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刚则易折

是烟火江湖 2023-09-18 20:32:31

01

汉文帝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犯边。

3万人扑上郡,3万人扑云中。

汉军按照老套路,驻扎紧要之处防守。

其中,河内太守周亚夫驻细柳,宗正刘礼驻霸上,祝兹侯徐厉驻棘门。

文帝不放心,又亲自去前线劳军。

先去了霸上和棘门。

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一行人很容易就进入军营。

刘礼和徐厉亲自出迎,宾主尽欢。

巡视完霸上和棘门,文帝又动身去细柳。

先派侍从去叫门。

不一会儿回来了,说门叫不开。

守门的士兵放话,除非有将军手令,否则谁来叫门都不开,就算是天子来了也不好使(不闻天子之诏)!

文帝略感意外,又派侍从持节见周亚夫,告诉他,朕来劳军了,开个门。

周亚夫传令,开门迎接。

大门这才缓缓打开。

文帝一行人进入军营,门卫又嘱咐他们,将军说了,军营里禁止飙车,要慢行!

文帝照做了,命车夫拉住缰绳缓慢前行。

沿途所见士兵,皆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箭壶里满是箭支,军容整齐,枕戈待旦,闻声则起。

中军营帐前,周亚夫身批铠甲迎接。

见到文帝却不跪拜,只是微微欠身,直言身上穿着甲胄不便跪拜,请允许他以军中的礼仪行礼。

文帝动容,扶着车把手还礼。

回程的路上,文帝身边的侍从都感到愤愤不平。

这个周亚夫,见到天子竟然不跪,架子也太大了!

唯独文帝一副捡到宝的模样,直言这才是真正的大将之风啊!霸上和棘门的军队如儿戏一般,如果匈奴突然进犯,全部得成俘虏!

周亚夫自此算是被文帝惦记上了。

等到匈奴人退走,文帝遣散了三路军队。

刘礼和徐厉都各回各家了,唯独周亚夫,被文帝升为了中尉。

中尉是负责京城防卫最高军事长官,实打实的二千石。

更重要的是,能爬到这个位置的人,不仅能力得出众,还得有皇帝信任。

文帝刚即大位的时候,身边的两个亲信,就是郎中令张武和中尉宋昌。

如此看来,文帝对周亚夫的欣赏,绝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周亚夫升中尉的次年,文帝病重。

临死前嘱托接班人刘启,如果国家有难,周亚夫可堪大任。

言毕,驾崩。

刘启即位,是为景帝。

即位第一件事,便是听老爹的话升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正儿八经的大汉军队三把手。

(周亚夫,《美人心计》剧照)

02

景帝初年,面临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就是藩国。

汉初,高祖刘邦“惩戒秦孤立之败”,大封同姓为王,广建封国。

本意是希望诸侯国众星捧月般拱卫中央。

但等刘邦死后,这项措施逐渐变了味。

众所周知,这种靠血缘亲疏维持的分封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中央和皇帝本人的忠诚度会直线下降。

此外,刘邦死后,惠帝、吕后又继续分封大量同姓为王。

此举直接导致诸侯国势力远超中央。

汉初共有54郡,中央直辖15郡,诸侯国分剩下的39郡,比例约为2:1。

总人口1300万,中央直辖450万,诸侯国分剩下的850万,比例还是约为2:1。

诸侯王权力又大,在自己封国内可以收税采矿任免官吏征调徭役,妥妥的一个编外野朝廷。

总之,对中央集权威胁太大。

因此,削藩行动势在必行。

文帝时,曾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手段温和的削藩,进展很缓慢。

到了景帝朝,中央实力强了,能和诸侯国打一架了,削藩也就不那么小心翼翼了。

景帝任用御史大夫晁错削藩。

晁错是个猛人,一上来,就将矛头对准了诸侯国中势力最大的吴国。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侄子,按辈分应该算是景帝的堂叔。

高祖五年(前205年),淮南王英布反,刘濞随刘邦讨伐英布,立有战功,受封为吴王。

等到受封当天,刘邦却后悔了。

刘濞这货竟然有反骨!

但覆水难收,总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把刘濞免了吧。

刘邦只能吓唬刘濞:

你呀,不要成为英布啊!

刘濞吓傻了,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直呼“不敢!不敢!”

结果,刘邦前脚死,刘濞后脚就把说的话当屁放。

惠帝、吕后时期,朝廷里明争暗斗,谁都顾不上他。

刘濞趁机煮盐炼铁(那会儿盐铁不官营)私铸货币,又招揽了一大批亡命之徒。

搁古代,这叫阴养死士,属于谋反的基本操作。

此时刘濞已有不臣之心。

文帝年间,刘濞派太子入京朝见。

闲暇时间,吴太子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下棋,产生了争执。

吴太子速来骄横,此时更不肯让步,态度十分蛮横。

刘启火上来了,抡起棋盘狠狠砸在吴太子脑门子上。

不料这一下,竟把吴太子打死了!

