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60年的时候,汉宣帝下达了一道命令,于现今的新疆轮台县这片区域内,设立起一个名为西域都护府的机构,由它来对西域各个诸侯国展开直接的管理事务,从而开启了对这一地区规范治理的重要篇章。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件事的分量可不轻,它完全称得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呢,其重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范畴内都是极为突出的。
自张骞当年出使西域起,汉朝便在西域这一方向持续发力,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从汉武帝时期直至汉宣帝时期,历经四代人的不懈奋斗,汉朝方才得以完全掌控住西域这片地域。
自那以后,西域一带的归属问题上,中原王朝总算能够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古以来”了。即便此后中原王朝历经诸多波折,数次出现起伏,也经历了一回又一回的改朝换代。可一旦中原王朝处于强盛时期,就必然会将西域直接掌控在手中。
从历史层面去考量,当下的这诸多状况,其根源皆在于当年汉宣帝所设立的西域都护府。试想一下,倘若当年汉宣帝未曾开展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一举措,那么西域在历史上的主权归属,极有可能便不会归于后续的中原王朝了呢。
究竟是处于何种背景当中,汉宣帝方能成功掌控西域呢?要知道,当年汉武帝都未能达成的此事,汉宣帝却做到了,这是为何?再者,在西域都护府建立起来以后,后续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情况呢?
当年,一切要从张骞通西域这件事说起,而接下来要讲述的这个故事,便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呢。故事的源头,就定格在张骞踏上通西域征程的那一刻,由此慢慢展开了后续的种种情节。
汉朝以前,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接触着实不多。究其主因,先秦之时的中原,生产力水平欠佳,并且内部尚未统一。彼时那些诸侯国一心忙于在中原内部争雄称霸,哪有闲暇去顾及远方究竟是何种情形。
在秦始皇实现中原统一之前,中原地区处于分裂状态,尚不具备对西域展开探索的条件。待秦始皇完成中原的首次统一后,按理说是有了探索西域的可能了。然而,秦朝存续的时间太过短暂,还未来得及着手对西域进行探索,便早早灭亡了。
秦朝灭亡之后,待汉朝接手之时,一种新状况悄然出现了。在秦末汉初这段历史时期里,北方的匈奴势力急剧壮大,并且迅速掌控了河西走廊。
在彼时的生产力状况下,对于中原文明而言,若要去往西域,河西走廊差不多是仅有的一条通路。因而汉朝刚开国那会,要是打算前往西域,便只能途经匈奴所占据的地盘。但那时的匈奴,显然是不会允许汉朝的人从其领地通行的。
自汉朝开国起,直至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始终处于被截断的状况。即便有那么极为稀少的了解,也不过是匈奴崛起后,西域偶尔有人过来时所带来的些许信息罢了。
那么,在汉武帝时代来临之前,西域这片区域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番模样呢?
简而言之,西域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彼时分布着诸多民族。并且,因西域降水量偏少,任何政权也好,民族也罢,都只得栖息于绿洲或者河流沿岸。这般状况下,西域便极难构建起一个强盛的政权,始终呈现出小国纷立的局面。
大致在战国时期的时候,有个名为月氏的游牧民族在这一区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最初呢,月氏人是生活在河西走廊那一片的。等到月氏崛起了以后,没过多久便渐渐成为了西域诸多小国所尊崇的“老大”般的存在啦。
后来,匈奴崛起之时,便对月氏人发起攻击。在匈奴的不断进逼下,月氏人无奈只得持续往西迁移,最终辗转到了中亚一带。月氏人西迁之后,匈奴顺势成为西域诸国的霸主。彼时的西域诸国,全都被迫臣服于匈奴,承受着匈奴施加的压迫。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之下,汉武帝登上皇位之后,西域这块地方才终于被他记起了。
