大佬,这些人在日后的庆历新政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范仲淹是怎么认识晏殊的,有人说是因为文采,有人说是因为范公堤。

但毋庸置疑的是,和范仲淹几经接触后,晏殊认定,这个人日后必定是栋梁之材!

于是,他连着向仁宗上了两道奏疏,举荐范仲淹为秘阁校理。

秘阁校理虽然官不大,比兴化县令还要低一品,但由于主要负责为皇帝提供书籍,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次数多,升迁快,因此也是个香饽饽,很多人想干都没这门子。

范仲淹干到第二年,就发生了祝寿之事。

老范早就不爽太后干政,于是上疏,指责这种做法“于礼不顺”,是“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

一个八品芝麻官都敢和自己对着干,刘娥勃然大怒,命吕夷简严查谁举荐了范仲淹。

吕夷简回报说是晏殊。

刘娥贵为太后,自然不屑和一个芝麻官打交道,于是叫来晏殊,骂了个狗血喷头。

晏殊挨了骂,越想越气,觉得都是范仲淹没事找事。

于是,在踢猫效应作用下,他又把范仲淹骂了一顿。

(踢猫效应)

范仲淹自然不肯认,解释说自己上疏完全是出于道义,没想到会连累晏殊。

可惜此时的晏殊早已吓破了胆,根本听不进去,还讥讽范仲淹只是想出名而已,根本不是忧国忧民(尔岂忧国之人哉?众或议尔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

一句话: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装什么聊斋啊!

范仲淹很委屈,也很伤心。

但他对晏殊的尊敬终归还是大于失望。

范仲淹写了封信给晏殊,试图获取老师的理解。

这是篇长达4000字的奇文,文笔朴实,感情诚恳。

信中,范仲淹向晏殊道歉,不小心连累了恩师,自己已经在反省了。

但他上疏的目的绝不是邀名,只是在直言而已,别说挨骂,死都值了(死生幸甚)!

信末,范仲淹诚挚的写道:如果晏殊举荐他是希望他为国效力,那他就算粉骨碎身也万死不辞!

如果只是为了拉帮结派,那还不如让他在兴化当个县令,至少能办点实事。

不知道晏殊看了这封信会作何感想。

但我相信,晏殊会理解范仲淹。

因为晏殊虽然明哲保身,但终归还是道德高尚之人。

他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

这的确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他迟早会散发出比晏殊更耀眼的光芒。

04

虽然有范仲淹反对,但对于刘太后来说,这和地上的蚂蚁放了个屁没啥两样。

祝寿该怎么办怎么办,别让一只蚂蚁搅乱了自己的好心情。

至于老范,刘太后倒大度的没和他计较。

一个新人而已,不开窍正常,多磨练磨练就是了。

但老范注定不是个能被磨平棱角的人。

天圣八年,范仲淹冒着巨大的风险,再次上疏,要求刘太后归政。

这一次,范仲淹铁了心,要替仁宗把属于他的权力夺回来!

在这篇名为《乞太后还政奏》的奏疏中,范仲淹直言仁宗已经可以亲政,要求刘娥交还权力,老老实实退休!

名为乞求,实际上和最后通牒差不多。

刘太后气的鼻子都歪了。

范仲淹你好不给脸啊,真以为老娘是泥捏的!

刘太后很想处死这个不听话的,

但奈何老范有一道免死金牌:

太祖旧制,不准擅杀言官。

直接给刘太后活活憋成内伤。

既然不能杀,刘太后只得退而求其次,把范仲淹踢出京城,贬到河中府当通判。

她以为给点颜色瞧瞧,范仲淹就会屈服。

这怎么可能!

范仲淹要是会屈服,他就不是范文正了!

老范二话不说,打起包裹就走。

不就是贬到地方当官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哪儿不能为国效力!

刘太后只能干瞪眼,拿他一点办法没有。

范仲淹被贬离京的消息很快就在同僚之间传开了。

大家钦佩老范不计得失敢于直言的品德,纷纷冒着被打成朋党的风险为他送行。

酒宴上,同僚们拍着范仲淹的肩膀,称赞他直言被贬,虽贬犹荣(此行极光)!

像这样的贬谪,范仲淹一生中总共经历了三次。

每一次都是因为直言被贬。

每一次,同僚送行时都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兄好样的,虽贬犹荣。

史称:三贬三光!

虽然惨遭贬谪,但属于文正公的传奇并未结束。

1 阅读:101

是烟火江湖

简介:平凡人讲平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