刘启失了手,自知理亏,只得把吴太子的尸身用棺木盛了,送回吴国厚葬。

但刘濞不同意,非逼着文帝在长安找块地安葬吴太子。

同时假装生病拒不朝见,极失籓臣之礼。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文帝掂量掂量中央的实力,感觉动武胜利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决定冷处理。

趁吴国使者参加秋请(一种庆典)时,赐刘濞几杖,并告诉使者刘濞老了,允许他不朝见,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刘濞一看自己都这样了文帝还不罚他,更肆无忌惮。

如今,晁错把削藩矛头对准了他,一次就削去吴国两个郡的封地。

刘濞大怒。

这帮奸臣,竟敢削我的地!

干脆也不装了,直接反叛!

起兵20万,诈称60万!

还拉来了同样因为削藩而心怀不满的楚王刘戊一起反叛。

吴楚皆是大国,“几分天下半数之地”。

有这两个大块头撑腰,很多同样不满削藩的小诸侯国也不装了!

爷造反了!

事后统计,造反的诸侯王共有七个。

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史称:七国之乱。

03

叛乱的消息传来,直接给景帝吓麻爪了。

袁盎跟晁错有仇,趁机跑景帝耳边叨叨,说七国反叛纯是被晁错逼的,打出的口号也是“清君侧,诛晁错”,只要杀了晁错,七国没有叛乱的借口,自然会退兵。

景帝也是脑子进水,真听了袁昂的鬼话。

把晁错骗出来杀了,让袁盎提着晁错脑袋去见刘濞。

此举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

奸臣晁错已经被我杀了,堂叔你不用担心被削藩了,回家好好过日子吧,以后咱们还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结果可想而知。

刘濞干脆利落的拒绝了。

这里又得提一嘴。

其实晁错主张削藩之初,就已向景帝讲明了厉害:

削藩,吴王必反;不削藩,吴王迟早反。横竖都是反,不如先发制人。

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景帝也签字同意了的。

结果出了事,还是让晁错顶罪。

景帝也是,真的狗……

和谈破裂,景帝终于决心武力平叛。

晋升周亚夫为太尉,统帅汉军主力。

周亚夫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为景帝谋划了平叛的大略。

刘濞反叛,首要目的肯定是进犯关中夺取长安。

但吴楚和关中之间隔着一个梁国。

因此刘濞肯定会进犯梁国。

叛军彪悍,如果汉军主力前出梁国与叛军正面交战,胜负难料。

不如让梁王先拖住叛军,周亚夫自己率领汉军主力迂回到叛军身后,断其粮道。

没有粮草,叛军必将乱作一团。

届时前后夹击,叛军必溃,吴王可擒。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史记·三十世家·绛侯周勃世家》

唯一的问题是,梁王能不能顶住叛军?

周亚夫经过缜密分析,得出结论:

没问题!

首先,梁王刘武是景帝同父同母亲弟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怕他反水。

其次,梁国也是大国。当年文帝分封刘武为梁王,就是担心吴国叛乱,设立了一个缓冲带。

现在该刘武担起责任来了。

计划很完美,也是目前的最优解。

唯一的瑕疵是,拿领导的亲弟弟当筹码,合适吗?

但眼下景帝也管不了许多了,大手一挥,批准了周亚夫的方案。

事情的发展也如周亚夫所料。

正月,刘濞起兵,叛军北渡淮河,同楚军会师后进犯梁国的棘壁地区,大败梁军,梁军死伤数万人。

梁王刘武亲自率军迎战,又被叛军击败。

无奈之下,只得给周亚夫写信求援。

周亚夫干脆利落的拒绝了。

作战计划上写明了你刚正面我偷袭,我要回身救你,谁来断叛军粮道?

你再忍忍,我马上就完事了。

梁王又给景帝写信求援。

景帝一看忠心耿耿的好弟弟有难,也急了眼了,命周亚夫回援。

当然,回援还有另一个理由。

如果梁国不保,京洛有失,断粮道还有个屁用?

周亚夫,你赶紧给我回来!

但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这下景帝是真没招了,只能传信给梁王,让他务必顶住。

梁王也没法子,一激动,直接给手下大将张羽和韩安国跪下了。

张羽和韩安国也明白,援军指望不上了,如果关中有失,他们都得掉脑袋。

啥都别说了,兄弟,拼命吧。

梁军抱着必死的心态迎战吴楚叛军。

没想到哀兵必胜,梁军还真拖住了叛军,为周亚夫争取了两个月的时间。

周亚夫利用宝贵的两个月迅速穿插到位,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截断叛军粮道。

刘濞大为恐慌,回军迎战周亚夫。

周亚夫根本不和他打,坚壁清野。

叛军打不动老周,又没有粮食吃,没几天就饿的东倒西歪。

周亚夫抓住时机,全面反攻,大破叛军。

楚王刘戊自杀。

吴王刘濞也被打崩,慌乱之下连队伍都不要了,只率领数千人杀出重围,投靠盟友东越。

周亚夫悬赏千金,要刘濞的人头。

东越人也实在,一看,千金呢!