汉武帝那个时候会惦记起西域,说实在的,并非是他一门心思要朝这边扩张领土呢,关键原因在于他一心想着去攻打匈奴。如此一来的话,早些年往西边迁移过去的月氏,那理所当然就变成了一个很值得去拉拢的目标啦。要是月氏人乐意和汉朝携手合作,两边一同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那匈奴肯定就不好受喽。
在那之后,汉武帝作出了一项重要安排,派遣了张骞前往西域,去开展沟通方面的事宜。就这样,张骞肩负起使命,踏上了前往西域的行程,开启了与西域进行沟通交流的行动。
彼时,西去的通道全然掌控在匈奴人手中。如此一来,张骞踏上西去行程后,即刻便被匈奴扣押了下来。就这样在匈奴度过了漫长的十年,张骞才好不容易寻得契机,得以再次向着西方进发。
这便是张骞所经历的第一次出使西域之行。此次出使西域,是张骞肩负重要使命而开启的一段意义非凡的行程,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标志着中原与西域之间那意义重大的初次深入接触由此展开。
就这样,待张骞从西域归来之际,汉朝已然和匈奴展开了正面交锋。此次出使,张骞并未完成所肩负的任务。他一路西行,虽说确实抵达了月氏人所在之处,可彼时的月氏在中部地区已寻得新的定居之所,并且,当时的月氏人自身也正面临诸多问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月氏人显然是不情愿与汉朝携手合作,一同去攻打匈奴的。毕竟各种因素交织,使得月氏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从而导致他们压根就不想参与到汉朝针对匈奴展开的这场联合行动当中去。
然而,张骞此次出使,尽管未能成功促使月氏人出兵相助,但却收获颇丰,带回了诸多关于西域的情报。张骞归来后,汉朝随即快速对国策作出调整。没过多久,汉武帝便派遣霍去病率领数万军队,前往河西走廊一带巡查了一番。
河西之战落幕之后,匈奴于河西走廊区域部署的军队近乎被全部歼灭。仅有一小部分残余部众,在此之后也都纷纷向汉朝投降了。恰是自这场战役结束起,汉朝通向西域的大门便完全敞开了。
于是,在此之后,张骞便开启了第二次出使西域之行。此次出使,与上次全然不同,张骞不再那般谨小慎微,而是率领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并且,他还携带着形形色色的牛羊、金银珠宝,以及中原地区所特有的名贵奢侈之物一同前往。
在张骞第二次抵达西域之后,便开启了大规模的“撒钱”行动。彼时的张骞,是以汉朝使者这一身份,径直给西域各国送上礼物。他所带去的那些物品,大体上皆是西域此地以往极为少见甚至根本就未曾见过的东西。
自那之后,整个西域地区便都知晓了,在遥远的地方存在着一个极为强大的汉朝呢。并且,这个汉朝还特别的富有,家底那是相当雄厚,其富裕程度在当时可着实令人瞩目呢。
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采取撒钱的方式还是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的。
此次出使任务中,张骞所至最远之地乃是乌孙国。他的诸多副手也分别前往了中亚的大夏、康居、大宛等诸多国家。待张骞离世后,汉武帝依旧持续派遣使者西行,这些使者最远到达了安息帝国,已然涉足西亚区域啦!
需明白,一旦越过安息帝国继续往西前行,那便抵达欧洲啦。要知道在当时,安息帝国所处的位置可是与罗马帝国紧紧相邻着呢。
因此,在那段时期,不少西域国家虽表明愿同汉朝开展商业往来,可一提到协助汉朝攻打匈奴之事,便纷纷推脱。更有甚者,部分西域小国竟公然站在了匈奴一方,与匈奴联手来对抗汉朝。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哪能容忍得了呢?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汉武帝果断地派遣了为数众多的军队,径直朝着西域进发,开启了攻略西域的军事行动,以此来应对相关的状况。
在汉朝攻略西域的那段时期,有两场战争颇具重要性。其一是赵破奴对楼兰发起的征讨之战;其二则是李广利展开的征讨大宛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在汉朝西域攻略进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首先来说一说赵破奴所打的这一场仗。