还等啥,当即砍了刘濞,拿着脑袋去朝廷领赏钱。

刘濞造反时,说他为造反准备了三十年。

结果才坚持了三个月,就被爆杀。

也不知道这货三十年都准备了些啥……

吴楚灭亡,剩下的都是小喽啰。

中央继续穷追猛打,仅用了七个月就将“七国之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七个月。

啧啧,天意啊。

04

叛乱平定后,景帝论功行赏。

周亚夫作为头号功臣,晋升为丞相。

此时的周亚夫可谓是位极人臣。

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位极人臣的另一面,便是功高震主!

周亚夫已有功高震主之嫌。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周亚夫很不利。

就是梁王。

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从小妈妈宠哥哥爱的,被惯坏了,养成一副小孩子脾气。

如今被周亚夫当做筹码,岂肯罢休?

梁王没事就在太后和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景帝被一通忽悠,又想到自己身为皇帝,却连周亚夫和他手下的军队都指挥不动。

想想就后怕。

聪明人已经准备急流勇退,或者自污了。

但周亚夫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什么都跟景帝对着干,生怕自己还不够显眼。

景帝要废太子,周亚夫带头反对。

景帝要封自己舅舅窦信为侯,又是周亚夫坚决不同意。

一来二去,景帝也烦了。

我提拔你,是要你帮我的,不是让你天天和我打擂台的!

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

匈奴王徐卢降汉,景帝想封他为侯。

周亚夫一如既往的反对。

这次景帝不惯着他了,直接不采纳。

周亚夫眼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脾气也上来了。

直接称病,撂挑子不干了。

05

周亚夫真的不明白景帝的心思吗?

个人感觉,他其实什么都懂。

只是居功自傲,不肯低头而已。

不信?往下看。

又过了一段时间,景帝又想起周亚夫了。

在宫里设宴,请周亚夫吃饭。

却只给他上了一大盘没切的肉,也不给他筷子。

老周一看这架势,脸耷拉的老长。

也不顾景帝在场,直接招呼宫人给他拿双筷子。

景帝笑着对老周说:“这些还不够给你吃的吗(此不足君所乎)”

老周感觉气氛不对,摘下帽子磕了个头,转身就走。

搞得景帝很尴尬。

目送着周亚夫离去,景帝一声长叹:

这样的人,怎么能留给少主(武帝刘彻)用啊(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何意?

周亚夫有才,景帝对此心知肚明。

就像一张百元大钞,就算掉进泥水里,也不耽误花,捞起来擦擦还能用。

只不过,在此之前,景帝想再试探一下。

所以就有了这次请客。

周亚夫的破解方法也不难。

完全可以跟景帝说没筷子,请景帝让宫人去拿。

甚至可以推说不饿,不吃。

可周亚夫偏偏选择了最错误的一种做法。

不顾景帝在场,直接向宫人索要。

这就很失礼而且目中无人了。

就像你去领导家拜访,直接拿领导的杯子接水喝,像话吗?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周勃老狐狸一条,咋招也不该忘记教自家崽应有的礼数吧。

还是没想到自家老大会犯错,爵位续封给了老二?

反正不论怎么说,周亚夫是彻底完蛋了。

他本来就功高震主,现在又不能留给下任皇帝用,就只能去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周亚夫的儿子私自买了一大批甲胄,打算等周亚夫百岁以后用来陪葬。

但是按汉朝律令,甲胄不允许私自购买,拿来陪葬也不成。

周亚夫的儿子是明知故犯。

本来这事就老周的儿子和几个雇工知道。

偏偏这小子小气,让雇工996,还不给发加班费。

雇工们一怒之下,把老周儿子告了。

私藏甲胄可是大罪。

景帝把周亚夫的儿子抓起来,又派了一个官吏,去审问周亚夫。

周亚夫犯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错误。

面对审问,老周是一点面子不给,一句话都不说,很不配合。

官吏代表谁?不正是景帝吗!

你这不等于是在打景帝的脸吗?

景帝也终于忍无可忍了。

冲着周亚夫一通怒吼:别以为朕离开你就办不了事,我不用你了(吾不用也)!

叫来廷尉,将周亚夫下狱,细细审问。

廷尉很不客气,直接问周亚夫为何造反。

老周还是一如既往的耿直:我买的是用来陪葬的冥器,怎么可能造反(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廷尉冷冷一笑:你就算活着的时候不反,死了也要到地下谋反(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好聊的?

谋反的大帽子算是结结实实扣在周亚夫的头上。

周亚夫也很敞亮,知道景帝想逼他死。

最后耿直了一把,自己绝食五天,饿死。

周亚夫年轻的时候,一个叫许负的人给他相面,说他日后必将成为达官显贵,但会最终饿死。

周亚夫还不信,笑着说自己都成达官显贵了怎么还会饿死呢?

结果许负的卦还真准。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其实想想周亚夫的一生,历经文景两朝,也算深得两代帝王信任。

但终究是性子执拗,不肯妥协低头。

如果他能抓住机会,向景帝表忠心,可能也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还是老话说得好:

至刚则易折啊!

0 阅读:21

是烟火江湖

简介:平凡人讲平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