自张骞第二次出使归来后,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匈奴那里,匈奴由此知晓汉朝已与西域建立起了联系。于是,匈奴便妄图阻断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可彼时的情况是,匈奴早已完全撤回到了漠北地区,对于河西走廊这一片,实在是有心无力,难以触及。
于是,在这个时候,匈奴方面采取了行动,他们专门派人去和西域东部的楼兰以及车师这两个小国取得联系,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两个小国出面,对汉朝军队进行阻击。
倘若把河西走廊视作一条通道的话,那么楼兰与车师这两个国家便如同这条通道在西边的阀门一般。它们所处的位置恰好将通道西边的出口给堵住了。因而当这两个国家倒向匈奴之际,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商路一下子就被截断了。
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当机立断,派遣了一位名叫赵破奴的将军,率领着数万人马,径直走出玉门关,前去整治那两个小国。至于后续的战争,实在没什么可过多讲述的。毕竟这两个国家都不过是小国罢了。就拿楼兰来说,汉朝仅仅派出一支七百人左右的小分队,便一路杀至其王城,还顺利抓获了楼兰王。
就拿车师来说吧,它相较而言是稍微强上一些的。可当汉朝数万的大军开赴过来发起攻击之时,车师根本就无力抵抗,一下子就被汉朝大军给彻底扫平了,毫无还手之力呢。
西域诸国通过这场战争直接认识到了一点:汉朝可不单单是富有,其军队的实力亦是极为强劲的!并且在当时,汉朝完全具备派遣军队来到西域此地的能力。
就这样,西域的那些个小国,理所当然地就对汉朝越发敬重起来啦。
然而,与之前的那一战相较而言,后续李广利所进行的远征大宛之战,实际上才算是真正令人胆寒的一场战役。
在赵破奴归来后的三四年,汉武帝又委派了李广利这位将军。他率领数万人马,朝着西边的大宛进发。在汉朝历史记载里,李广利通常被视作二流将军,还被认定是奸臣。就因他能力太差,使得汉武帝最终未能将匈奴彻底铲除,匈奴得以死灰复燃。并且,巫蛊之祸的发生,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
不过就远征大宛这件事情来讲,李广利确实是立下了功劳的。
彼时李广利率领数万人,顺着丝绸之路进发,差不多横穿了整个西域。其初次带领数万人抵达大宛,然而因自身能力欠佳,结果惨遭大败而归。待他回去后,汉武帝极为震怒,甚至不许他进入玉门关,还径直给他又增添了数万人马,命其再度出征。
于是,李广利展开了第二次征讨大宛的行动,并且取得了成功。在此次战争期间,李广利率部将大宛王城重重围困起来,致使大宛贵族无奈之下亲手诛杀了他们的国王,而后主动打开城门投降,李广利这才停止了军事行动。
就汉朝的历史来看,这一场战役着实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甚至堪称耻辱。要晓得,李广利初次征伐大宛之时,差不多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在汉武帝时期历经的诸多大型战役当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可是极为少见的呢。
可即便如此,这样的战绩在西域看来,依旧是极具震撼力的!那等表现所达成的成果,于西域而言,着实是能让人惊叹不已的,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足以在西域这片土地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呢。
需明确的是,彼时的大宛,其与长安之间的直线距离大致在三千五百公里上下。并且呢,在此行程中,汉朝的军队得先沿着塔里木盆地的边缘走上大约半圈,随后还得翻越整座帕米尔高原,如此这般,方能最终抵达大宛之地。
想当年亚历山大开启东征之旅,是从巴尔干半岛启程的,算起来距大宛也就四千多公里的路程。要知道,那时马其顿人在西边所行之路,相较于汉朝同期所走的路,那可是好走许多。而且大宛并非小国哦,其在巅峰之时,国内人口可有几十万人呢,在西域这片区域,那也是数得着的几大重要势力之一啦。
然而就是如此这般的大宛,最终还是被汉朝成功拿下了。即便它有着自身的种种情况,但在汉朝的种种举措与实力面前,依然没能逃脱被汉朝搞定的命运呢。
那是不是就表明,汉朝具备将西域这边所有国家都搞定的能力呢?
在此之后,整个西域便全都对汉朝俯首称臣了。差不多西域的每一个国家,都纷纷派遣使臣前往长安,向汉朝皇帝朝拜。几乎在同一时期,汉朝这一方也着手扶持西域的强国乌孙,借助乌孙的力量,来抵御匈奴对西域的侵入渗透。
在汉武帝在位的中期时段,汉朝于西域的影响力呈现出愈发增大的态势。与此同时,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后,穿梭往来于此的商队以及使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如此一来,西域与汉朝之间的关联,也渐渐变得更为紧密起来。
正常来讲,在汉武帝步入晚年之际,汉朝已然具备直接管辖西域的实力。然而不巧的是,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汉朝内部涌现出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汉朝不得不开始实行收缩政策。如此一来,在此之后,汉朝对于西域的控制强度,便渐渐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就在同一时期,北方的匈奴又一次崛起了。彼时的匈奴,从漠北走了出来,朝着西域还有河西走廊那一带逐渐渗透。受匈奴这种渗透行为的影响,不少西域的小国,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偏向匈奴一方。
说起来,还真不能怪那些西域小国。并非是它们意志不坚定,实在是汉朝与匈奴,于它们而言,都如同难以抵御的庞然大物。要是它们当时铁了心去抵抗匈奴,恐怕离灭国也就不远啦。毕竟,汉朝具备灭掉它们的实力,匈奴同样也有这样的能耐。
自汉武帝晚年爆发巫蛊之祸起,随后汉武帝离世,直至汉昭帝时期,这一阶段当中,汉朝对于西域的掌控力度始终呈下降态势,未曾有所改观,一直在不断地减弱。
在汉昭帝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大权臣霍光历经一番争斗,成功斗倒了其余几位辅政大臣。如此一来,汉朝的高层局势得以恢复稳定,内部也凝聚起了较强的力量。直至此时,汉朝才总算又一次将目光投向西域这边,重新开始考虑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
就在这一时期,汉朝着手重新与西域诸国建立联系。面对那些不肯听从安排的西域小国,汉朝会采取分化、打压的手段,极端情况下甚至会直接对其国王实施刺杀行动,进而推动这些小国实现政权更迭。而对于那些顺从听话的国家,汉朝则全力予以安抚,同时还会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姻举措。
然而好景没能延续多久,没过多久汉昭帝便离世了。自那之后,汉朝的高层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混乱局面。在这数年期间,亏得有权臣霍光掌控大局,汉朝于西域的影响力才未曾继续下滑。但若是想要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乃至去建立西域都护府,仅靠这样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霍光离世且汉宣帝完全掌握大权之后,汉朝才再度拥有大规模攻略西域的能力。要知道,从汉武帝暂停对西域的扩张起,直至此时,时间已然过去了二十多年,汉朝终于又迎来了能够在西域大展身手的时机。
正常来讲,历经二十多年的衰败后,彼时的汉朝,其对西域的掌控力度按理应当大幅降低了。并且,匈奴一方呢,也完全能够趁着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再次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然而事实上,汉宣帝所承接的这一局面,相较预期而言,要好上许多呢。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匈奴逐渐走向了衰落的态势。
在汉武帝统治后期之时,匈奴一度迎来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再次走出了漠北之地。待到汉武帝驾崩之际,匈奴的影响力竟达到了能策反部分西域小国的程度。
然而在此之后,匈奴内部便开始产生诸多问题了。原本看似稳固的匈奴局势,渐渐有了变化,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整体呈现出了一种混乱初现的状态。
匈奴作为奴隶制政权,自开国起,已然过去了一个半世纪。通常而言,古代农耕王朝若实行封建体制,其国运大多难超三百年,原因在于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相较之下,施行奴隶制的游牧政权,其国祚基本上要比农耕王朝缩短一半呢。
游牧民族并非不存在内部矛盾,尽管他们没有土地兼并方面的问题。在奴隶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相当恐怖。待到政权发展至后期,大部分财富都被少数奴隶主,也就是匈奴的高层贵族所占有,底层的匈奴人则无奈沦为奴隶。
于是,在汉宣帝当政期间,诸多处于底层的匈奴民众,对匈奴高层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进而纷纷选择投靠汉朝。与此同时,匈奴内部的各个匈奴王,也渐渐呈现出了谋求独立的态势。
如此一来,待到霍光离世之后,汉宣帝得以亲掌大权之时,匈奴那一方已然渐渐爆发了内战。数位势力强劲的匈奴王,全然走向独立,乃至自行封立为单于!再往后,匈奴更是出现了五个单于同时并立的情形!
匈奴内部发生分裂这一情况,致使其在西域的影响力出现大幅下滑的态势。而与之相对的是,在这样一消一长的形势变化中,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却不降反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位于青藏高原的西羌,也被汉朝成功地平定下来了。
历史上的早些时候,西羌在人们的视野中一直没多少存在感,可它又确确实实是一直存在着的。这是由于羌族内部始终未曾实现统一,而是分裂成了众多的部族。这些部族各自为政,有的还相互展开攻伐呢。待到汉宣帝刚即位初期,西羌内部竟一度呈现出了统一的态势。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此之后,汉宣帝派遣了一位名叫赵充国的老将出马,直接就把西羌的问题给解决了。由于赵充国能力极为出众,在他打完这一仗过后,羌族内部便又一次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因而只能完完全全地向汉朝表示臣服。
这两个结果,对汉朝而言,那重要程度可非同一般呐。其重要性对于汉朝来说,着实是极为关键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汉朝的诸多事宜当中,这两个结果所占据的分量相当重呢。
如此一来,在青藏高原这边,便不存在能够威胁到河西走廊的势力了。与此同时,匈奴那一方,也丧失了进攻河西走廊的实力。以往西羌与匈奴强盛之际,汉朝若要守住这条通道,保障和西域的联络,就唯有在此处屯驻大量的军队。这对汉朝而言,着实是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在西羌与匈奴走向衰落之后,那向来需大量驻军戍守的河西走廊,瞬间变得安全起来。如此情形下,汉朝便能够将原本部署在此处的兵力,径直调往西域那一方,从而达成对西域进行直接掌控的目的。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之下,西域都护府开始渐渐出现并形成了。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特定的背景紧密相关,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域都护府就这样逐渐地应运而生。
公元前101年,正值汉武帝当政时期,彼时李广利刚打完大宛之战。就在这一年,汉朝于轮台县境设立了使者校尉一职。要知道,这可是汉朝在西域所设置的首个官职呢。该校尉的主要职责并非去管理那些西域诸国,而是率领着数百人在当地开展屯田事务。
其主要职责实际在于搭建一个中转站,以此来保证汉朝的使者以及军队,在西域能够拥有一处可信赖的落脚点。就当时汉朝的状况而言,要对西域诸国进行直接管理的话,暂时还是难以达成的。
自汉武帝晚年起,直至汉宣帝登基前夕,汉朝于西域一带,基本没再有太大的举动了,总体上都是以维持既有状况为主,未开展什么大规模的行动或是做出重大改变。
汉宣帝在霍光离世后开始亲政。公元前68年,他派遣郑吉前往西域开展屯田事宜。此次郑吉屯田之处选在了吐鲁番盆地一带。彼时匈奴已然衰落,其势力范围渐渐收缩至天山以北。于是,从天山以南直至昆仑山以北的西域诸多小国,都没了别的选择,只能向汉朝称臣。
接着,又过去了数年,匈奴那边全面内战爆发了。在公元前60年的时候,日逐王先贤掸在匈奴内部遭到保守势力的排挤。他为了不被单于杀害,干脆就率领着自己麾下多达数万的部众,毅然决然地转身投向了汉朝,选择归降汉朝这边。
原本天山北麓是日逐王的地盘,在日逐王投降汉朝后,整个天山一线便都被纳入汉朝势力范围了。此后,其他匈奴人根本无法触及天山。打从这时起,北至天山,南达昆仑山,西抵帕米尔高原,东到玉门关,这片辽阔区域就完全变成了汉朝的专属领地。
就在日逐王决定投降的同年,汉宣帝下达正式命令,于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至于首任西域都护的人选,便是此前负责屯田事务的郑吉来担当了。
在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后的七十余年间,西域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掌控范围之内。然而,后续西汉遭遇了王莽篡汉这一变故。至此,由于中原陷入混乱局面,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度便开始逐步减弱了。
后来,第十八任西域都护李崇离世后,彼时中原陷入大乱局,根本无暇再往西域派遣都护了。于是乎,一时间整个西域便处于无人管控的境地。再说东汉开国之初,刘秀一直忙于平定中原之事,同样没精力去顾及西域这边的情况。
在刘秀离世之后,其子也曾在短期内往西域派遣过人员。然而那时匈奴再度兴盛起来,西域的那些小国便不再给汉朝面子了,到后来更是做出了极端之举,直接杀害了汉朝所派去的西域都护。
因此,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局势,只能优先着手解决匈奴问题。一直到东汉时期窦宪出现,他在燕然山勒石记功,成功地再次将匈奴击溃。至此,汉朝才总算具备了重新掌控西域的实力。这不,没过几年,就迎来了著名的“班超通西域”这一重大事件。
此后,进入东汉中期阶段,东汉的高层做出调整,把西域都护这一职位予以撤销,进而选用西域长史来取而代之。待至东汉末年时期,由于中原大地陷入极度混乱的局势之中,中原便又一次丧失了对西域的掌控权。
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中原大地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局势。不论是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还是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西晋王朝,又或是南北朝阶段的若干北方政权,但凡具备相应能力,它们都会竭尽全力对西域加以掌控,由此保障了中原王朝在西域所拥有的主权。
诚然,在那段历史进程中,中原政权对于西域的掌控并非是持续不断的,而是时断时续。加之其后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诸多西域小国便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消逝了。直至唐朝时期,西域才再度焕发生机,中原王朝也才又一次实现了对西域的全面掌控。
然而,等到了相应的时候,唐朝最初所设立的那个机构,其名称已发生了改变,不再称作西域都护府了,而是被重新命名为安西都护府啦。